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儀的終身對手:秦國出仕敗于他、回魏後扳回一城,人生結局成謎

馬陵戰敗之後,魏惠王就步入了人生的低谷。曾經四處耀武揚威的他,被迫向齊威王俯首稱臣,并在公元前334年配合齊威王,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市南)與齊國互相稱王。

張儀的終身對手:秦國出仕敗于他、回魏後扳回一城,人生結局成謎

齊威王之是以要與魏惠王一起稱王,就是向周王室示威。周顯王先緻伯于秦孝公,又在秦惠王繼位後賜予文武胙,全然沒将兩次大勝東周前霸主的齊威王放在眼裡。既然王室不願緻伯于齊,幹脆齊國就自行稱王了!

可是,周顯王特意冷遇齊威王,也是因為兩人間陳年已久的一段舊怨。戰國初期,天下諸侯已鮮少有人來朝觐周王。而此時齊威王卻别出心裁,主動前往王室朝觐,為他赢得了仁義的美名。可不巧,不久後周烈王不幸去世。因為道路遙遠,齊國前往憑吊的使者晚了一些才到達周王室。繼位的周顯王為此極不高興,派人去齊國指責。沒想到,齊威王是以惱羞成怒,開口就大罵:“呸!你媽不過是個奴婢!”從此,周顯王就與齊威王徹底翻臉了。

周王室之是以親近秦國而疏遠齊國,可謂是“昨日因,今日果”!

雖然周王室不待見齊威王,可被王室寄予厚望的秦國卻不敢如此無視齊國。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正處在蒸蒸日上的上升時期。到秦惠王繼位之時,秦軍已多次大破魏軍,迫使魏人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呈現出咄咄逼人的東擴态勢。但就在此時,秦國東鄰中最強大的魏國卻向齊國稱臣,這如何能不讓秦惠王感受到如芒在背?萬一齊、魏聯手抗秦,那麼秦國突破崤函天險的計劃必将遭遇重大挫折——一定要想辦法扭轉這一局面!

張儀的終身對手:秦國出仕敗于他、回魏後扳回一城,人生結局成謎

公元前333年,秦惠王突然宣布,任命陰晉(今陝西渭南華陰市)人犀首為大良造!犀首,是魏國官名;但通常,史書中提到的“犀首”大多是指一人——即魏人公孫衍。周時能冠以“公子”、“公孫”之人,來頭都不小,一般都是列國諸侯之後。犀首也号稱“公孫”,又出生在魏國,應該也是魏國公室之後。

秦惠王突然重用一位魏國公族,不知他有何企圖?

就在秦惠王重用犀首這一年,齊國局勢發生了危險的變化。

不知為何,齊威王突然派大軍北上伐燕,卻在權邑(今河北正定北)遭到燕、趙二國軍隊的強力抵抗,進退兩難。而此時南方的楚國卻趁火打劫,大舉進犯齊國的徐州。齊楚大戰在即,犀首卻突然造訪魏國,對魏惠王說:“為什麼不表面上與齊國結好,卻與楚國暗地裡結盟?兩國自恃有了魏國的支援,必定會開戰。如果齊國戰勝了楚國,那麼魏國就可趁機奪取方城之外的土地;如果楚國戰勝了齊國,那麼馬陵之戰太子被俘的大仇就可以報了!”表面上看,犀首這番話完全是為魏國利益;但聯想到犀首正在秦國出仕,他此行是不是也帶有攪亂山東六國的任務?

張儀的終身對手:秦國出仕敗于他、回魏後扳回一城,人生結局成謎

不得而知。不過,因為齊國是兩線作戰而且内部失和,最終在徐州遭遇了一場大敗。

徐州之戰次年,犀首又想促成齊、魏兩國伐趙。

權之戰中,趙人恩将仇報出兵助燕,這讓齊人對趙國高度不滿;而魏、趙二國,早在桂陵之戰時就結下了深仇大恨。如今齊、魏先後遭遇重大挫折,而趙國卻損失甚小,這不免有些招人眼紅了。

于是,秦惠王派犀首出使齊、魏,讓他遊說二國伐趙。但齊、魏才剛遭受了“鹬蚌相争,漁翁得利”的痛苦,自然不肯輕易出兵。見此情形,犀首故意向兩國誇下海口:“請各出五萬兵馬,不到五個月趙國必破!”

犀首這麼大包大攬,引起了齊國名将田盼的擔心。趙國在權之戰中的背叛,田盼也恨之入骨,早就想借機報複。可見犀首如此,田盼倒擔心起來:“輕率用兵之國容易遭遇危機;輕率用計之人容易陷入困境。您現在說破趙太容易,恐怕會有後患!”

