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個濃縮長江文化的國家級大展頻現武漢元素

長江日報大武漢用戶端12月27日訊(駐京記者柯立)中國國家博物館聯手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共同打造的“江天萬裡——長江文化展”正在國博展出。長江日報記者在這個國家級文化大展上看到,武漢盤龍城、張之洞督鄂、漢口開埠等大量與武漢相關的文物、史料、古畫和老照片,均在現場展出。

記者12月26日探訪該文化展看到,展廳裡有多幅古畫長卷,相當一部分古畫的長度超過10米,其中明清時期的《長江圖》《長江萬裡圖》《乾隆十六年南巡各地詳圖》《滇南鹽井圖》等多件文物,都是國家博物館珍藏,近年來首次對公衆展出。

這個濃縮長江文化的國家級大展頻現武漢元素

長江流域出土了很多新石器時代重要的考古遺址,現場展出湖北京山屈家嶺文化遺址、秭歸柳林溪遺址等地出土文物。記者柯立 攝

展覽以時間為線索,首先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曙光開始在長江流域内出現,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如星星之火遍布大江兩岸:河姆渡的骨哨、陶紡輪,浙江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米,湖北秭歸柳林溪文化遺址出土的石雕人像、刻畫符号,湖北京山屈家嶺文化遺址出土的灰陶鼎……展覽現場陳列的新石器時代文物,展示了長江文明在公元前5000多年前已經達到很高水準。

這個濃縮長江文化的國家級大展頻現武漢元素

武漢盤龍城出土的文物見證了長江流域青銅時代的文明。記者柯立 攝

進入青銅時代後,長江流域的文明加快了發展程序,記者在展覽上看到:武漢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銅斝(jiǎ)、銅刀、石斧等文物,與三星堆遺址的青銅面具,江西吳城遺址,越王勾踐劍等比鄰而立,展示了燦若群星的巴蜀文化圈、楚文化圈和吳越文化圈,一個融合了長江流域各地區文化、多元一體的長江文明自此形成。

這個濃縮長江文化的國家級大展頻現武漢元素

盤龍城出土的商代早中期玉戈。記者柯立 攝

自秦漢以後,長江文明進入了漫長的“白銀時代”,現場展出了從秦漢、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代表性文物和史料。進入近代,張之洞督鄂、漢口開埠等重要事件,讓長江文明走向開放。

随着長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長江文明進入黃金時代。現場通過文物史料、名家繪畫,全景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江流域重大事件,包括修建武漢長江大橋讓天塹變通途,三峽工程、葛洲壩等水電工程,長江流域生态環境保護……現場還展示了三峽大壩和三峽升船機的立體模型。

這個濃縮長江文化的國家級大展頻現武漢元素

《乾隆十六年南巡各地詳圖》等古畫記載了長江黃金水道的曆史風貌。記者柯立 攝

本次展覽分為“橫穿萬古歲月流”“文明傳承綿延長”“千年文脈潤古今”“黃金水道通九州”“大江安瀾豐碑立”五大部分,展出了國家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三峽博物館等收藏的300餘件/套文物,并通過大量老照片、史料,全面展示長江的曆史之久、人文之盛、生态之美、工程之巨。展覽将持續到2022年3月。

這個濃縮長江文化的國家級大展頻現武漢元素

國博展出珍藏的明清時期長江流域圖。記者柯立 攝

國家博物館策展人趙永說:這是繼甲骨文、《紅樓夢》、孔子等大型文化展之後,國博提煉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辨別的又一重要嘗試。希望通過長江文化展,赓續中華民族曆史文脈,堅定全民族文化自信。

【編輯:張玲】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大武漢”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