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順暢地進行成本核算與業務結算?(上)(野生項目筆記03)  如何順暢地進行成本核算與業務結算?(上)(野生項目筆記03)

成本

核算

一般是為内部

管理

服務的,業務

結算

則是面向外部的供應商、客戶進行的。最終都是為了企業

經營

業績的測量進行服務。

    核算與結算在财務軟體中是一個标準化程度比較高的功能子產品,已經得到普遍的應用。然而在以時間為管理重點的通過平台軟體開發的資訊系統,應該如何處理呢?這點是值得思考的,雖然在最後的結果中似乎是等效的。

    在這樣的軟體設計思想裡面,有一個特點,就是業務必須是能夠閉環的,财務是附生于業務的。是以财務所需要的動作,需要在業務的基礎屬性裡面展現,事實上就是對資源、活動價值量的貨币化測量。包括向供應商支付的,向員工(具化來說,在網絡經濟邏輯下,員工也是一種類型的供應商)支付的,以及從客戶那裡收取的。向社會與股東支付的屬于财富再配置設定環節,這裡不讨論。

    是以成本核算與供需兩邊結算的重點就集中在業務基本屬性中貨币化測量的精度了,具體的計算方法則是一個口徑訴求,在另外一個面裡面給予關注,就是關系面,後面(野生項目筆記的其他篇章)将對這個關系面進行分析,其實也就是核算與結算的層級問題,涉及到核算組織的确定與資料輸出的方式等等。在業務面上,具體的操作方式主要關注一下幾個點:

   (1)内部定價

    包括對資源、活動的定價,一般通過能力單元與 工藝活動兩個次元來鎖定。包括但是不限于這幾個情況---通過一個能力單元完成的閉環動作價值,也就是工藝活動的工價,這個閉環動作将輸入物按照特定的工 藝要求轉化為合格的輸出物,它可以分為多種類型,每種類型又根據不同的負荷水準進行區分,這樣就能夠很好地對該能力單元所承載的工藝活動進行結構化,比如 一台印刷機,可以做5種類型的印刷活動(雙色套印/疊印,單色一次,單色二次,單色三次),每種活動又可以按照輸出物的規格進行勞動負荷分檔。這樣結構化 下來的結果就是相對客觀的,能夠反應真實成本的(甚至會優于作業成本法的計算方法);資源包括裝置占用費用和材料(輸入物)兩種,裝置占用費用,在财務上通過折舊來展現,在具體業務中其實類似于租賃費,與時間以及活動的價值量有關;材料則是一個可以通過統一的計算方法進行測量與定價的,通常以内部計劃價來表達(在基于時間鍊的 資訊系統中,最終是完全可以按照實際的購買價格來進行成本核算,而不需要通過權重平均的方式計算出周期性的計劃價);管理費用分攤其實也是一種資源占用, 問題是未來的能力單元将會幹預到管理費用到底需要多少,它是應當評估外在的服務對本能力單元的貢獻到底多大,比如計劃人員、生産管理人員以及高層管理的工 資,辦公費用等等,是否值得付出那個分攤的額度?另外一個方面就客戶而言,是否願意在這個方面買單?這些在時間鍊裡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價值挖掘點,也是降本 的所在,在後面我們将會分析到。

    以上是内部定價,内部定價在業務基礎裡面将作為一個屬性提出。活動與資源是構成産品的要件,這些屬性的集中為産品對外報價提供了基礎。内部定價是一個不 定期的調整過程,最終将完全通過市場所形成的商務價格“導入”到屬性中解決問題。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面,将通過專門人員的維護來解決,這個維護工作需要與時俱進,也有許多問題值得考慮。

   (2)對外報價

    報價不可能直接采用内部定價的那個結構化的資源與活動價格體系進行,它會采用相對粗的工序分檔價格加上材料價格産生一個報價基礎。報價是對凝聚了活動與資源的産品進行的,對外報價的目的是在商務價格和實際成本之間有個盤算,這實際成本自然包括機會成本。

    是以在産品管理中,報價所采集的價格資料是一個結構化但是有一定“概括性”的。一般的操作過程是在系統中将客戶的需求進行産品化的配制,然後加上商務因素提供給客戶。以縮短詢盤和還盤的時間,快速達成交易基礎。

   (3)結算過程

    結算本質上是一個付款方式的規則限制。

    ......(待續)

本文轉自    王甲佳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secajia/41654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