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白的兩首妙詩,常被誤以為是寫景之作,其實卻蘊含深意

詩歌貴在含蓄,因為各種複雜原因,詩人不便直白地表達出内心的感受,于是便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并借助自然景物,托物寓意地抒寫一份悲愁和怨憤。

比如蘇轼《春宵》裡的一刻值千金,就容易錯解為男女之歡愛;而朱熹的《春日》中的萬紫千紅總是春,也經常被認為是寫景之作,其實作者都是寄寓深遠。下面分享李白的兩首妙詩,常被誤以為是寫景之作,其實卻蘊含深意。

李白的兩首妙詩,常被誤以為是寫景之作,其實卻蘊含深意

橫江詞(其一)

唐代:李白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餘東指海雲生。

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李白的橫江詞是脍炙人口的詩篇,可惜曆來大家都把它當成一組山水詩,贊揚其描繪了一幅長江天險圖,其實背後卻掩藏着一段驚險的經曆,甚至抒寫了其一生的坎坷,更在字裡行間,寄托着詩人心靈深處的難言之痛。

橫江詞是李白在天寶年間的作品,作于詩人從幽州之行歸來,南下宣城之際。當時安祿山正準備發動叛亂,唐王朝即将大難臨頭。李白憂心如焚、心情痛苦,更是百感交集、觸目腸斷,但又實在是無可奈何。

李白的兩首妙詩,常被誤以為是寫景之作,其實卻蘊含深意

自西而東的長江,到了蕪湖至金陵一段,忽然變成自南而北,橫亘在吳頭楚尾地帶。橫江渡就在這段長江的西岸,牛渚矶則在其東岸。這裡本是江山形勝之地,又是南北往來的要沖,還有著名的曆史古迹,是以騷人吟士經過這裡,多會賦詩贊賞。

但李白經過這裡時,恰在幽州之行歸來後不久,他驚魂未定、心緒惡劣,又恰值海潮洶湧、雲愁霧慘。險惡的橫江,正是李白這一段生活經曆和思想感情的象征。詩人抓住了橫江風浪,大書特書、反複皴染,既是描寫大自然,也是在傳達自己的悲涼心境。

李白的兩首妙詩,常被誤以為是寫景之作,其實卻蘊含深意

李白來到驿館,由于詩仙大名鼎鼎,就連身處偏僻之地的小吏,也對其非常敬仰。他不僅熱情迎接,而且告訴李白前方風大浪急,不可輕易渡江。

作者似乎非常吝啬筆墨,眼前能見到的景象,無非是“海雲生”而已。可是江面上出現了大海中的雷奔雲谲,已經生動地描繪出險象環生的氛圍,可謂以小見大。

李白的兩首妙詩,常被誤以為是寫景之作,其實卻蘊含深意

同時作者又用津吏竭力勸阻之話,透出江上風波之險,而且說話者經驗極其豐富,他說“不可行”,應當不無理由。而且從他“緣何事”的說話語氣,便可知其中的風險是極其巨大。

李白的這首詩不僅妙在運用民歌入詩,更巧在以眼前景、口頭語,表現當時的政治形勢,傳達出詩人心頭的政治預感,他敏銳地察覺到一場大的動亂将要到來。果然三年以後,就爆發了安史之亂。

李白的兩首妙詩,常被誤以為是寫景之作,其實卻蘊含深意

橫江詞(其二)

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鲸東蹙百川回。

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

這首詩進一步寫當時的動蕩形勢,以及心中的政治預感。古諺雲,月暈而風,礎潤而雨。陰陽怒而為風,亂而為霧。是以首句表面上是描寫渡口的自然景觀,實際上是寫天寶末期的混亂局面。

次句明寫橫江上波濤洶湧,好像是海中的鲸魚翻騰,迫使衆水倒流,實際上卻委婉地表達出安祿山将要發動叛亂。

李白的兩首妙詩,常被誤以為是寫景之作,其實卻蘊含深意

第三句也形容出安祿山發動叛亂的兇焰。“驚波”二字,即指叛亂;“三山”,指三山五嶽之意。是以“驚波”一句,實是預言叛亂發生之後,唐王朝的整個大地都在震動。

既然勢将至此,而自己又回天無力,那還何必去冒險從政呢?不如學習東晉的陶潛,退隐田園、悠然快樂。是以尾句“公無渡河歸去來”,運用樂府民歌成句,而又出以新意。詩仙果然不同凡響,三言兩語之間,就發人深省,又闡述了内心的強烈感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