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蹤濟南玩家(一)陳士斌的紫砂情緣

作者:齊魯壹點

主筆:奚道賢,齊魯晚報記者,資深媒體人,主任編輯。

顧問:蘇斌,供職于山東省中醫院宣傳部,院報編輯,省書協會員。

尋蹤濟南玩家(一)陳士斌的紫砂情緣

在濟南,玩紫砂壺的圈子裡,若提起陳士斌,無人不知。當代的國家級紫砂工藝大師中,你不論提到誰的名字,陳先生都會毫不猶豫地說:那是我的好朋友!陳老先生是山東紫砂協會原會長,玩紫砂壺已近50年。

我們如約到了陳士斌先生家裡,一進門,就被琳琅滿目的紫砂壺吸引住了。客廳、書房,玄關、茶台、博古架一盞盞紫砂壺排列有序、錯落有緻,而又款式形态各異,真的是進了紫砂博物館。迎接我們的陳先生黑發如漆、滿面春風、笑聲爽朗,不像是70多歲的人。他給我們倒上剛剛沏好的熱茶,一股茶香彌漫茶室,入口更是别樣的香醇。陳老說,這是他自己配制的“蘭花香”。玩壺者必善飲,果然不虛大家之名。

尋蹤濟南玩家(一)陳士斌的紫砂情緣

陳先生向我們談起他的家史,濟南老西關陳姓,始祖是明永樂年間三次出使西域的大臣陳英,是清初福建總兵陳有功的後代,到了光緒年間家族敗落。陳先生戲稱自己是“破落貴族”。在他小時候,祖父在西關開了個“陳家卷子(卷子是本地的一種面食)鋪”,算是衣食無憂的小商人之家。受家庭影響,他從小就養成了喝茶的習慣,家裡至今還存有幾把上了年代的老壺,實用但并不貴重。

尋蹤濟南玩家(一)陳士斌的紫砂情緣

陳士斌從小喜歡紫砂壺,收藏始于上世紀70年代。1973年,他第一次去宜興,流連于當地的紫砂壺市場“席棚子”,前面擺攤賣壺,後面是各家制壺的小作坊。當時買壺價格很便宜,一把當代紫砂工藝大師的壺也就是幾塊錢。此後,陳先生成了宜興的常客。行途中,他背包裡總離不了一把自己養着的壺。長期泡茶養過的壺,即使有時手頭茶葉不湊手,沖一泡開水在壺裡,也能喝出悠悠的茶香,這就是紫砂壺的妙處。陳先生長期浸潤于紫砂壺市場,深入紫砂作坊,漸漸地對其制作工藝、市場流變都了如指掌。宜興紫砂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問世以來一直是純手工工藝,家庭小作坊制作,工藝也是家族傳承,“各有心法,秘不外傳”。紫砂壺以實用功能為主,有着廣泛的群衆基礎,在其發展演變中,工藝越來越專精,逐漸突出了鑒賞收藏的功用,也培養出一代代紫砂名家,大師作品吸引衆多玩家趨之若鹜,形成一定的氛圍和圈子。我國紫砂壺市場的興盛期始于2000年前後,曆代名家壺價格越炒越高,也出現了一批當代知名的工藝師。但繁榮之下難免會有虛浮的炒作和魚龍混雜,八九十年代的一些老藝人仿制明清時期的名家壺流入市場。所謂“高仿壺”其實就是假壺,但高手仿制的往往能以假亂真,給紫砂壺的鑒賞帶來很大難度。玩家都以老壺為主,陳士斌收藏紫砂壺主要來源于古玩市場,大部分來自于産地宜興。除了原産地,紫砂壺曆代的流向也是有軌迹可尋的。明清時期,運河是貫穿南北的漕運要道,當時山東的幾個運河商埠濟甯、聊城、德州都沉澱了一些曆代名家壺。

