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遇到的問題,其實一不是技術,二不是管理,而是戰略。他的董事長 膽略太過人了,魏武說要用3到5年的時間完成從制造向貿易再向行業服務的三級轉型,這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而且提出了“知識結構-思維結構-商業模式” 這個鍊輪邏輯,看上去讓人匪夷所思。
但是筆者非常能了解這個董事長的意圖,這可不是一般的老闆,他是一個頭腦在知識經濟時代,身體在工業經濟時代的大老闆。這個知識結構的設計難就難在這個方董事長說“藍蘭公司的知識分類的方式要改變,具體是什麼,你們先琢磨琢磨。GB/T19580中的要求是否合适,你們先做評估,盡快給我具體意見。”這展現了他前瞻又務實的特别作風。
根據筆者的初步了解,GB/T19580即《卓越
績效評價
準則》是參照國外品質獎的評價準則,結合我國品質管理的實際情況,從上司、戰略、顧客與市場、資源、過程管理、測量、分析與改進以及經營結果等七個方面規定了組織卓越績效的評價要求,為組織追求卓越績效提供了自我評價的準則。
它與GB/T 19001的最大差别在于它不是符合性的評價依據,而是為組織提供追求卓越績效的經營管理模式,強調戰略、績效結果和社會責任
這個标準的制定和實施可幫助組織提高其整體績效和能力,為組織的所有者、顧客、員工、供方、合作夥伴和社會創造價值,有助于組織獲得長期成功,并使各類組織 易于在品質管理實踐方面進行溝通和共享,成為一種了解、管理績效并指導組織進行規劃和獲得學習機會的工具。
從這個角度看,董事長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藍蘭又不能全面地直接采用GB/T19580的結構,那樣非常可能形成一個用知識經濟來格式
化工
業經濟的局面,是企業的一場災難,是以董事長要張成琢磨琢磨。也不知道他現在琢磨怎麼樣了。這裡姑且結合筆者的一些體會,提出粗淺的建議,供張成參考。
強調知識結構的漸進性設計疊代的知識結構
恰如董事長所說,企業要從制造向貿易再向行業服務轉型,每個階段所需要的知識是不完全一樣的,但是也是有相當繼承關系的。
這裡不清楚藍蘭公司發展處于什麼階段,但是有一點看上去是确定的,公司還是要長期堅持在所在的
汽車
配件行業裡面做事情。不會做那種非相關多元化的,至少也是“同心多元化”,這就為我們明确了,做疊代的、可繼承的知識結構是完全現實的。這就是确定性,就是張成可以把握的一個重要的點。
上司、戰略、顧客與市場、資源、過程管理、測量、分析與改進以及經營結果等七個方面是GB/T19580知識結構的一級類目,下面還有22個二級類目,分類方法與我們工業經濟下的差别很大。要走到這一步,不用漸進的政策是不行
幸好在知識的“原子”一級上我們是完全可以把握的,最細一級的知識是可加工但不需再分。這樣對于具體知識而言,它戴什麼帽子是不怎麼重要的。但是“帽子”确 實展現了工作的思維邏輯與方式,同時我們不能忘記的是,企業在不停地進化,各個階段的帽子也是不一樣的。是以知識結構的疊代特性不是一種無奈的選擇,而是 一個必然的選擇。
是以筆者認為,規章制度、産品知識、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社團活動、企業文化這樣的分類,現在還是很合 時宜的。張成一定要在這一點上去說服董事長,至于怎麼從現在的這個結構演化到與GB/T19580呼應的知識結構?這個需要公司和專家的智慧設計具體疊代 方
張成所需要承諾的是,在技術上一要友善各種“知識原子”的生成,二是要友善“知識原子”可以換“帽子”。當然,具體“知識原子”一定有一個版本的管理,以保障它不停地在演進,否則光擅長造“帽子”是不能徹底解決知識管理問題的。
老闆經常會超越現實去思考問題,我們不能超越現實去做事情,一定要把這個過程描述好,讓老闆的思考可以從空中落到高速公路上來。
在技術上一要友善各種“知識原子”的生成,二是要友善“知識原子”可以換“帽子”。
本文轉自 王甲佳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secajia/416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