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前世到今生 看資中三中如何續寫“狀元聖地”新篇章(上)

王章彬 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

内江資中作為成渝線上唯一的省級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 有“苌弘故裡,狀元之鄉,山水資中”之稱。千年州府,磐石古城;鐘靈毓秀,人傑地靈;重教興學,文風鼎盛。

自隋唐至明清開科取士1300多年間,四川總共出了20名狀元。資中得天獨厚,竟出了兩名狀元:南宋狀元趙逵,清代四川唯一的狀元駱成骧。

為一探究竟,近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了“狀元聖地”—資中磐石古城狀元街,走進資中曆史上有名的栖雲書院所在地—今資中三中。

從前世到今生 看資中三中如何續寫“狀元聖地”新篇章(上)

資中三中

一個書院,走出過譽滿桑梓的狀元

從前世到今生 看資中三中如何續寫“狀元聖地”新篇章(上)

清代狀元駱成骧

從前世到今生 看資中三中如何續寫“狀元聖地”新篇章(上)

南宋狀元趙逵

在古成渝之間曾有一條驿道幹線—東大路,它擔負着成渝之間重要的交通運輸任務。在資中縣城北門關外,有一條初建于北宋雍熙年間的古街,這條街正是古成渝東大路上北出資中去往成都的必經之路。

在這條街旁,有一個名叫趙逵的讀書人。其人從小聰明伶俐,喜吹洞箫,讀書一目十行,并把自己居住和學習的地方命名為“栖雲樓”。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趙逵參加宋高宗親自組織的殿試,一舉中了狀元。趙逵文筆優雅娴熟,似大文豪蘇東坡,有“小東坡”之譽;趙逵性格剛毅、不依附陷害嶽飛的奸相秦桧,宋高宗曾稱贊他“卿不附權貴,真天子門生也”。

後人為紀念南宋狀元趙逵而将此街命名為“狀元街”。明嘉靖三年(公元1523年),家鄉人為紀念趙逵,遂在其生活和學習的栖雲樓處修建狀元祠。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資州州牧舒翼重教興學,遂将狀元祠改建為書院,并以趙逵居住和學習過的“栖雲樓”命名為“栖雲書院”。

從前世到今生 看資中三中如何續寫“狀元聖地”新篇章(上)

栖雲書院舊址

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資州直隸州州牧高培谷和州學正包弼臣商議,決定擴建栖雲書院,并将栖雲書院改更名為“藝風書院”。藝風書院大膽改革文風,并從成都高薪聘請思想進步的蜀中名儒宋育仁(全國學界精英)、廖平(中國近代思想家)、楊銳(戊戌六君子之一)等先後來書院主講,緻使州縣學子雲集,“文風甲川南”。

駱成骧曾就讀于藝風書院。高培谷十分注意培養人才,發現有才華的學生,便請名師重點培養,駱成骧就是其中一例。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駱成骧參加殿試,被“欽定第一”,成為頭名狀元,也是清代四川唯一的狀元。駱成骧一生清廉自守,傾情教育,譽滿桑梓。

是以一個書院成就了兩位狀元。到如今資中三中狀元門的一副鎏金楹聯“趙莊叔朝夕勤勉成大器吾侪楷範,駱成骧春秋苦讀躍龍門學子佳圭”仍在傳頌着“一街兩狀元”的佳話。

一條古街,積澱着底蘊厚重的文化

随着社會的發展,昔日的東大路的印迹雖已漸行漸遠,但沿途卻散落着一路文化的碎片。

地處古成渝東大路的重要節點的資中磐石古城狀元街,上天似乎對其格外眷顧。

伴着曆史緩緩的車輪聲,和着歲月潺潺的沙漏聲,重龍山下,文武廟旁,狀元井畔,歲月深處一縷文化的清流緩緩流淌……

在這裡,散落在昔日古道的文化碎片積澱得格外厚重,以至于文化的碎片積澱成了一張文化名片。可以這樣說,狀元街就是資中作為省級曆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縮影,更是資中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從栖雲樓到狀元祠,從狀元祠到栖雲書院,從栖雲書院再到藝風書院,兩位狀元學習、生活過的地方,成為了一方厚重的文化沃土,也成為了一方深厚的教育熱土。

一處搖籃,孵化出吐絲未悔的春蠶

從前世到今生 看資中三中如何續寫“狀元聖地”新篇章(上)

資中師範舊照

其後,随着社會的變遷,1953年10月數易其址、幾易其名的資中師範遷來了栖雲書院(即後來的藝風書院)舊址。從此,這裡成為了川南培養中國小教師的教育搖籃。

資中師範曾先後開設中師、初師、幼師、民師、文史班、數化班、數理班、外語班、教師輪訓班、短訓班、國中班、社來社去班、成人中師班等不同學制、不同專業的班級。盡管道路坎坷,曆盡滄桑,她卻經受住了挫折和痛苦的考驗,也數度領略了成功與鮮花的喜悅,為川南地區培養和輸送了近兩萬名合格的畢業生,為各行各業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如今師範校友們分布于全國各地,有的風華正茂,奮發有為;有的老當益壯,雄心不已。他們默默奮戰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以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續寫着母校的輝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