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擊以按照 不要迷路 ..
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

研究表明,貧血患病率在中國農村6至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中為6.6%,在18-44歲的成年人中為19.9%,在45-59歲的成年人中為9.6%,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為12.6%,在城市地區則較低。
貧血可以發生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其中大約一半是由缺鐵引起的。但由于貧血更常見,早期沒有明顯的身體不适,許多人可能不會注意。然而,長期貧血可導緻虛弱,頭痛,運動耐力下降,疲勞,煩躁或抑郁,兒童神經發育遲緩等。
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導緻其他疾病,而貧血本身也可能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是以預防和治療缺鐵性貧血很重要。
圖檔來源:123RF
<診斷缺鐵性貧血> <h1級"pgc-h-decimal"資料指數""01"資料跟蹤""13"</h1>
正常血液檢查可以确定貧血和貧血的嚴重程度。
正常血液檢查是通過觀察血液中細胞數量和形态的變化來檢查血液狀況和疾病。總體而言,大約一半的血液由細胞(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闆)和一半的血漿組成。
是以,血液正常檢測清單上的十幾個項目可以分為三個系統,即紅細胞系統,白細胞系統和血小闆系統。要判斷貧血是否及其類型和嚴重程度,是要看紅細胞系統,它具有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壓力、平均紅細胞體積、平均血紅蛋白濃度。
簡單地說,在檢視測試表時,如果血紅蛋白含量顯示"蜱蟲"表示出現各種類型的貧血,失血。如果血紅蛋白濃度""表示缺氧、脫水、廣泛燒傷、紅斑病等。
有許多類型的貧血,但缺鐵性貧血更常見。測試表通常顯示為:血紅蛋白,平均紅細胞體積,平均血紅蛋白含量,平均血紅蛋白濃度。
<治療缺鐵性貧血>h1級"pgc-h-decimal"資料指數""02"資料跟蹤"</h1>
所有缺鐵性貧血患者和絕大多數缺鐵患者無論出現何種症狀,都應接受治療。還必須确定和糾正缺鐵原因,例如出血,慢性失血,乳糜瀉,自身免疫性胃炎和/或幽門螺杆菌感染,胃腸道手術/體重減輕等。
臨床用藥:
口服:硫酸亞鐵(非處方藥),血紅蛋白鐵多肽,鐵素體,檸檬酸鹽,抗壞血酸和琥珀酸亞鐵;
靜脈注射(需專業操作):低分子量右旋鐵葡萄糖、鐵葡萄糖等。
對于無并發症的缺鐵性貧血患者,口服鐵通常用于治療,因為它易于給藥。對于孕婦和患有發炎性腸病,胃部手術或慢性腎髒疾病的患者,通常使用鐵靜脈劑。
成人缺鐵的推薦治療方法是每天給予元素鐵150-200毫克,其中約25毫克可被吸收并用于産生血紅蛋白和其他分子。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第二天給藥的鐵吸收似乎與每日給藥相當或更好,并且不良反應通常不那麼頻繁。
為了增加口服鐵的生物利用度和吸收,請注意以下幾點:
将鐵與含鈣食品和飲料(牛奶)、鈣補充劑、麥片、膳食纖維、茶、咖啡和雞蛋分開存放。
胃酸有助于鐵的吸收,一些減少胃酸的藥物可能會影響鐵的吸收,如抗酸劑,組胺受體阻滞劑,質子泵抑制劑。鐵應在服用抗酸劑前2小時或服用後4小時服用。
膳食營養:除口服鐵外,在日常飲食中應适當增加紅肉、動物肝、鴨血、豬血、魚等富含鐵的食物的攝入量。
成年人群取鐵後,網狀紅細胞開始上升,5~10天達到高峰期,2周血紅蛋白開始上升,平均2個月恢複,等待血紅蛋白正常,需要再服用4~6個月(補鐵儲存)。兒童服藥2~3周後淨編織紅細胞可達正常,血紅蛋白3~4周正常,血紅蛋白應繼續服用鐵6~8周,以增加鐵的儲存。
對于接受口服鐵治療的患者,通常在治療開始後2周重新評估患者。測量血紅蛋白體積和網狀紅細胞計數,以及患者對口服鐵的耐受性。對于靜脈補鐵治療的患者,通常在輸注後4-8周對患者進行評估。
此外,正常的血液結果還可以反映體内的許多健康狀況。
<h1類"pgc-h-decimal"資料索引""03"資料跟蹤""88">白細胞代表什麼?</h1>
白細胞主要包括: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5種。
嗜中性粒細胞的增加常見于細菌感染,如佝偻病,膿腫,肺炎,闌尾炎,丹毒症,敗血症,内髒穿孔,猩紅熱等。
淋巴細胞增加在病毒感染中很常見,如水痘,麻疹,風疹,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等。
嗜酸性粒細胞增加,常見于過敏或寄生蟲感染:皮膚病,寄生蟲病,某些血液疾病等。
堿性粒細胞的增加常見于中毒(鉛、汞、硝基苯、苯胺等顯著增加)、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堿性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術後等。
單核細胞的增加在結核病,傷寒,感染性心内膜炎,單核細胞白血病,黑熱病和傳染病的恢複期很常見。
白細胞數量略有增加:可能是細菌感染,此外,飽脹、疼痛、情緒激動、劇烈運動、女性懷孕和分娩等都會使白細胞過度性。白天和黑夜也可能有波動,下午一般比早上略高。
白細胞總數的下降意味着機體的抵抗力差,常見原因有病毒、寄生蟲感染、過敏、中毒、服用影響白細胞的藥物等,如治療甲基安非他明的藥物、抗精神病藥、抗惡性良性腫瘤藥、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綜合征、低增生性白血病等。
<h1類"pgc-h-decimal"資料索引""04"資料跟蹤""89">血小闆代表什麼?</h1>
血小闆的主要功能是:營養和支援毛細血管,通過粘附、聚集和釋放反應,在傷口處形成白血凝塊止血,産生多種血小闆因子,參與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塊并進一步止血,釋放血小闆收縮蛋白,使纖維蛋白網收縮, 促進血液凝固。
血小闆減少可見于:骨髓功能障礙,再生性貧血,各種急性白血病,骨髓轉移,骨髓纖維化,多發性骨髓瘤,巨血管瘤,系統性紅斑狼瘡,惡性貧血,高喉細胞性貧血;
血小闆增加可見于:急性出血性貧血、手術後脾髒切除、骨折、原發性血小闆增生、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實紅細胞增生、多發性骨髓瘤、骨髓充血、白血病反應、霍奇金病、惡性惡性良性腫瘤早期、潰瘍性結腸炎等。
資源
[1] 李明,胡玉,毛澤東,王榮,陳,J.,李偉,...& Yang, L. (2017).中國農村居民貧血患病率。營養學, 9(3), 192.
[2] 吳建華, 胡玉, 李明, 陳軍, 毛丹, 李偉, ...& Yang, X. (2019).中國兒童貧血患病率及相關因素。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志,16(8),1416。
[3] 趙姗姗,荊偉,劉,J.,劉,M.(2018)。2012-2016年中國孕期貧血患病率:aMeta分析。中華 玉芳毅學智[中國預防醫學雜志], 52(9), 951-957.
成人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檢索 2021-06-22.從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treatment-of-iron-deficiency-anemia-in-adults#H30
王廷軒、羅子強等,《生理學》第九版人民衛生出版社.66-67
注:本文的目的是介紹醫療衛生研究的進展,而不是治療方案的建議。有關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普通醫院。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醫藥明康内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拒絕媒體或機構以任何形式向其他平台進行未經授權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