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待金錢的态度,會影響孩子是否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花錢的時候,反複地強調生活的不易,賺錢的困難,甚至會誘導孩子主動放棄對心愛之物的追求。孩子由此習得的,是深深的匮乏感和愧疚感。
匮乏與愧疚太難忍受的時候,孩子就會啟動心理防禦,并發展出三種人格模式,這三種模式都會讓孩子的幸福力變得沉重而艱難。
(01)
第一種,吹毛求疵的挑剔王。
他們看到自己想要但又無法擁有的美好事物時,就通過貶損、诋毀這些東西來讓自己不喜歡、不想要。
舉個例子,當你看到朋友買了個新款的手提包,雖然自己也很喜歡,但是你卻說這個包成本效益不高、款式不好看、設計又過時、功能還不實用…,反正就是不好。其實自己也喜歡,但是買不起,就通過貶損來讓自己内心平衡。
這是怎麼形成的呢?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當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時,孩子覺得很漂亮、很好玩、很喜歡,然後父母在旁邊說:“走走走,醜死了;不好的孩子才玩這種東西;這有什麼好玩的,又不能當飯吃…。”父母用類似這樣的話,直接就把孩子拉走。
孩子就是這樣逐漸形成的,他會給自己形成一種心理防禦的回路,就是因為那個東西不好,是以我不喜歡,其實真實的原因是因為他得不到。但是孩子從小就在父母這習得了這種方式,将來但凡是他買不起的、暫時得不到的東西,他都會把事物貶損得一無是處。
這樣的孩子在成長中,會變得吝啬、吹毛求疵,在很多事情上過于挑剔,特别是人際關系上。好的人際關系,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和長處,自己也能從中學習和成長;差的人際關系,就總是去挑剔别人的缺陷,總是嫉妒和貶損他人的優點。這樣的人際關系,常常會變得越來越不受他人喜歡和接近。
(02)
第二種,報複性消費的購物狂。
因為從未被滿足的欲望一直存在,當孩子成年之後,有條件之後,就産生了報複性消費的心理,他們購買的不是物品,而是通過瘋狂購買的行為來填補早年内心的匮乏的空洞。
有位網友說,從小家裡就不怎麼給她零花錢,每次她想買點零食的時候,父母又會說她饞,教育她零食吃多了對身體不好。有次學校組織的外出活動,她很渴又忘帶了水壺,她看着幾個小夥伴去買了冰棍,她也很想要。後來她口渴得不行,就請求同學讓她吃一口冰棍,同學們都笑話她不是真口渴,而是饞冰棍。
這次經曆讓她留下了終生的陰影,出來工作後幾十年了,她每個月都要買好幾箱零食,有的零食堆在家裡,放了好久都沒拆封,甚至有的都已經過期了,可是自己還是控制不住要囤積零食。
還聽過有些朋友的分享,小時候因為沒有件像樣的衣服、文具,長大後就不停地買,同時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因為穿衣、文具而被同學看不起,就天天買買買,家裡被孩子的衣服堆得滿滿的,孩子根本都用不了那麼多。
這些,就是報複性的消費。現在買零食、買衣服的行為,是個象征性的行為,都是為了彌補童年匮乏的感覺,于是就變得不斷地重複。
(03)
第三種,輕視自己的自卑者。
匮乏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值得對美好事物的擁有;愧疚感,又會讓孩子繼續貶低自我的價值。人對自身的狀态認知構成了自我意識,自卑的孩子常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價值。他們習慣性地輕視自己,一旦有人簡單的一句問候,對他們都像是莫大的關懷,繼而就對對方奮不顧身。
富養孩子,不僅是在你的力所能及的範圍内,讓孩子小的時候能夠盡量地得到一些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你願意對孩子滿足的這份态度,能夠讓孩子自信起來,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個值得被愛的人。而不緻于因為别人随便給她買件禮物,随便請他吃頓飯,就會覺得自己好幸福,被人愛被人寵,然後就快速跨出了那一步把自己交給對方。
很多女孩就吃了這種虧。
有位讀者曾給我留言說,她很後悔曾經因為别人為她舉辦了一次生日派對,她就跟對方發生了性關系。為什麼?就是因為,在她過去20多年的生活中,父母從來沒有給她過過生日,從來沒有一次蛋糕是專門為她而吃的。
她說自己從小到大,每天都隻能穿校服,沒有裙子,也很少其他可以穿得出去的衣服。念中學的時候,同學約出去逛街,總是找各種理由去不了,因為沒錢逛。零花錢都是從夥食費裡面省出來的,沒錢用的時候也不敢問家裡要錢。這份自卑,不僅是生活上,面對友情也會自卑,有時候,别人随便的一句問候,都能讓自己覺得感動。就更不用說親密關系了,是以當時她一下就被願意給她過生日的人給擊中了,當有個男生對她稍微好一點她就奮不顧身了 。
為什麼很多女孩被渣男騙,被PUA,甚至還心甘情願的一直被騙。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渣男有時流露出那些虛假的柔情蜜意,都會讓她們感動得要死,就是因為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太惡劣了。
(04)
真正的富養孩子,不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你對待孩子的态度。這跟家裡有錢沒錢沒有太直接的關系,而是在你力所能及的範圍内,你能否痛快地滿足孩子;在你無法滿足孩子的時候,你是否能坦然真實地告訴孩子。
被富養的孩子,看到自己想要而無法擁有的東西,也能夠欣賞外界事物中美好的部分,忽略有瑕疵的地方。
這樣的孩子,在人際關系中會更受歡迎。因為他們能夠發自内心地欣賞事情、欣賞對方,别人感受到了,也會由此而回饋他。為什麼我們說做生意做的是人脈?所謂的人脈,就是大家喜歡跟你在一起,也許你的資産沒有别人多,也許你的學曆沒有别人高,但是别人一想起你,就覺得這個人很好,跟你在一起自己會被欣賞、優點會被放大,就會覺得很開心。是以别人有什麼好事就想到你、帶上你。
被富養的孩子,更有底氣,不會輕易被外界事物誘惑。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價值,相信父母對自己的愛。沒有這份底氣,外界的眼光就容易挫敗孩子的自信心,有了這份自信,孩子會讓自己變得更吸引人。
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家庭在孩子的身上瘋狂地砸錢。比如讓孩子排滿了各種輔導班、興趣班等等。這個現象的背後,常常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缺少交流和陪伴,父母跟孩子除了學習之外,就不知道要說什麼,是以就幹脆把孩子送到輔導班去,反正在孩子身上也花了錢,反正孩子現在也要學習,這樣的話家長會覺得自己心裡舒服,也沒有刻薄孩子。
但如果孩子所有的時間都被這些占滿的話,親子關系的連結就會變弱。因為你沒有花時間交流,沒有花時間陪伴,怎麼可能建立感情。真正的富養,是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情感,去陪伴孩子成長,讓孩子的内心富足,讓孩子的内在自信,被富養的孩子,才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什麼樣的孩子敢成功》,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曾奇峰老師作序推薦,現已于當當網、京東商城上線,這是一本了解孩子,了解自我的成長手冊,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了解自己成長的缺失。讓父母不焦慮,也能科學養娃;讓孩子不内卷,也敢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