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4歲高中狀元,卻因姓名被慈禧淘汰,後成主席打臉慈禧
導讀
:他24歲高中狀元,卻因姓名被慈禧淘汰,後成主席打臉慈禧
現在,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将來考上一個好的大學,能給以後謀一個好的出路。是以,很多孩子日夜苦讀,希望可以實作自己的理想,為自己的父母争一口氣。隻要你可以進入好的院校讀書,出來以後基本就不用愁了,自然會有賞識你才華的人。

但在古代,有些人明明有着超強的能力卻無處施展,明明有着滿腹的知識卻遇不到伯樂,四處碰壁。是以 ,那時候的古人們常常為此大發牢騷,隻能通過寫字作詩來訴說着自己的煩悶。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在清朝時期就有一個人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他有着很高的才學,最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狀元。這本來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卻因為自己的一個名字,被刷了下來,就這樣與狀元的位子失之交臂。當時的他并沒有氣餒,反而最後用自己的行為狠狠地“打臉”這個把自己刷下來的人。他就是譚延闿。
譚延闿出身在一個世族家庭,父親譚鐘麟也有着很高的學識,他的母親李氏隻是一位小妾。李氏在懷孕的時候,因為身份的緣故,隻能站在一旁先伺候譚家的主子吃飯,之後才會和丫鬟們一起到偏房用膳,後來生下了譚延闿。
譚延闿從小就很聰明懂事,知道自己無力改變父親的想法,常常陪着母親站一旁吃飯。母親也常常教導他要好好學習,才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生活。譚延闿也沒有辜負母親的希望,掌握了很多的知識。父親譚鐘麟對他也很是喜愛,看見他如此有出息,便準許他母親坐一起吃飯了。
24歲的他成功的考上了狀元,卻因為自己的名字錯失了機會。譚延闿出身在晚清時期,那時候朝廷大權掌握在慈禧手裡。慈禧在冊封狀元的時候,看到了譚延闿的名字,心裡頓時和"戊戌六君子"裡的譚嗣同聯想在了一起,便立馬否定了譚延闿的狀元之位。随便給他丢了一個官職。
譚延闿受到這樣的待遇,對慈禧自是心生不滿,迫于慈禧的權力他選擇了沉默,之後的事情也都盡心盡力的去做。
隻是,後來慈禧的一系列行為讓譚延闿深感危機,他意識到大清已經沒得救了,便參加了推翻清政府的起義活動,之後當上了湖南省都督,最後升為省長。
在北洋政府時期,譚延闿憑借自己的能力以及上司的賞識擔任了很多要職。1926年的時候甚至還當上了主席。他不僅能力過人,還有着超高的“情商”,為蔣介石校長和宋美齡夫人當了一次月老。
是以我就想說,一個人的才華是不應該被外在這些因素影響的,隻要你有能力,總會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