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魯遠風
赤焰一案,是夏江與謝玉聯手炮制的一場冤案,導緻林帥府和祁王府滿門盡滅。梅長蘇苦心經營多年,為的就是這一天,重審舊案,為林家和祁王昭雪,還所有亡魂清白。
他執意在梁帝在位期間重審此案,為的就是要一個徹徹底底的清白,為的就是不讓大家對這樁舊案的重審結果産生任何的異議和無端的猜疑。
這樁舊案,雖說主謀是夏江與謝玉,但梁帝本人也存在重大過失。如今讓梁帝承認自己犯下的過錯,如同剝梁帝的逆鱗。
要想讓梁帝同意重審,那就必須讓文武百官造勢,形成一個梁帝無法控制的局面。
于是,靖王聯系了信得過的朝臣,在梁帝壽儀上請旨重審舊案。
01 首告,莅陽長公主
莅陽長公主,梁帝的皇妹,同時她又是舊案當事人謝玉的妻子,手持謝玉認罪的手書,由她請旨重審此案,合情合理,也最有震撼力和可信度。
在這起慘案中,受害人還有莅陽長公主的親姐妹,說起來,她是林殊的姨媽,是祁王的姑媽。自己的丈夫害死了他們,她害怕重審此案自己的子女受到牽連。手心手背都是肉。是以她曾經猶豫不決,但最終在兒子蕭景睿的感召下,毅然選擇發起首告。
雖然有親疏之别,但最終還是正義良善占了上風。一句“臣妹縱死,也可心安瞑目了。“已然讓我們看到她得知真相後心裡的痛苦與糾結。
02 蒙摯
莅陽長公主念謝玉手書時被皇帝呵斥,這時蒙摯站出來了。
蒙摯站出來,一是給予長公主繼續說下去的力量,二是給了随侍禦林軍一個信号,所有禦林軍都不要阻止長公主的首告。
蒙摯統領的禁軍對重審舊案的支援和态度,給了滿殿朝臣一顆定心丸。如此,他們才能不懾于梁帝的威嚴,表達他們的立場。
看到蒙摯支援長公主請旨重審,梁帝震驚,愕然,憤怒。
03 穆霓凰
霓凰郡主作為赤焰案受害人之一林殊的遺屬,以受害人的身份要求重審此案,給了所有人一個必須還受害人清白的一個具體的接收對象。這樣,也就更燃起了朝臣們支援重審的決心。
事發當年,霓凰尚年少,雖然她一直堅信她的林殊哥哥是不會做出謀逆之事的,但如今知道真相的她更堅定了原先心裡的想法。
蒙摯與霓凰的出場,是電視劇的情節,小說裡沒有。我覺得這是電視劇改編的成功之處之一。
04 刑部尚書蔡荃
當莅陽長公主念完謝玉親筆手書的五條罪狀,滿殿沸然。作為朝臣,刑部尚書蔡荃第一個站了出來。
小說中是吏部尚書史元清第一個站出來表态,感覺電視劇改編後更好。首先,刑部是審理重大案件的部門,蔡荃出來表态合情合理。另外,蔡荃本人的性格就是那種公正直率,嫉惡如仇的人。遇到此等重大冤案,他心裡當然會忿忿不平,要為當事人鳴冤。
蔡荃共出場兩次,第一次是附議,第二次是請旨重審。
05 中書令柳澄
中書令柳澄,原是一個和稀泥的主,他既不參與黨争,一般也不明确表态支援哪一方。原以為他會在沈追之後表态,但如今竟在蔡荃之後就站出來支援靖王的立場,想必是太子妃是他孫女的緣故。
此時他的表态合乎他的現時身份,他在朝堂中的地位也給了滿堂朝臣一個支援重審的信号。
06 戶部尚書沈追
戶部尚書沈追,多年來未參與黨争,他欣賞靖王的品行,支援靖王的立場。而且他本人親曆當年慘案,當時滿朝官員駭然,看到死了一批又一批說情的忠良之臣,他無奈選擇了閉口不言。雖然受害人與他關系并不親密,但此事也是他這些年心裡的遺憾。
作為戶部尚書,他在蔡荃和柳澄之後出來表态,足以表明他要求重審的決心。
07 其他朝臣附議
中書令與兩大尚書都表态支援重審了,其他朝臣當然會跟風站隊,何況景琰事先還探過他們的口風。即使原來的态度不堅決,看到目前朝堂上的态勢,也當然會識時務為俊傑。
08 紀王爺
紀王爺,作為皇帝的弟弟,他的身份決定了他不可能過早表态。
從現場一幹人的表象情感上來看,他與皇帝最為親近,他理應站在皇帝一邊。
但此案的受害人,也是紀王爺的親人,當年那麼惡劣的環境下,他尚且想辦法保住了祁王景禹的血脈,可見他原來就将當年之事看得非常明白。
此時,有謝玉的手書為證,他更加要表态支援重審舊案。
09 穆小王爺
穆青,作為異姓王,而且年紀尚小,他對當年事件并沒有太多印象。當年事發之時,他十歲尚不到,這決定了他不可能過早表态。
在紀王爺之後出場,表達的是他支援正義的立場,表達的是他支援姐姐的一份情感。
10 言侯爺
言阙,當年他與林帥一起扶持梁帝登位,雖然這些年他不涉朝政,但他在梁帝心中始終是一個份量級的存在。
他非常明白當年發生了什麼,他滿懷對梁帝的恨意,這些年一直在謀劃将梁帝置于死地,為林帥與宸妃報仇。他要翻案的決心不遜于靖王與梅長蘇。
但為什麼他被安排在後面出場?一方面,是他多年不涉政務,另一方面,他被安排在新太子之前出場表态,恰恰表現的是他壓軸的地位。可以看到他請旨時列于所有朝臣的最前面,離梁帝距離最近。這個當年與梁帝一起長大,輔助梁帝上位的舊友,給梁帝心裡帶來的震憾與愧疚感比其他人更大。
此時他的附議也引起了後面朝臣們的再一次響應。
11 太子靖王
靖王,梁帝新近寵愛的兒子,扶助其上位的新太子。上殿前,他們父子二人還下了一會棋,說好壽儀之後父子再戰。
如果說所有朝臣都要求重審,但隻要太子不忤逆他這個父皇,那梁帝還可以繼續堅持自己的态度。
可太子的表态讓他意識到,這滿堂的朝臣原來都已與新太子站在一個陣線,整個朝堂已被太子掌控。
要求重審舊案根本就是太子的想法,是的,十三年前,靖王就不相信他的皇長兄他們會謀反,現在有謝玉的手書為證,他當然更加要為皇長兄和林家洗涮冤屈。
此刻的梁帝是害怕的,恐懼的,懊悔的,悲哀的。
他多年的聲名和威望在這一次舊案重審之後,就會大大地折損,但目前的局面他已無法掌控,他掃視一周,滿朝竟找不到一個支援他的人。他被朝臣們逼得無路可走,答應他們的請旨似乎是目前唯一的出路。
此刻,他醒悟到,坐在至尊之位,也不能為所欲為。就如靜妃最後對他所說,“即便是至尊帝王,也總有些做不到的事。”“影響不了天下人良心的定論,改變不了後世的評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