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和狄仁傑應該算是影視劇中古代辦案界的明星人物,而且還是實力派,辦案如神,不畏權貴又清正廉潔,是以備受推崇,但提起他們的家庭,則不管是曆史記載還是傳說演義,都是極少出現的,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沒有後代。實際上狄仁傑的後代還是比較正常的,生有三個兒子,隻有幼子官聲正好和其父相反,在魏州為官的時候被百姓痛恨,以至于百姓們毀掉了曾因感念狄仁傑而為其立的生祠,有子如此是狄仁傑萬萬沒有想到的。

而包拯則在子嗣一事上比較艱難,1058年,時年六十歲的包拯對宋仁宗提及東宮虛位的問題,宋仁宗馬上敏感的問包拯中意誰,包拯在回答宋仁宗問題是有這麼一句話是:“陛下問臣欲誰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無子,非邀福者。”六十歲的包拯沒有兒子,這算是包拯的一個痛處,當然他并非真的沒有一個兒子,而是長子已經去世,而次子剛剛出生,他根本都還不知道。
包拯六十五歲去世,這個年紀實際上已經算得上是長壽,但他一生卻隻有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這對于現在的人來說确實已經算是多的了,但在那個年代還屬于不算多,尤其是包拯原先實際上隻有一個兒子,還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唯一的孫子也在幾年後夭折,相當于包拯已經無後,隻有一個過繼來的族孫。
不過,人生有時候就是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包拯在六十歲的時候,竟然老來得子,就是這個兒子讓包家繼續開枝散葉,這其中的故事還真的的曲折離奇。
包拯的原配李氏早卒,接着續娶了董氏,1033年,三十五歲的包拯迎來了第一個兒子,即包繶,包繶又娶妻崔氏,生下了封包輔。但緊接着,包繶就英年早逝,而封包輔也在五歲的時候夭折。包繶這一支算是斷了,包拯和董氏比較開明,曾勸說崔氏改嫁,畢竟那時候的崔氏還不到二十五歲,還有大好的年華等着她,但是崔氏執意不肯改嫁,可以說崔氏是包家的福星,她雖然自身的遭遇比較凄慘,但是她卻待在包家,沒有讓包拯和董氏變成孤家寡人。
封包輔夭折的時候,包拯已經年近六十,基本不可能再有孩子,但包家不能就此斷了香火,于是,包拯的一個族孫被過繼到包繶和崔氏名下,由崔氏來撫養,延續包家的香火,他就是包永年。但或許就是天意,六十歲的包拯竟又有了一個親生兒子。
包拯有一個滕妾孫氏,不知道什麼原因被包拯遣送回家,但好巧不巧的是,孫氏回家的時候已經懷有身孕,這件事情被崔氏知道後,她數次到孫家安撫孫氏,讓孫氏放心生下孩子,然後就有了包拯的次子包绶。包绶生下來之後被崔氏抱回自己房中親自撫養。
崔氏非常細心,也很聰明,她并沒有第一時間告訴包拯,那樣很可能會激怒包拯,畢竟孫氏是被遣送回家的,包拯肯定臉上挂不住不願意承認孩子,是以,崔氏親自撫養,隻等到包拯六十歲大壽的時候抱出來。包拯知道自己老來得子,又看到孩子是那麼的可愛,幾乎沒有考慮的就接納了這個孩子,但是孫氏是不可能被接回來的。是以包绶一直都是被長嫂當做兒子撫養長大的,包括後來包绶娶的兩任妻子,都是崔氏細心的安排,崔氏更是在包绶婚後将其親生母親尋找到并接了過來和包绶團聚。
1062年,包拯去世的時候,包绶年僅五歲。宋仁宗感念包拯的功績,遂将五歲的包绶封為太長寺太祝,三年後,包绶又升任大理評事,足見朝廷對包绶的重視。更難得是,包绶并沒有在這樣的重視下長歪,反而在崔氏的教導下勤奮好學、嚴以律己,更是在後來為官後非常的清正廉潔。
不過,包绶也并不長壽,在四十七歲那年到潭州赴任的時候病逝在路上,包绶為官多年,卻并沒有什麼積蓄,以至于他死後,靈柩都無法運回家鄉。包绶有六個孩子,四子二女,其中二子二女都夭折了,隻有兩個兒子後來成家立業。在這個時候,兩個兒子才攢夠錢讓他們的父親回了家鄉。
世事無常又總是出人意料,包拯也沒有想到,包家的香火竟是由被自己遣送回家的滕妾來延續,她雖是丫鬟出身,卻是包家的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