天天看點

小米将五年研發投入翻倍至千億“死磕技術” 自研晶片澎湃P1主攻充電續航

小米将五年研發投入翻倍至千億“死磕技術” 自研晶片澎湃P1主攻充電續航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錢玉娟12月28日晚,在小米釋出2021年收官作——小米12系列前,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則總結起過去一年的“波折”。

作為小米2021年開年之作的小米11,及後續的小米11Ultra,都曾是小米發力高端的“象征”,但在産品品質、使用者體驗等方面,頻頻遭到米粉吐槽。

雷軍坦言,使用者的回報讓其與小米公司同僚倍感壓力,與此同時,他還意識到,“不辜負米粉”,“死磕硬核技術”的必要性。

兩年前,小米制定了一個研發投入達500億元的“5年計劃”,而從雷軍給出的最新資料看,目前小米已經投入了220億元。這在雷軍看來,并不足以支撐小米“造夢”,他決定将投入規模直接翻倍至1000億元。

就在28日前夕,記者對話一位長期關注小米的券商人士,“小米的手機路線走得有些問題。”他覺得,小米在核心手機業務上的投入“沒有太大的改變”,盡管在過去的2021年重點布局了高端化和線下管道,但“手機主業并未帶來很強的增長動力”,他還将此歸結為是“小米近期股價低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當雷軍強調要“死磕技術”,小米在研發投入上繼續加碼後,上述券商人士也報以觀望。他還看到,小米終于自12系列起,通過制定“雙尺寸、雙旗艦”政策,正式對标起蘋果。

2021年二季度時,小米曾首次超越蘋果,居于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二位。雷軍談及此,自知“趕超”短暫,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給小米增添了沖擊高端市場的信心。

與三星、蘋果不僅進行手機産品的對标,在供應鍊端的競争也在展開。

記者從小米内部獲悉,目前官方以産業投資的形式,與通信技術、模拟半導體、觸控顯示、電池、工業自動化、精密制造及材料等上遊産業鍊約百家企業進行合作,以提升産品的國産化率。

小米方面介紹,小米12系列的國産供應鍊合作夥伴接近60家。除了重點介紹螢幕、材料工藝、影像等參數名額,此前被雷軍微網誌宣傳“自研’小晶片’”澎湃P1,被搭載到了小米12Pro中。

作為小米的第三塊自研晶片,雷軍在釋出會上稱,這一晶片曆經了18個月的研發,作為一款充電晶片,不僅能讓手機在疾速模式下最快18分鐘充滿電,還能讓同容量的電池,多續航一小時。

回顧小米自研晶片的過程,從2017年2月末澎湃S1起步,但這款SoC晶片之後的四年時間裡,小米的 “晶片夢”則是通過長江産業基金,以投資形式加碼了多家半導體企業,而其在晶片領域的投資版圖截止2021年初,就超過了40家。

就在澎湃P1釋出前夕,小米投入15億元人民币,又押注了一家晶片公司——上海玄戒技術有限公司。

除了投資,小米并沒有放棄自研晶片。據小米内部人士透露,“澎湃之芯又再一次跳動是在2021年上半年。”彼時,澎湃C1作為獨立于主機闆智商的ISP晶片,主攻手機的影像處理。

至今,四年多時間走來,小米釋出了S1、C1、P1這3款晶片,分别在SoC、影像和充電等不同的細分領域進行能力建構。聚焦國内各手機廠商,除了與高通、聯發科等進行合作外,自研晶片之路,也逐漸從華為的一花獨放,逐漸發展至OPPO、小米等百花齊放。

依據公開資料,小米目前關于“晶片”的專利申請多超730件,而今晶片産品的疊代也确實表明小米在晶片自研領域的成果,但一位不願具名的手機行業觀察人士發問,“晶片釋出後,未來能否在不同機型上進行大量列裝?”

不可忽略的是,曾經搭載澎湃S1的手機被米粉吐槽,“這無疑是前車之鑒”,上述觀察人士将在後續關注,米粉使用者們對搭載澎湃P1的小米12Pro作何回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