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前,杭州一封閉管控小區内進行全員核酸檢測。 錢晨菲 攝
中新網杭州12月28日電 題:記“疫”2021:浙江以何“過年關”?
記者 柴燕菲 王逸飛 錢晨菲
“終于等到了!”杭州人徐青(化名)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因能下樓走走而如此開心。
14天時間,她居住的小區因出現2名确診病例封閉管控。當高高的小區大門緩緩打開,内外的人們歡呼鼓掌,徐青知道,“都過去了”。
包括徐青在内,每個浙江人都不會想到,2021年的收官,是以如此的方式上演。
三座合計人口超過2600萬人的大城市相繼突發本土疫情,病毒傳播快、傳染強緻确診病例不斷攀升,全省多地陸續發現密接、次密接或确診病例相關行程軌迹……12月5日開始,一場全國注視的大戰大考擺在了浙江面前,“年關”成為“難關”。
面對疫情防控常态化以來最大的一次突發考驗,浙江用兩周多時間實作基本控制傳播風險,使疫情進入拖尾階段。觀察其此番“應戰”,三方面特點成為該省較快過“關”的關鍵。
本輪疫情期間的紹興上虞。 楊壹 供圖
正視問題 決戰态度
月初,本土疫情在浙江甯波、紹興、杭州出現,陽性感染者數量不斷增加,這曾讓不少人意外,畢竟該省在疫情防控中一直被視作“優生”。對浙江而言,這場疫情遭遇戰确是在自省的基調上開啟的。
三地發生疫情後,浙江即要求各級各地要問一問有沒有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幸心理、松勁心态。查一查重點人員管控是否存在薄弱環節、公共場所防控是否存在漏洞等。
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上司小組擴大會議上,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明确指出,“疫情在杭紹甬呈現的擴散蔓延勢頭,暴露出我們工作中存在的短闆和漏洞。”
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有了這一基礎,以“開戰就是決戰”為态度,對抗病毒的戰鬥在浙江全面展開。
省級層面,如浙江省衛生健康委第一時間向三地派出流調專家組66人、核酸檢測應急機動隊共5支127人,會同浙江省公安廳、浙江省大資料局等迅速開展人員排查和區域協查等。後其抽調817名核酸檢測醫療隊員支援紹興。
地市層面,甯波、紹興先後啟動I級應急響應。杭州對部分區域實施公共活動限制性措施。嘉興、台州、溫州等地亦更新管控舉措,關閉室内密閉性公共場所,從嚴加強集聚活動管控……
“決戰”姿态也展現在堅守防控一線的身影中。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護士張孟主動請纓支援紹興。首日其和同僚爬了29層樓,做了70多戶居民的核酸采樣工作。居民們不知道,張孟曾因髌骨、軟骨骨折開過6次刀,一天下來,她下樓時膝蓋已不能彎曲,隻能直挺挺地慢慢往下“挪”。
在甯波市第一醫院,為配合當地大規模核酸檢測,檢驗科醫生每天都要與核酸篩查“賽跑”。忙時他們有人隻睡兩個小時就重新進入戰鬥。有人突發腎結石疼痛難忍,打了止痛針後繼續工作。醫生翁躍頌在日記裡寫到,“今天第一批樣本9點50分就到了,大概11點30分第一塊闆出結果。這個速度應該是極限了吧,我自己都為之震驚”。
“能多待一會就多待一會,居民需求可能就早一點實作。”王誠是杭州上城區彩霞嶺社群公共服務站站長。該社群黃公廠弄片區有7幢樓實施封閉管理。期間,王誠和多名同僚都沒有回過家,他們睡在社群、一天兩班倒,24小時保障居民基本所需。每天隻是幫居民将外賣從小區門口送到家門口,就要走上近1萬步。
全省動員起來、全員緊張起來、全面行動起來,這讓浙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有了“赢”的基礎。
本輪疫情期間,杭州群眾在一家醫院等候進行核酸檢測。 王逸飛 攝
機制應對 科學管控
除去決戰态度,在本輪疫情的應對中,“機制”成為浙江不斷強調的高頻詞。
疫情形勢複雜多變,成敗絕非“畢其功于一役”。以完善的疫情防控工作體系和機制應對,是該省的重要發力點。
“也許第一天的我們是手忙腳亂的,但是随着後來大家不斷地總結、改善和磨合,最後實作了單日檢測樣本12萬管,效率大大提升。”來自浙江省中醫院的餘潇苓回憶在浙江報告确診病例最多的地區——紹興上虞時的工作說。
