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出枭雄,無論是大義凜然的項羽,還是褒貶不一的曹操,都是傳唱不朽的風雲人物,然而有一位能力、成就絲毫不遜色于兩人的曆史人物卻悄然被雪藏,在人們記憶中逐漸模糊。
這個人就是元末起義中大名鼎鼎的陳友諒。

影視作品中,陳友諒往往被塑造成一個徹徹底底的反面人物。然而透過重重迷霧縱觀此人的一生,絕對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
天降奇才陳友諒
蒙古族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在千年遷移發展的過程中,輕易踏破被認為是當時最為先進的農耕文明。
奪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縱然收編了無數中原謀士為元政府服務,但是中原文化卻并沒有受到重視,蒙古族秉承着滅國必滅族的理念,雖然一時橫行四方,但最終卻親手将國運斷送。
元朝終朝統治不足百年,卻在這短短的時間内,給中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災難。本來就被分為下等人的漢族群眾,在政治腐敗、賦稅繁重的元朝末年,更是命如草芥,到處屍橫遍野。
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地道地道的農民出身,可謂親身經曆了這段晦暗的時光,親眼看着父母兄弟一個個餓死在自己眼前,連一塊裹屍布都沒有。
與朱元璋相比,陳友諒的人生相對順遂。他一出生就有一張姣好的面容,這一點在今後的人生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陳友諒的出身并沒有比朱元璋高多少,家族世代靠捕魚為生。雖然他在兄弟中間排行老三,但是長相清秀十分有書生氣,且聰明好學,因而父母還是想辦法讓他讀了幾年書。
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陳友諒還有幸得到武師指點,年紀輕輕文武雙全。
一日,一個道士模樣的人途徑陳家的墓地,不禁連連贊歎,陳家的墓地風水聚财顯貴,後輩子孫一定大有作為。
一路順風順水的少年陳友諒,聽到這種預言自然十分高興,也頗有些自負,認為自己必定是那個能在亂世中左右天下格局的人,後來他也的确做到了。
心機深沉,篡權自立
對于陳友諒這種毫無背景的人來說,要想實作遠大的抱負,就絕不容許走錯一步。
如同現在的大女主電視劇一樣,逆襲的第一步就是找一個可靠的男人。幾百年前的陳友諒也深谙這個道理,在應該娶妻生子的年齡,他毫不猶豫将婚姻當做第一個跳闆。
不知道他用了什麼手段,但是抛開性格不談,年輕時的陳友諒的确是一個風度翩翩的少年郎,他也是以成功娶到一位富家千金,從此開啟打怪更新之路。
完婚之後,文武雙全,性格圓滑的陳友諒受到了嶽父的高度重視,靠着這層關系在當地政府謀得了一個官職。
陳友諒是一個不肯放過任何機會的人,雖然隻當個不大不小的文職,但是卻有機會接觸到元政府的财政,從中A錢了大量錢财。
從這裡可以看出,陳友諒年紀輕輕就已經是一個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的人。與朱元璋深谙民間疾苦不一樣,他并沒有遭受過大苦大難,所走的每一步隻是因為能力恰好足以比對欲望。
在精明的陳友諒看來,元政府氣數已盡,當下是一個奪取天下的絕佳機會,一将功成萬古盡枯,但也必将名垂青史。
然而熟讀經書的陳友諒知道,無論是陳勝吳廣、還是綠林黃巾,在王朝末年第一個挑起事端的人,絕對沒有好下場。他并不是真心為民請命,當然不願意做出頭鳥。
于是他悄悄隐藏起自己的野心,不斷蓄積力量,像伺獵的狼一樣等待時機的到來。
果不其然,在元政府的高壓之下,各地義士揭竿而起,轟轟烈烈的抗元運動烽煙四起。
有一支軍隊恰好路過了陳友諒所在的縣城,陳友諒伺機瞄準了這支隊伍,成為徐壽輝手下的一名謀士。
雖然陳友諒擅長武藝,但是他更信任自己的頭腦,蠶食一個成熟的政權比建立一個更加容易,也更加穩妥。
紅巾軍的首領徐壽輝并不是一個有大才的人,陳友諒正是看準這一點,在時機成熟之時夥同倪文俊謀害徐壽輝,奪走了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天完政權。
令人震驚的是,在成功謀害徐壽輝之後,陳友諒轉頭就把同夥倪文俊給殺了,可見對他來說,在利益面前,情義根本一文不值。
自此,陳友諒的野性和抱負終于有了施展的平台。一個人要想成功,舞台是必不可少的,縱使能力超凡,如果沒有施展的空間,也不過泯然衆人。
