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AI新媒體量子位(QbitAI)

六年級的時候,Austin Russell把一個任天堂掌機改造成手機。15歲的時候,他建造了一個全息鍵盤。青少年時期,他開始琢磨如何更好的建立3D圖像,然而花了好幾年待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Beckman雷射研究所,設計AR和無線能量傳輸項目。
現在他22歲了,Russell的創業公司成為矽谷最火的創業公司之一,連續被主流外媒所報道。而他創立的這家公司,迄今已經發展五年了。
五年前,創辦了Paypal、Palantir等公司的Peter Thiel,給了Austin Russell一筆10萬美元的獎學金,不過卻讓他從斯坦福退學創業。随後Russell和小夥伴一起建立了Luminar公司,專注研究汽車用的雷射雷達(LiDAR)。
此前這家公司一直保持低調,甚至完全隐身。不過有知情人士透露,去年Luminar尋求融資時,給自己的估值已經超過10億美元。
這個标準,也就是所謂的獨角獸。
時勢造英雄,這背後實際是無人車的狂熱。雷射雷達是無人車最關鍵,也是最昂貴的硬體裝置之一,甚至比車輛本身還貴。去年雷射雷達行業的領軍者Velodyne獲得福特、百度的1.5億美元融資。另一家公司Quanergy去年獲得9000萬美元融資。
如今Luminar宣布完成36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投資方為Canvas Ventures,GVA Capital和1517基金。
汽車行業普遍預計2020或者2021年前後,無車人将正式上路行駛,這也意味着昂貴的雷射雷達将迎來銷量的大幅增長。Velodyne預計今年将出貨1.2萬台,到2018年将達到8萬台,到2022年将達到170萬台。
目前,Velodyne的頂級雷射雷達售價超過5萬美元,低清晰度的産品也要8000美元一個;而Quanergy的産品售價約為4000美元。一輛無人車需要不止一個雷射雷達。
Luminar的雷射雷達可以在200米的距離上精确檢測和辨識物體,而他們說對手僅能做到35米。這家創業公司的産品,使用了1550納米波長的雷射,而不是通常的905納米,是以可以把功率提高40倍,而不會對人眼等造成危險。
此外,由于矽基接收器不能吸收1550納米波長的雷射,是以Luminar的晶片需要用到價格更高的材料:砷化铟镓(InGaAs)。
一位參加過産品對比示範的人透露說,Luminar雷射雷達生成的圖像,比Velodyne或Quanergy的裝置更清晰。
Austin Russell拒絕透露他們成本和目标價格,不過有消息稱Luminar的計劃是開發一種價格低于1000美元的雷射雷達。這個價格也沒什麼優勢,此前Waymo說把雷射雷達價格降低了90%,而Quanergy的目标是三四年内做出100美元以内的産品。
對此,Luminar稱這些同行走得太快了,認為低成本的雷射雷達技術,不足以配合真正的無人駕駛汽車。
Luminar給出的資料令人印象深刻。這套系統有着超過200米的探測範圍,相較之下,Velodyne的高端HDL-64E雷射雷達單元隻有120米;Quanergy的S3傳感器雖然和Luminar的類似,也比它小得多 ,但它每秒隻能偵測50萬個位置點,而據Russell說,Luminar的每秒能偵測數百萬個。
除了傳感器,一輛無人車還需要搭載人工智能系統對接收到的資料進行處理。而此前的雷射雷達系統所提供資料品質的不足,讓AI分析處理資料的效率大大降低了。
“因為要處理太多低品質的資料,之前的工作往往偏移了重心。”Russell說。
△ 其他雷射雷達與Luminar雷射雷達效果的對比
為了證明這一點,Russell和他的技術總監Jason Eichenholz進行了一次模拟,展示了在一套“劣質且昂貴”的雷射雷達系統下,沿着舊金山市中心35号碼頭的一間洞穴似的、235米長的倉庫是什麼樣子的:在一塊大的液晶顯示屏上,一些零散的波浪線(像我們在地形圖上看到的那種)形成了一系列不斷向地平線傳播的同心圓。這些線被編成了不同的顔色以表示不同的距離(這隻是個人類看上去友善的細節,電腦并不需要)。一位同僚在前方20米的位置來回騎車,螢幕上出現的效果則是在那些地形線中間多出了幾條遊移、扭曲的線條。
換成了Luminar開發的雷射雷達系統之後,螢幕上的圖像一下子變成了一幅精細的、帶點迷幻色彩的倉庫渲染圖:支撐房頂的柱子和橫梁、停靠在倉庫裡的汽車輪廓全都清晰可辨,騎車人變成了渲染動畫,甚至偶爾能看到車輪的輻條。
△ Luminar CTO、聯合創始人Jason Eichenholz展示自家雷射雷達的效果
之後,Russell又展示了這套系統在夜景下的效果:沿着舊金山水濱駕駛時,可以清晰地辨認出周圍的汽車、行人,以及内河碼頭林蔭大道上的棕榈樹。
目前,Luminar已經向四家公司提供原型裝置,并且和80%的無人車公司進行了談判。這家創業公司今年計劃生産一萬台汽車用的雷射雷達。計劃到2018年時,将生産規模擴大到數十萬台,并持續高速增加。
目前,要實作自己“在2021年前讓無人車上路”的承諾,自動駕駛汽車廠商在傳感器的開發、選擇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希望我們能幫他們扭轉局面。”Russell說。
本文作者:唐旭 若樸
原文釋出時間: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