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近巨匠丨老舍抗戰話劇有怎樣的“實踐性”與“實驗性”?

老舍為《百年巨匠·文學篇》拍攝的巨匠之一。

《百年巨匠·文學篇》第一季共拍攝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 老舍、曹禺6位巨匠。《百年巨匠·文學篇》研讨會暨開機儀式于2014年12月14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新華網、人民網、中國藝術報等報道了開機儀式。

老舍抗戰期間話劇創作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老舍是由小說創作轉向話劇創作的,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又參與了關于“文藝大衆化”和“民族形式”問題的論争。

走近巨匠丨老舍抗戰話劇有怎樣的“實踐性”與“實驗性”?

在很多作家看來,民族形式和文藝大衆化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理論争辯層面。畢竟,大部分作家在抗戰前的創作并不是面向大衆的,對民族形式、民間文藝更是生疏。對此,老舍則顯示出了與很多抗戰作家的态度和做法所不同的一面。

老舍在抗戰前就以創作實踐突破了對“文藝大衆化”理論性探讨的局限。

老舍是平民出身,其抗戰前的小說創作面向的是廣大的市民階層。以最俗白的文字創造出最偉大的文學,這是老舍對自己的最高要求。這點自我要求與“大衆化”的政策具有極大的相通性。

老舍對自己的這點要求随至抗戰期間的創作。是以,老舍在創作時所要做的隻是進一步貫徹和實施自己在抗戰前的創作原則。這點原則對于老舍來說,是前後貫通的。這也是老舍在“文藝大衆化”論争中能突破空泛的理論探讨,提出“分工”說的重要原因。

走近巨匠丨老舍抗戰話劇有怎樣的“實踐性”與“實驗性”?

同樣,也是本着這點原則,老舍在話劇創作的時候并非如他所說,總是忘記舞台。恰恰,老舍眼睛不僅看着舞台,也看着觀衆。

老舍多次談到抗戰話劇首先要适合因地制宜地演出,是以老舍話劇劇本的舞台提示不管從地點的選擇還是布景的設定,都力求靈活,以求适合抗戰演出的流動性。

同時,老舍放棄了一貫使用的“京味”語言,開始使用道地的國語進行寫作,并且倡導演員進行土語表演。用國語寫作,是為了友善劇本在全國各地上演,倡導演員用當地土語表演,是希望每到一地方,能夠最大限度地引起當地群衆的觀看熱情和情感認同。

可以說,老舍的話劇創作不是最具有藝術性的,這一點老舍自己一直承認,但是老舍抗戰期間的話劇創作是最具有“實踐性”的,這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老舍對通俗文藝和民間文藝形式是抱着很大的熱情的。老舍是滿族人,滿族人本身就對吹啦彈唱和民間曲藝具有很濃厚的興趣。老舍生長于市井胡同之中,自幼與民間文藝結下不解之緣。并且,老舍對民間文藝的這種熱情并不完全停留在台下的欣賞層面,老舍對多種民間文藝形式都有所了解。在喜愛的基礎上有所了解,這使老舍能夠很快地将“民族形式”問題由理論導向實踐。

走近巨匠丨老舍抗戰話劇有怎樣的“實踐性”與“實驗性”?

1938年攝于武漢,老舍贈趙清閣照片。抗戰爆發之後,老舍生活受到極大影響,但生活作息依然保持規律,寫作時依然全情投入。照片由史甯提供

事實證明,在抗戰期間,老舍在通俗文學領域的創作産量是驚人的。不僅如此,更可貴的是老舍将民間文藝形式應用到話劇創作中去。在老舍抗戰時期的話劇創作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取材于民間文藝的鼓書、平劇、秧歌、快闆等的穿插。

這種極具“實驗性”的話劇創作,雖然在“街頭劇”運動中就已經有過實踐,但是如此認真,專業地将民間各種文藝形式作為一門藝術來研究,并應用到話劇創作中去,既大大地豐富了舞台的表現形式和提高了群衆的接受度,也為老舍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話劇創作路線做了很好的鋪墊。

來源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舍文化心态與其話劇世界》

聲明 | 文章和圖檔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公衆号已标明來源,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即作處理。

《百年巨匠·文學篇》開機儀式

走近巨匠丨老舍抗戰話劇有怎樣的“實踐性”與“實驗性”?

2014年12月14日,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中國民生銀行社會責任管理委員會代表單宇紅,《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百年巨匠·文學篇》總導演肖同慶共同為《百年巨匠·文學篇》開機揭幕,開機儀式由中國現代文學館吳義勤館長主持

走近巨匠丨老舍抗戰話劇有怎樣的“實踐性”與“實驗性”?

2014年12月14日,《百年巨匠·文學篇》開機儀式出席嘉賓合影

走近巨匠丨老舍抗戰話劇有怎樣的“實踐性”與“實驗性”?

莫言為《百年巨匠·文學篇》代言

走近巨匠丨老舍抗戰話劇有怎樣的“實踐性”與“實驗性”?

王蒙為《百年巨匠·文學篇》代言

監制 | 厚軒

美術編輯 | 神奇海螺

走近巨匠丨老舍抗戰話劇有怎樣的“實踐性”與“實驗性”?
走近巨匠丨老舍抗戰話劇有怎樣的“實踐性”與“實驗性”?
走近巨匠丨老舍抗戰話劇有怎樣的“實踐性”與“實驗性”?
走近巨匠丨老舍抗戰話劇有怎樣的“實踐性”與“實驗性”?

關于我們

大型文化項目《百年巨匠》是中國第一部聚焦20世紀為中華文明作出突出貢獻的大師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新影集團、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百年巨匠(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機關聯合攝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宣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連續兩年入選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紀錄中國”傳播工程,是國家廣電總局“十四五”紀錄片重點選題規劃項目、慶祝建黨100周年重點紀錄片、“記錄新時代”紀錄片精品項目和紀錄片重點項目(2018),還是中央電視台重大主題主線宣傳暨重點選題項目,也是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華藝文基金會、北京市政府文化創新發展基金、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發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區文化藝術創作扶持專項基金的資助項目。已獲得9項紀錄片大獎。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師的拍攝已全部完成,分為美術篇、書法篇、平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師的拍攝已于2018年啟動,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國學篇、建築篇、中醫篇、戲曲篇、電影篇,計劃于2021年陸續完成,屆時将以“百年·百人·百集”紀錄片、“百位大師特展”、“百部圖書出版”,為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獻禮。

拍攝完成的《百年巨匠》紀錄片,陸續在中央電視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台、各省級衛視、海外電視台等國内外134家電視台播出,受到廣泛好評,屢創同類紀錄片收視率新高。《百年巨匠(國際版)》啟用8種語言向全球播出。

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據CSM全國測量儀統計結果,《百年巨匠》累計觸達閱聽人共102億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叢書已連續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财政部作為“高雅藝術進校園”學習讀本,發放到全國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為文化領域最高端的現象級品牌之一,并以其獨特優勢搭建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诠釋和展示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