绛灌無文、千裡馬與伯樂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陳友諒的厲害之處,就是他永遠不會坐以待斃,哪怕沒有機會,他也會利用時勢為自己創造機會。而不是像劉邦、朱元璋一樣,走了許多大運,被曆史強行推到前端。
接管天完政權之後,陳友諒開始了大規模的動作。将手下的軍隊全部合并,完全掌握兵權,親自指揮抗元鬥争。
在今人看來,陳友諒實在是一個天賦亂點奇才,不僅擅長謀略,玩弄政治,而且在軍事上也是一把好手,有出色的上司能力。在他的指揮下,天完軍連克今江西、安徽等多地,元政府潰不成軍。
至正十九年九月,陳友諒為了将政權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将徐壽輝手下的大将殺死。
眼中釘已除,陳友諒終于可以安心登上政治頂峰,在江西九江自封為漢王。
争霸天下,潰不成軍
從一介漁夫到漢王,陳友諒似乎不費吹灰之力,實在是一個讓人敬佩又恐懼的存在。
然而陳友諒走的這條道路看似是最優解,實際上卻犯了他所仇恨的元政府同樣的錯誤——不得人心。
陳友諒自封漢王的第二年,就把徐壽輝給殺了。天完政權畢竟是由徐壽輝一手建立的,将士對于陳友諒的暴躁統治和卑劣手段深惡痛疾,軍心已經渙散。
陳友諒沒有意識到自己造下的惡果,反而殺紅了眼,此時已經稱王,離稱帝隻有一步之遙,任誰也不肯輕易放棄,更何況陳友諒這種極其自負的人。
軍心不穩是戰争的大忌,陳友諒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彼時的朱元璋也已經走完了自己的更新之路,達到了與陳友諒勢均力敵的地步。兩人的大戰一觸即發。
第一次大型交鋒在今江蘇南京的城郊,不得人心的陳友諒雖然用盡計謀,卻沒有占據上風,最後大敗而歸。
這次失利,陳友諒損失慘重,龍灣一帶船骸遍地、橫屍遍野,他靠着一艘小船曆經九死一生才得以逃脫。
朱元璋深知陳友諒的為人,如果給他喘息的機會,必定死灰複燃,于是派馮國勝率五路大軍追殺,在采石矶再次打敗陳友諒的殘餘部隊。
陳友諒不是泛泛之輩,一路東躲西藏,一直逃到江州,朱元璋見追殺無望,趁機将安慶攻下,但是轉頭又被陳友諒打了回去。
1361年,朱元璋親征陳友諒,士氣空前高漲,在猛烈的進攻下陳友諒縮居的江州也沒能保下來,連夜帶着妻兒逃往武昌。
從參加起義到現在,陳友諒從來沒受過這樣的屈辱,他一直是一個自負自傲的人,在狼狽逃命的途中,恨不得将朱元璋千刀萬剮。
鄱陽湖決戰,功敗垂成
天下隻能有一個共主,陳友諒和朱元璋注定有一個人要死在戰場上。
備受打擊的陳友諒沒有一蹶不振,反而變得更加瘋狂。他是一個天才,諸多方面的天才,在籌備決戰的過程中,他竟然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豪華軍艦。
哪怕在當今世界,水軍也是國家軍事的重點,陳友諒在700年前就開始專注于水上作戰,還重新整理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科技史,實在令人驚歎。
當陳友諒帶領着六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進攻來時,朱元璋卻十分苦惱。他雖然知道這場惡戰無法避免,但是他的軍隊不善水戰,裝備也遠比不上陳友諒的豪華,隻有一些小船隻。
陳友諒卻有一支堅不可摧的艦隊。
兩支大軍在鄱陽湖展開了殊死的搏鬥,陳友諒下令用鐵索連船,形成一道嚴密的防護鎖鍊。
這場大戰打了三天三夜,面對陳友諒近乎完美的防鎖鍊,朱元璋的軍隊隻有挨揍的份兒,場面十分慘烈,鮮血染盡了鄱陽湖。勝負似乎已經明朗。
然而曆史的走向往往出人意料,就在朱元璋幾乎要完敗之際,天際忽然刮起了東北風。這個情景似乎十分眼熟,讓人不禁想起吳蜀聯軍火燒連船的故事。
偏偏陳友諒和羅貫中的關系還不錯,這也許就是不看朋友作品的下場。
借着老天的助攻,朱元璋當即下令放火燒船,和曆史上曹操的百萬雄師一樣,陳友諒引以為傲的豪華艦隊最終在烈火中焚燒朽敗。
鄱陽湖血色如珀,天際殘陽如血,水天一色,熊熊火光在其中跳躍,陳友諒在這千古難遇的凄美、慘烈的景象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他費盡心力打下的半個江山都收歸到朱元璋的囊中。
總結
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而且才貌并重,很多人認為他最終敗給了自己的野心與傲慢。然而就鄱陽湖一戰而言,陳友諒敗給的卻是命運,成大事者運氣也是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就算陳友諒赢了那場戰役,以他的個性,結局最終也會跟元政府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