包括餘潇苓在内,截至12月23日,浙江25支省級核酸檢測機動隊817名隊員與當地醫務人員共完成上虞七輪全員核酸檢測篩查工作(封控區域完成十二輪),累計采集完成710萬人次。實作了僅用10小時完成80萬人從核酸标本采樣、運送、檢驗到結果報告的最快檢測速度,讓“快檢測”成為常态。
該省還進一步順暢轉運機制,貫通上下環節,保證收到轉運需求後1小時内到達接人點,實作“快轉運”。上述内容與“快流調”“快編組”“快隔離”共同組成了浙江的“五快”循環落實機制。其帶動各項工作跑在病毒前面,讓浙江掌握了疫情防控主動權。
另一方面,機制完善也為科學防控提供了必要條件。如該省各地在防控中落實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三區”管控機制,将其細化至小區層面,并根據形勢變化适時調整,在精準管控的同時避免了“過度防疫”,有效降低了管控給群眾生活帶來的影響。
此外,本輪疫情出現後,浙江借大資料等支撐的精密智控機制“管”住重點人的基礎上,也注重建立申訴機制避免資料“誤傷”。
杭州市拱墅區申慧社群從業人員梁超,本輪疫情期間的重要任務是和同僚一起負責健康碼變色居民的協查。“每天要接到上百個電話,‘變色’的很大可能是被研判為密接、次密接,或是病例的時空伴随者。像一位居民因在無症狀感染者待過的咖啡店點了個外賣進而‘變色’。”
“紅黃碼會給居民帶來焦慮不安。我們在詳細核對行程軌迹,确認不需管控後會在系統内申請,快的話2至3小時内就會‘轉碼’成功。”梁超介紹。
以穩定的防控工作體系和機制,更好應對疫情的不确定性,這讓浙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有了“赢”的路徑。
圍繞打赢疫情防控總體戰遭遇戰殲滅戰,袁家軍公開稱,浙江要着眼打好主動仗,建立“動态清零”精密智控機制,重點是以精密智控平台為手段的指揮決策機制、“三責”關聯的激活機制、“三區”管控機制、“五快”循環落實機制、“三情”關聯機制和分階段“清零”機制,突出平戰結合、扁平化管理,健全應急演練等制度,確定防控體系适應疫情形勢變化和防控需要。
浙大二院醫務人員為上虞加油。 浙大二院 供圖
勠力同心 全民阻擊
目前,浙江發生本土疫情的三地已相繼轉入常态化防控階段。來之不易的向好局面,也離不開無數普通人的“勠力同心”。
在這場突發疫情中,留下了許許多多“無名之輩”的故事。
“疫情情況不容樂觀,我們幫不上太多,隻有這間飯店能解燃眉之急。”在甯波餘姚泗門鎮,某飯店總經理呂銀章得知鎮上需要臨時隔離點後,腦海中第一個念頭就是“捐”飯店。他與合夥人提出這個想法,大家立刻同意了。當日呂銀章聯系鎮裡,婉拒了鎮裡給補貼的提議,并在次日一早“傳遞”了飯店。
紹興上虞剛出現疫情不久時,在當地經營烤羊肉生意的新疆人阿蔔準備了150份熱騰騰的大盤雞、50盒烤羊肉串,儲存在保溫箱裡,每到一個路口,他挨個遞到晚上值守的民警和防控從業人員手裡。為大家送上“宵夜套餐”是他的心願。“是上虞給了我慢慢變好的生活,我一直想找機會回報這座城市。”
在杭州,“00後”的男裝批發店店長黃庠涵看到對面小區封閉管理,而防疫人員很多東西還沒地方放時,主動“捐”出自己的店鋪,給防疫工作充當臨時倉庫,友善醫護人員休息、拿取物資。
中新社記者(右一)錢晨菲在杭州拱墅區潮鳴街道采訪。 臧臣庚 攝
在這場突發疫情中,更多平凡人的了解與配合,也成為一份份有力的支撐。
接受記者采訪時,穿着防護服的杭州市拱墅區潮鳴街道艮山門社群黨委書記韓曉雯忍不住流淚了。“防疫光靠我們遠遠不夠,我們每一位居民都是‘英雄’。”
她說,“小區在封閉管理,有位居民的父親在醫院,需要他去簽字手術,我們也非常想幫他,但真的沒有辦法。這位居民非常了解我們,自己聯系了老家親戚過來照顧……”
勠力同心,微光成炬。這讓浙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有了“赢”的力量。
12月末,浙江北部的氣溫已跌至“零點”。但在甯波、在紹興、在杭州,社會面貌卻是不斷“升溫”——工廠重新複工生産,孩子重新走入校園,安靜的城市重新變得熱鬧。不再緊張的人們,享受着一切的恢複如常,期待着從2021到2022的跨越。于浙江而言,這一次跨越走的不容易,也收獲了更多。(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