尋蹤濟南玩家(一)陳士斌的紫砂情緣

随着時光流逝,陳先生的收藏也逐漸豐盈起來,50年間共收藏紫砂壺幾百件,不僅自己樂在其中,也在圈内擴大了影響。1999 年,陳士斌先生第一次将宜興的紫砂工藝師團隊引入山東,舉辦山東首屆紫砂博覽會。中國宜興紫砂鑒賞專業委員會山東分會成立,陳士斌被推選為秘書長。此後,凡在山東舉辦的紫砂展覽和交流盛會,都有陳士斌參與其中。陳先生先講了他淘到民國“七老”之一的裴石民一把壺的傳奇經曆。2010年,全國紫砂協會在濰坊風筝博覽會舉辦明清紫砂壺精品展,當時全國紫砂界的大師們悉數到場。活動期間,陳士斌走出會場,穿過一條場外紫砂小販們的攤位中間通道去辦事,猛然發現攤位上一把老壺讓他眼前一亮,他随即蹲下身拿起那把壺,問小販價格,張口要價2000元,陳士斌頓時感覺心髒砰砰跳。他從“泥、型、工、款、功”幾方面仔細打量那把壺,确定是裴世民的真品無疑,就跟小販讨價還價,最終以1600元成交。當他把這把壺拿到會場,放到專家們面前,立即引起一陣驚呼,再次印證了陳先生不凡的眼力,專家們說他撿了40萬的漏。其實,市場上裴世民的壺價格要在100萬元以上,隻因這把壺器型偏大,側重實用而不算精品,但也确實是稀世之寶了。當時有不少媒體記者在場,第二天《濰坊日報》就登了這條新聞,在收藏界引起一陣轟動。我問陳先生,第二天小販沒來找您嗎?他說,不會的,因為古玩市場有規矩。他談了古玩市場的三條規矩:一是還價必買。當你看好一件東西,問價之後隻要還價,而且商家接受,這件東西就要買下來。二是出貨不退。隻要買賣雙方成交,東西拿走,發現東西買貴了或者買假了,也不得退貨,隻能甘心交學費。當然,商販若發現東西賣虧了,也沒有追回的道理。三是不能過手。是說東西不能在買賣雙方或兩個買家的手裡傳遞,隻能等對方将東西放下,你才能自己拿起來看,這當然是防止東西在傳遞中失手難以追責。可見,要玩古董,還真要懂點行規,否則就要贻笑大方了。

尋蹤濟南玩家(一)陳士斌的紫砂情緣

其實,行家也有打眼的時候。陳士斌先生又講了一個收藏遇假的故事。2003年,一名古董販子找到陳先生,說有人家藏一把名家壺要出手。陳先生聞訊就跟那人騎機車幾十裡來到南部山區,放下機車又步行一個多小時,來到隻有幾戶人家的一個小山包。賣壺人還是不願把東西拿出來,隻好到家裡去看,搞得非常神秘。等到了賣壺人家裡,看到那把神秘的紫砂壺,果然是一把造型酷似某名家的老壺,開價10萬元。陳先生看後卻哭笑不得,原來這是他兩年前“打眼”買到的一把壺,當時1000多元買回家,反複檢視之後發現這是一把高仿壺,就把他送給了一位玩高仿的朋友,哪知兩年之後又輾轉回到自己眼前。

