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輾轉2萬公裡,這場開放性藝術打卡展把主題闡釋的主動權留給觀衆

輾轉2萬公裡,這場開放性藝術打卡展把主題闡釋的主動權留給觀衆

曆經2年多的商讨、籌備,從上海崇明到西藏岡仁波齊,輾轉20000公裡、爬升5300米、跨越10個省市自治區,“Rong-源”空間藝術展于近日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展覽多以空間、材料作品構成,作品全部元件、裝置超1萬餘件。9大闆塊分布在7大空間内,按觀展順序依次是《序曲—迷霧森林》、《光之柱》、《風之翼》、《光之茶室》、《光之融器》、《雨滴》、《算力光影》、《尾聲—光之溶洞》、《花絮》。

一個空間藝術展最好的感受方式就是“在現場”。《序曲—迷霧森林》是一個以光的回響建構而成的空間。虛幻而時隐時現的迷霧景觀将置身其中的觀衆代入一個詩意的栖居空間。作品如同迷宮一般捉摸不透的特征,暗示了當下人類生活之中的部分虛浮景觀。

《光之柱》記錄了冰塊的折光與消逝,該作品完成了一項看似徒勞的壯舉:藝術家從吳淞口取了十五罐江水凍成巨大的三棱冰柱,從上海運到青藏高原、把這塊冰帶到了岡仁波齊。又從塔欽的瑪旁雍錯聖湖取水帶回上海凍成冰柱,讓塔欽的水灌溉在崇明長江入海口的土地上。它在特定場域記通過記錄冰塊的折光與消逝,探讨存在與時間的關系。

輾轉2萬公裡,這場開放性藝術打卡展把主題闡釋的主動權留給觀衆

《風之翼》通過記錄風的資料,将其經過運算後轉化成現場機械裝置的動能,使光線随着節奏而自由變幻。它用當代技術向世界傳遞了西藏地區神秘美好的習俗:每當強風吹拂,經幡揚起,便是一次祝福。

輾轉2萬公裡,這場開放性藝術打卡展把主題闡釋的主動權留給觀衆

《光之茶室》作品主體由5000多個滿缽構成,主創藝術家白水對它傾注了極大的感情。“它的氣泡結構外面是滿的,裡面是空的,中國傳統哲學裡智慧的概念‘空即是滿、滿即是空’。“輕盈的白色紗幔圍繞在作品主體的穩定的穹頂空間外,步入其中,茶室頂部實時傳輸着來自岡仁波齊的天空影像,空間的隔閡被技術消除,跨越千裡的兩地得以“共此時”。作品将飲茶和當代審美相結合,用當下的語言來重新定義東方人文精神。

輾轉2萬公裡,這場開放性藝術打卡展把主題闡釋的主動權留給觀衆

圍繞在《光之茶室》周圍的《光之融器》則包含了兩個細分系列:《融器》、《融聲》。《融器》中的重點作品《草葉集》源于對我們周邊無名的微弱力量的緻敬。創作者在寒冬來臨之前采集了許多不知名的枯草,拍照記錄,然後用高溫玻璃熔液将四維空間的生命定格成二維半的光影,通過材料的轉換來為即将消逝的無名野草留下生命的痕迹,恰如是時間長河中的某些篇章,聞所未聞但确有其事。《融聲》則将從高原上采集的聲音與畫面收集起來,希望能把這些生命的痕迹放入陳列櫃中收藏。作品是對萬物有靈的細心感受,以恬靜的心态将内心與外在互融。

輾轉2萬公裡,這場開放性藝術打卡展把主題闡釋的主動權留給觀衆

裝置《雨滴》表面上看隻是将9個大大小小的玻璃雨滴安放在160左右平米的空間内,但是多數玻璃雨滴的尺寸都不小于成年人的身高。原本微小的雨在這裡成為龐然大物。當事物既有印象的尺度發生改變時,人們的原有認知會發生巨大的反差。

輾轉2萬公裡,這場開放性藝術打卡展把主題闡釋的主動權留給觀衆

《算力光影》是一個智能互動作品,作品使用的畫面攝于2021年8月的阿裡地區和上海,通過對展覽現場的噪音捕捉來實時運算,讓畫面變得不可預知。觀衆與作品的每次互動都會影響程式運算的演變。它是對我們當下社會行為與外在自然的一種提示。

輾轉2萬公裡,這場開放性藝術打卡展把主題闡釋的主動權留給觀衆

冰川溶洞是地質過程中的自然景觀,一直随着地球氣候的變化而變化,而這種變化同樣受到了人類行為的影響。裝置《光之溶洞》通過實時捕捉行走其間的人數來變幻光色,模拟了溶洞空間。是人與自然之間互相作用的暗示。

輾轉2萬公裡,這場開放性藝術打卡展把主題闡釋的主動權留給觀衆

“藝術并非後知後覺的産物,而是經過時間沉澱後,對時代的見證和反思。”策展人張子康認為,以視覺藝術的形式呈現人類文明和自然世界的關系,”RONG-源“展現出藝術家對于藝術與科技融合的探索,也由此構成展覽的實效性、實驗性、有效性、前瞻性。展覽的主題“RONG”,可以了解為“融”、“溶”、“熔”,也可以了解為“榮”或者“容”……但主辦方并沒有直接給出具體漢字,是想要把解釋的主動權留給觀衆。

輾轉2萬公裡,這場開放性藝術打卡展把主題闡釋的主動權留給觀衆

作者:李婷

編輯:徐璐明

責任編輯:宣晶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