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偃王稱霸,一個弱國“作死”的典型案例,卻加速秦滅六國的程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攻陷商王朝的都城朝歌,商朝滅亡,新興的周王朝建立。為了籠絡中原地區的民心,姬發将商纣王的兒子武庚分封于殷商故地(是為殷國),利用他統治殷商遺民。為了保險起見,周武王姬發派遣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墉、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姬發在滅商後一年,就病逝了,遺命自己的弟弟周公姬旦攝政,輔佐周成王,這一人事安排,引起了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見機拉攏發動叛亂。周王朝面臨立國以來最嚴峻的考驗。最終周公姬旦親率周軍主力東征平亂,誅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廢黜霍叔為庶民,順利平定了三監之亂 ,使得新生的周王朝得以平穩地度過立國初年的動蕩局面。

宋偃王稱霸,一個弱國“作死”的典型案例,卻加速秦滅六國的程式

平定“三監之亂”後,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了姬旦的眼前,那就是武庚被殺後,殷國的存廢問題。絕大部分大臣們建議廢黜殷國,将殷國的封地拆分給臨近的諸侯國或者直接由中央直轄,以示懲戒。姬旦在權衡利弊後決定,還是保留殷國,他從殷商宗室中選擇了微子(商纣王的叔叔、比幹的弟弟)繼承殷商國祚,但把他的封地封在了宋,從此宋國誕生。宋國地處中原腹地,經濟發達、人口衆多,也算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國家,但周邊是晉國、齊國、楚國等大國,地緣環境尤為惡劣。

宋偃王稱霸,一個弱國“作死”的典型案例,卻加速秦滅六國的程式

地處四戰之地的宋國,本應該休養生息、夾起尾巴做人。也許是先祖的榮光在曆代宋國國君傳承流淌的原因,宋國一直想成為一個“超級大國”,想過一過稱霸的瘾。宋國第一次圖謀稱霸是在齊桓公死後,齊國陷入内亂之際。當時中原各國失去了統一的上司人,而晉國專注于在北方擴張沒空搭理中原事務,秦國則被晉國牢牢鎖在函谷關以西,出不來。中原地區的霸主陷入了真空狀态。當時的宋國國君宋襄公,抓住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開始仿效齊桓公高會盟,意圖接過齊桓公稱霸的接力棒,但宋國畢竟小國,最終在“泓水之戰”中被楚成王一朝打回原形,宋國第一次稱霸的夢想戛然而止,隻留下宋襄公“仁義”的笑柄被列國嘲笑。

宋偃王稱霸,一個弱國“作死”的典型案例,卻加速秦滅六國的程式

宋襄公之後,宋國認識到了自身實力的不足,果斷放棄了稱霸這一不切實際的幻想,開始專注國内的經濟建設,在國際事務上,也以晉國和楚國馬首是瞻,奉行“事大主義”外交政策,改善與晉國、楚國、齊國等周邊強國的關系,到了戰國時代,宋國已經發展成為天下最富庶的國家,國力僅次于七雄,在當時可以算得上“十強”之一,所謂“十強”指的是戰國七雄之外加上中山鄭國、宋國的戰國時代10大強國。宋國雖然進不了七雄,好歹也是第二梯隊裡面的強國,國力雖不如秦、齊、楚這樣的超級大國,但與七雄之一的南韓、燕國也差不了多少,再加上上百年的發展,宋國國力還是可以的,宋國的國都定陶,在當時是列國中最富庶的,連連素以繁榮著稱的臨淄也不遑多讓。

宋偃王稱霸,一個弱國“作死”的典型案例,卻加速秦滅六國的程式

到了戰國時代,七雄之間的兼并戰争愈演愈烈,與宋國齊名的中山國、鄭國也相繼被滅,宋國成了碩果僅存的中等強國,也成為了七雄共同的肥肉。但宋國地處中原腹地,無論誰滅了宋國,都會打破國際格局的均衡,一時間,宋國反倒得以幸存,況且宋國在大國間作為一個緩沖國,也有利于大國間的平衡,宋國就這樣一直幸存到戰國後期。直到宋國最後一任國君宋偃王即位,打破了所有的平衡。

宋偃王稱霸,一個弱國“作死”的典型案例,卻加速秦滅六國的程式

宋偃王即位後,不知道是抽了風還是被宋襄公附體了,居然開始圖謀稱霸,并開始對周邊的齊國、楚國、魏國三個超級大國發動進攻。因為事發突然(誰也想不到宋國會主動進攻别人),再加上三國與的邊境駐軍不多,一時間宋國的攻勢收到了不小的成效。"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裡,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山東滕州),有其地。"号稱"五千乘之勁宋"。(《史記》)

宋偃王一連打敗了齊、楚、魏3大強國,讓宋國一時間成了國際焦點,宋偃王也在國際上“亮足了相”,頗有舍我其誰的氣勢。但終究是“帥不過三秒”。最終,齊國利用宋國主動挑釁這一有利時機,對外宣稱“自衛反擊”。

宋偃王稱霸,一個弱國“作死”的典型案例,卻加速秦滅六國的程式

公元前286年,齊國大軍攻陷宋國國都,宋偃王出逃,宋國滅亡。宋國的滅亡讓人不禁唏噓,雖然天下統一的局勢是時所必然,但宋國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本來可以支撐其多活一段時間,但宋偃王的激進政策卻讓宋國提前走向了終點。是所謂,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慎。說句題外話,因為齊國獨吞宋國,最終引發了“五國攻齊”使得齊國國力嚴重被削弱,由此打破了戰國中期秦、齊兩強東西對峙的局面,最終導緻秦國一家獨大,加速了戰國時代的終結,由此可見,宋偃王在無形中也是秦滅六國的“好幫手”。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