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朋友,别在降低别人底線或被别人降低底線了!

我們有時一直降低别人底線,有時被别人降低底線,這種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要想變得更優秀,就需要關注這種影響。

事件一、晨跑

   高中全校順着公路晨跑時,老師要求跑到煤礦廠邊,剛開始都很好,大家都能到達。幾天後,部分同學在廠前的拐彎處就停了,等大部隊在煤礦廠旁折返時再加入隊伍。後來老師就要求全班同學跑到拐彎處折返,幾天後,出現了部分同學在目的地之前的一個公共廁所旁停下,待折返時加入隊伍,可是至少每次都能到達廁所旁的位置。有一天,老師要求全班跑到廁所那折返,幾天後,很多同學竟然連廁所旁都跑不到了,整個晨跑路程縮短了近一半。再到後來晨跑就沒什麼意義了,老師也不再強制要求了,願意去跑的就自己去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隻因為人們偷懶、占便宜的想法太重,少跑一些路看似占了便宜,可除了心理上的愉悅,并沒有任何實際好處啊,自己有能力到達,為什麼不跑得完完美美的再回返呢?

結論:世界上偷懶的人太多,緻使整個水準都在降低。那麼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品質。

事件二、轉班

四中國文老師常給同學們說,以你們的成績如果去了一中,隻能在最普通的班級。但放到四中,就在最優秀班級裡,受全校的重視,優先享受最好的資源。是以說,在四中作為雞頭,比在一中當牛尾強得多。

小楊是實驗班成績最差的學生,"甯為雞頭,不為牛尾",這個思想時時在腦海浮起,因成績差老是被同學、家人所看不起,于是在文理分班的時候,向教務處申請了去最差的普通班。因為以當時小楊的成績而言,在普通班級裡能排前幾,"甯做普通班最好的,也不做實驗班最差的"。這是當時小楊的想法。

一年之後~,小楊已淪為了普通班成績倒數的學生了。在實驗班,小楊無法接受300分的倒數第一;但在普通班時,小楊卻能忍受150分的倒數前十。從成績上來說,普通班成績少了一半;在心理上,不是最後一名,更加容易接受,此時的小楊底限已下降非常多了。

結論:學習的事,甯為牛尾,不為雞頭!能有一幫讓自己感覺很無知的朋友或同學,那其實是最大的幸運,不要逃避。

事件三、做飯

小黃是一個很勤快的人,一個人住的時候,買菜、煮飯、炒菜、洗碗,都是自己做,準點吃飯,很少去外面飯館裡吃。後和小楊合租,進行了分工,小楊買菜、洗碗,小黃煮飯、炒菜。某天小楊說,我不想去買菜了,要不你去買吧。小黃就說,你不買菜,我就不做飯了,幹脆去外面吃吧。于是時常出現因小楊偷懶,而大家去外面吃的情況。

後來又搬家,和小楊、小梁三人一起合租,對做飯進行了更明細分工,小楊買菜、煮飯,小黃炒菜,小梁洗碗。剛開始都很到位,但小梁是個非常懶的人,經常吃完飯不洗碗,得等到下次開飯前才洗。而炒菜的過程中經常要用到碗,小黃就自己洗。開飯時,小黃招呼小梁洗碗,但半天不來,小黃和小楊就自己洗自己的碗筷吃飯了。久而久之,小黃膩了,不想做飯了,憑什麼小梁每次都不做事,卻還有飯吃,幹脆大家都去外面吃吧。

結論: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擡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句話完美的闡述了人性之懶惰。事後小楊和小黃分析了下情況:其實多做的事也隻是一點點而已,沒增加多少勞力,但為什麼導緻整個事情中斷呢?就是因為不想看到沒付出的人也能享受成果。(人民公社的倒閉也是這個原因吧?)

事件四、上課

小黃和小梁一起參加了某教育訓練機構學習,兩人每天同去同回,晚上一起讨論,都很努力,但總體來說,小黃比小梁學的好。有一天周末,小黃心血來潮,想回顧下傳奇私服,于是通宵達旦的更新打怪。剛開始幾天小梁覺得不應該玩遊戲,默默的看自己的書。但閑時,連說話的人都沒一個,就去圍觀小黃打遊戲,聽着小黃電腦裡傳來熱血的聲音,就情不自禁的撿起曾經已放棄的dota,結果一玩就不可收拾。(此時小梁被小黃影響打遊戲)

因晚上遊戲玩的晚,白天學習很累,課後也沒複習,上課聽不懂犯困,一段時間後,小梁開始跷課了。小黃突然發現,跷課原來也沒什麼關系嘛。于是小黃開始嘗試着翹了第一次課,有了第一次,很快就有了第二次,最後兩個人都不去上課了。(此時小黃被小梁影響跷課)

    教育訓練結束了,小黃說,如果沒有小梁,我不會學的這麼差;小梁說,如果沒有小黃,我也不會學的這麼差。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誰的錯?

    結論:首先自制,不傳播負面思想或行為降低别人底限。其次明心,不被别人降低底限。最後分享,傳播好的東西,拉升别人的底限,達到互相促進的效果。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都互相影響。有可能A帶B走向積極,并互相促進;有可能A沒堅持住,被B拉進荒廢之路。有時候我們是A,有時候我們是B,無論何時身為何者,都應該傳播積極的能量。在沒把握控制住自己是否會被降低底線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與更優秀的人相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