尋蹤濟南玩家(一)陳士斌的紫砂情緣

我們一邊交談,陳先生起身介紹他的藏品,面對實物說起紫砂壺的不同器型特點。紫砂壺器型從大的方面分三類,即光貨、花貨和筋貨。光貨,是指壺身是光的,沒有任何紋飾;花貨,是指壺身刻畫了各種紋飾;筋貨,是指圓形壺身有凹凸相間的豎紋,像一種南瓜的式樣。若按制作工藝和形态細分,還有多種類型。如乾隆年間的紫砂挂釉,因乾隆皇帝講究繁雜豪華,就讓造辦處去宜興收來燒成的壺坯,讓畫工畫釉點彩,二次加工燒制成點彩、滿彩的紫砂壺,又分粉彩和琺琅彩,外表看來與瓷器無異。又如,我省威海利用鑲嵌工藝将紫砂壺再加工成“威海錫壺”,又分包錫、包銅、包銀,這種器型已申遺。名家作品在器型上也各有特點,如秦酉桃先生的首創的代表作是絞胎龜龍壺;施小馬先生多做方型壺,又最擅長做花盆。從器型大小看,明朝前期的紫砂壺多用來煮茶,是以器型較大;後來改為沖泡茶,器型變小。當代的紫砂作品,器型就越來越豐富了。

尋蹤濟南玩家(一)陳士斌的紫砂情緣

紫砂收藏講三個字“眼、緣、錢”。眼力不行,看不出好孬真假,不能買;眼力再好,沒有緣分見到好貨,也是枉然;有了眼力和緣分,見到好東西,若沒有财力,有心無力也隻能放棄。有一年陳先生為了收一把好壺,用完全部積蓄,到了年三十,一家三口隻剩下五塊錢,近乎揭不開鍋了,隻好到父母家裡去蹭飯過年,直到初六上班才回到自己家裡。幾年前與兩位朋友逛英雄山文化市場,剛進古玩攤,一眼發現明朝陳用卿的一把壺,他把壺拿在手裡詢價,攤主要價5000元,還沒等他還價,就被另一位藏友盯上了,說:“5000元我買了!”就要掏錢付賬。買東西講究第一眼,這是規矩。但當時陳先生身上隻帶了2000多元錢,若錢不夠也隻能與寶貝失之交臂了,幸虧兩位朋友跟随,結果三人湊錢才把這把壺買下來。誰知當晚,那位與他争貨的買家找到家裡來,說要出價5萬元買下那把壺,難得到手的心愛之物,陳先生自然沒有轉讓。這位姓張的藏友雖然有所失望,但盡興地看了陳先生的藏品,二人成了好朋友。

陳士斌先生提醒紫砂收藏者,鑒别紫砂壺要遵循的“泥、型、工、款、功”五字訣。最基本的是泥,真正的紫砂泥隻産于江蘇宜興,但近幾年國内有些地方出産類似于紫砂泥的紅陶泥,假冒紫砂做壺;型指器型,上面所講的各種器型,可按自己的愛好選擇;工指工藝,工藝精粗和不同風格展現出工藝師的水準;款指落款,從落款名章可以辨識是出自哪位位名家的作品,但目前也有電腦模仿名家落款的現象,電腦模仿的名章雖然紋路一樣,但從筆畫深淺可以識别,刻章筆畫深淺不一,而電腦模仿的筆畫深淺是一樣的;功指功用,紫砂壺的根本功用是泡茶,好壺首先要好用,比如出水好,斷水也要好,如果功用不好,就一定不是好壺。對于初入道的愛好者,陳先生提醒,首先要看價錢,不要貪圖便宜。先計算一下一把壺的成本價,從泥料算起,真正的紫砂泥,從開礦、研磨到沉浮,一把壺的泥料成本,最少要50元以上;每把壺在窯上燒制成本需要80元;手工制作一把壺需要一兩個工作日,需要工費300-500元,這樣一把壺若低于300元,就一定是靠不住的。比如模具成型的“灌漿壺”,一個勞工一天可出200把。市場上賣的30-50元一把的壺,既不是紫砂泥料,也不是手工制作,絕大部分是其他泥料的灌漿壺。辨識紫砂泥料,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手摸,不要有摸玻璃的感覺,要有摸豆沙的感覺。再就是看,凡是壺身色彩過于鮮豔和光亮的,都是配了化工原料,真正的紫砂是亞光的。是以,提醒新手一定要多看,多摸,少買。

尋蹤濟南玩家(一)陳士斌的紫砂情緣

壹點号 奚話濟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