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人提問:“為什麼自律很難,總讓人感覺痛苦?”
高贊回答一針見血:“因為都在假裝自律,是以才會覺得痛苦。”
生活是一場騙局,我們時常一邊喊着自律的口号,一邊内心卻飽受折磨。
曾幾何時,我們誤會為自律本就是痛苦的。
直到哭過、苦過、痛過之後,才恍然醒悟:
隻因刻意,是以痛苦。
現實生活的真相是:自律不痛苦,假裝自律才痛苦。
看清這3種假性自律,你才能真正找到痛苦的根源。

今年2月,随着考研成績的公布,表妹落下了失望的淚水。
表妹憤憤不平地說:“考研太難了!我這麼自律,這麼努力,還是沒考上。”
對于這個結果,舅舅和舅媽也很難接受,我卻絲毫不感到意外。
有一次,我正好到圖書館附近辦事,知道表妹在圖書館學習,便發資訊邀請表妹一起去吃火鍋。
表妹回複說:“吃火鍋要一個多小時,我還是多看會兒書吧。”
當時,我為表妹的自控力所觸動,不由心生豔羨。
然而,當我吃飯間打開手機時,卻看到表妹在朋友圈和别人互評聊得正歡。
還有一次,我在表妹家吃飯,午飯後和表妹一同在書房看書。
表妹坐着書桌前,一會兒玩手機,一會兒剪指甲,還時不時找我聊天。
轉眼3個小時過去了,表妹真正學習時間不足一小時。
走出書房時,表妹還伸着懶腰說:“好累,我腰都坐痛了。”
半年多的自學,表妹看似很用功,時常學習到深夜,她也很自律,堅持每天去圖書館。
但一切都隻是假象,因為,她的心思完全不再學習上。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随處可見。
有人看似在運動減肥,實則奶茶、蛋糕、火鍋來者不拒。
有人聲稱不沉迷網絡,結果剛放下手機就坐到了電腦面前。
人民大學教授劉小楓說:
“在自我拯救的過程中,重要的是對自己誠實,不然的話,拯救自己就是不可能的。”
人總善于自欺欺人,表面的自律,遠不如不自律。
你的表演隻能感動自己,結果卻不會陪你演戲。
紅塵亂世,萬事随心,唯有心跟着目标走,才能抵達想去的遠方。
看過一句紮心的話:“很多人不是在自律,是在為難自己。”
有一種自律,叫做自虐,明明與自身情況不符,卻非要強求。
網友@愛吃魚的慧子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曆。
有段時間,慧子見幾個朋友都在分享早起的好處,頗為心動。
于是,慧子制定出一個早起計劃:
每天6點起床,吃營養早餐,然後讀書1小時。
第一天,慧子迎着朝陽從床上爬起,愉悅地完成了計劃,感覺很充實。
後續一周,慧子每天都堅持早起,但當初的愉悅感早已不見,反而感覺越來越痛苦。
早起後,慧子時常頭腦暈眩,有次迷迷糊糊做早餐忘了關火,差點引起火災。
慧子的精神一天不如一天,工作也心不在焉,屢屢犯錯。
原來,慧子是一名護士,經常工作到淩晨兩三點。
為了強迫自己完成早起計劃,慧子即使睡得再晚,也會堅持6點從床上爬起來。
最終,自律成了自虐,慧子堅持不到10天,便妥協了。
彼之蜜糖,汝之砒霜。
在不擅長的事上,制定的計劃有多完美,退堂鼓打得就有多迅速。
真正成熟的人,從不刻意挑戰自己的極限,而是懂得選擇性自律。
作家林語堂是出了名的懶人,在家沒事就喜歡葛優躺。
他還義正嚴詞地說:“會賴床的人,是人生藝術家。”
生活中,林語堂雖惰性難控,但在寫作上,林語堂卻一直筆耕不辍,每天至少伏案寫作七八個小時。
林語堂說:“寫東西的時候,也是我最快活的時候。”
林語堂甘之如饴堅持寫作數十載,先後發表了七八十部著作,兩度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
“現代人把人生看得太嚴肅,世界就充滿了苦惱。”
人生最好的狀态,是一半克制,一半放縱。
自律,不是努力在不喜歡的事上受苦,而是努力把喜歡的事變為習慣。
當你樂在其中時,自律便水到渠成。
有人說:“人生如琴弦,亦張亦弛,張弛有度。”
人生如此,自律又何嘗不是。
自我限制一旦過度,就成了一枚定時炸彈。
在美國,有一位叫庫尼的男生,年僅20歲便突然猝死,死因引人深省。
庫尼是一名健身愛好者,為了練出理想體形,庫尼從16歲開始健身,每周至少進行三四次高強度運動。
由于長期劇烈運動和服用補充劑,一天庫尼突然胸部疼痛,随後被診斷出心髒功能受損。
醫生勸告庫尼要控制劇烈運動的次數,尤其是舉重類訓練,以免身體惡化。
但庫尼不想停下來,他不顧醫生勸阻,依舊維持每周多次高強度運動的習慣。
結果,庫尼在回家的途中突然暈倒,被送往醫院卻為時已晚。
無獨有偶,成都28歲跑客韓冰,前一天還在跑友群分享感冒很難受,第二天便猝然離世。
原因是,韓冰在感冒期間仍堅持跑步,引發急性心肌炎而猝死。
世間萬事,過猶不及。
無論是運動,還是工作學習,凡是過度,都會留下遺憾。
有人做過一項研究,他們采訪了多名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友,讓他們回憶學生時期的假期經曆,談談當下回憶起的感受。
多數被采訪者表示,他們學生時代對自己很嚴格,假期幾乎都在學習,很少出去玩。
如今回想起來,他們很後悔,并希望以後能适度自律,多感受生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寫到: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對自己太嚴苛,把自律的弦崩得太緊,彈不出美妙的協奏曲。
人生松弛有度,才能遊刃有餘,過得從容而舒心。
歌德曾說過:
“行為是面鏡子,在它面前,每一個人都顯露出各自的真實面貌。”
每個人的行為方式不同,生活狀态自會迥然各異。
在自律面前,你怎樣看它、待它,便收到怎樣的回饋。
自律,不是表面的形式,不是強求改變的途徑,更不是毀滅性的過度限制。
真正的自律,是融入進生活的良好習慣,使人自在且自洽。
點個【在看】,願你用最舒适的方式,與自律執手共舞,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
作者| 李可沫,個人公衆号,可沫姑娘。
主播| 一凡,電台主持人。
圖檔|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