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粵語故事:牙頰留下香甜杏仁蛋糕

資料來源:Southern.com

杏仁餅不是用杏仁做的,而是以綠豆粉為主要原料,因為蛋糕有淡淡的杏仁味,是以得名杏仁餅。咀香園杏仁餅的傳統生産工藝起源于中山石岐,并逐漸傳播到澳門等地。

粵語故事:牙頰留下香甜杏仁蛋糕

曆史淵源流

粵語故事:牙頰留下香甜杏仁蛋糕
粵語故事:牙頰留下香甜杏仁蛋糕

咀香園杏仁餅是由小友白家在中山興甯的兒媳潘玉祥創作的。潘玉祥(1880-1954),原籍順德大良。楊失去了父親,窮困潦倒的家庭,跟母親在地主家為手,學會了做蛋糕的好手,後來又到石琦小友白家求助。潘玉祥蛋糕,用青豆殼,幹炸香,磨成粉,與油糖混合,中心一塊肥豬肉用糖腌制,用蛋糕印刷壓成蛋糕,烘烤經過烘烤,烘烤,生魚片等工藝烘烤出蛋糕,入口甜而松散,牙頰留下香味。

粵語故事:牙頰留下香甜杏仁蛋糕

此後小友派籌集資金,聘請潘玉祥為師傅,在石岐興甯利8号小屋開了一家作坊,因為小友白又稱小咀,加上這塊蛋糕有杏仁味,1918年正式以"箖香園杏仁餅之家"上市業務,專制杏仁餅出售,産銷兩百萬。

粵語故事:牙頰留下香甜杏仁蛋糕

1935年,咀園杏仁蛋糕在檀香山國際食品博覽會上被授予金雞獎。2006年,"徐祥源"被商務部授予"老漢人"稱号。2009年,咀香園杏仁餅傳統生産工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生産流程

粵語故事:牙頰留下香甜杏仁蛋糕

咀香園制作杏仁餅的過程已經進行了一百年,但基本工藝卻得以儲存下來,蛋糕模具一直用于傳統的木印,僅用于動力和燃料方面的技術改進,并降低産品的含糖量。如今的杏仁餅,不僅保持了濃郁的香氣,進口即食的特點,而且更細膩的蛋糕品質,生産、包裝更符合衛生要求。

粵語故事:牙頰留下香甜杏仁蛋糕

(作者:何志: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研究室;孫林李學英:中軒農業工程學院)

粵語故事:牙頰留下香甜杏仁蛋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