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承省級“非遺” 成都也有“雄獅少年”

傳承省級“非遺” 成都也有“雄獅少年”

少年們表演高台獅子

鑼鼓一響,獅頭一凜,由五張八仙桌重疊的7米多的高台上,戴着“和尚”和“猴子”面具的民間藝人,在高空中表演各種嬉戲打鬧和高難度的空中動作,閃轉騰挪,攀高走低,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台下觀衆凝神屏氣,看得目瞪口呆。

最近一部熱映的電影《雄獅少年》吸引了不少關注,該片講述了幾位少年的成長故事。在成都市金堂縣土橋鎮,也有兩名朝氣蓬勃的少年——周财源和周文希,在他們的身上,也有一個關于傳承和熱愛的故事。為了将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土橋高台獅子傳承下去,他們在爺爺周後安的指導下,克服困難,刻苦訓練,擔當起傳承的重任。本文開頭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就是他們表演高台獅子時的精彩場景。昨日,本報記者走進金堂縣土橋鎮,一起去探訪成都版“雄獅少年”的熱血故事。

高台獅子是土橋周氏家族世代相傳的民間雜技,迄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曆史。在土橋鎮,高台獅子曾是當地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在春節花會、廟會上,有“高台獅子”的表演非常熱鬧,現場“人山人海”。通過幾代傳承人的不懈努力,2007年,土橋鎮的高台獅子成功入選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然而,高台獅子也面臨着發展後繼乏人的問題,這讓七十四歲的周後安感到焦慮。周後安是土橋高台獅子的第五代傳承者和表演者之一。思量再三後,他決定将這份技藝傳承給自己的孫子和侄孫——周财源和周文希。兄弟倆如今是金堂縣土橋中學初三的學生——因為從小受到爺爺的耳濡目染,周财源和周文希對高台獅子的表演情有獨鐘。繁忙的學業之餘,兄弟兩人在爺爺的精心指導下,接過了這一份沉沉的擔子。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能站上高台表演之前,各種體能、技能訓練一定是家常便飯。周後安對孫子們十分嚴厲,鯉魚打挺、倒立行走、單手連翻筋鬥這些技能都是基本功。雖說訓練很苦,但兄弟兩人都咬緊牙關,堅持訓練。黎明的院落、傍晚的廣場,都留下了他們翻滾和跳躍的痕迹。

“高空表演除了技巧,還需要過硬的功夫,特别是力氣。”周後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你得渾身都有勁,表演中,手上需要勁,勁就到手上,腳上需要勁,勁就到腳上。”周财源、周文希兩兄弟五年前開始練習高台獅子的基本功,寒暑假和周末,都是一天學習文化課程,一天練習高台獅子的基本功,兩年後才第一次上台表演。當時的八仙桌隻有兩張,随着功夫的長進,八仙桌重疊的高度逐漸增加,如今到了五張。下一步還将達到七張八仙桌的高度。

“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表演,讓更多的人看到不一樣的土橋,這裡也有精彩的非遺傳承。”談起未來的打算,周财源和周文希眼中閃動着新的期盼。(孫潔 溫昕怡 成都日報記者 趙一 金堂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