張儀的終身對手:秦國出仕敗于他、回魏後扳回一城,人生結局成謎

犀首聽了,神秘地一笑,安撫道:“您太不明白事理了!兩國之君原本就不想出兵,現在還要說戰事艱難來使他們害怕,這樣伐趙的計劃就定然破産了!一旦開戰,齊王、魏王如見到戰事危急,又怎麼會棄置軍隊而放手不管呢?”田盼聽了後,心領神會,也積極慫恿齊威王出兵。

在犀首與田盼二人的積極努力下,齊、魏果然大舉出兵伐趙,逼得趙人最後挖開了黃河,才阻止了齊魏大軍的進攻!

至此,秦惠王重用一位魏國公族的目的也昭然若揭:不隻是想混亂魏國朝政,更是想混亂山東六國局勢。犀首以縱橫之術兩次攪亂東周局勢,可謂是一舉成名!

在犀首擔任大良造後兩年,秦國先收入了魏國的陰晉,又在雕陰(今陝西富縣)大敗魏軍,斬首四萬五千人。有種說法,雕陰之戰中秦軍主将公子卬就是公孫衍。如果确實如此,那麼犀首的表現顯然遠超秦惠王預期。

張儀的終身對手:秦國出仕敗于他、回魏後扳回一城,人生結局成謎

不過,犀首畢竟是魏人,而且出身于公族,他真會對魏國痛下殺手嗎?

就在犀首的仕途看似順風順水之時,他就迎來了一位終身的競争對手。他就是另一位魏人、蘇秦的同門師兄弟——張儀。早年間,張儀遊走于列國之間,卻窮困潦倒。後來他在蘇秦設計下來到了秦國,立刻得到了秦惠王的關注。張儀與公孫衍一樣,都擅長縱橫之術。秦惠王繼然重用了張儀,就意味着他對犀首有所不滿。就此而言,雕陰之戰中的公子卬不是公孫衍的可能性更大;或許就是因為公孫衍在面對魏國時态度不夠堅決,才招緻了秦惠王的不滿,最終棄用了他。

公元前329年的楚魏陉山一戰,驗證了犀首與張儀二人在秦國的地位已發生了重大變化。

陉山大戰爆發時,張儀對秦惠王說:“不如支助魏國。魏國戰勝,它自然會聽命于秦,大王一定能收獲西河之外的土地;魏國戰敗,不能堅守,大王也可以自取西河了!”秦惠王聽了,果然派出皮氏(今山西河津西)駐軍萬人前往助戰。有了秦軍的幫忙,魏軍士氣大增,在犀首的率領下戰勝了楚威王。但戰後魏人對秦國也更加畏懼了,不得不主動獻上了西河之外的土地。(《史記·六國年表》)

張儀的終身對手:秦國出仕敗于他、回魏後扳回一城,人生結局成謎

陉山一戰中,犀首究竟是魏軍主将還是秦軍主将?

史料記載并不明确。但即使犀首還留在秦國,戰前決策卻已看不到他,說明他的地位已不如張儀。在秦國的競争中,犀首完敗給了張儀,不得不另謀出路。

離開秦國後不久,犀首就牽頭促成了一件大事。

公元前324年,在張儀助力下,秦惠文君宣布正式稱王。此時的犀首,則回到了故國魏國。次年,犀首就積極奔走列國,力促齊、趙、魏、燕、中山五國共同稱王,以與秦國相抗衡。對犀首而言,這是他離開秦國後證明自身的又一次高光時刻:既然秦人不用他,那他就要聯合天下人反秦!

不僅僅是“五國相王”,犀首還抓住一切機會來給秦國制造麻煩。

張儀的終身對手:秦國出仕敗于他、回魏後扳回一城,人生結局成謎

一次,義渠君前來魏國通路,犀首找上門去說:“山東諸國如果與秦和平相處,那麼秦人就将摧毀您的國家;山東諸國如果讨伐秦國,那麼秦國必将向貴國贈送貴重禮物,以事奉貴國。”

義渠君聽罷,如醍醐灌頂,答道:“謹受教。”

沒多久,齊、宋、韓、魏、趙五國就聯合攻秦,秦人果然向義渠國贈送了重禮。義渠君馬上召叢集臣,宣布:“公孫衍所說的情況到了!”于是,他立即召集軍隊襲擊秦國,結果大敗秦軍!

在與秦國對抗的同時,犀首卻積極地維護魏國的利益。

齊威王曾計劃在衛國與燕、趙、楚三國之相會盟,意圖孤立魏國。為此,魏惠王緊張不已,擔心列國聯合起來攻打魏國。公孫衍得知此事後,向魏惠王請纓:“大王給下臣百金,下臣将破壞他們的盟約。”魏惠王聽了,馬上給他準備了車輛,并準備了百金。

張儀的終身對手:秦國出仕敗于他、回魏後扳回一城,人生結局成謎

犀首快馬加鞭地來到了衛國,在盟會舉辦前用百金賄賂了齊國使者,搶先拜訪了齊威王。由于犀首與齊威王會見時間過長,這讓參加會盟的他國相國産生了疑心。最終,齊威王組織的這次會盟是以而流産!

離開秦國後,犀首在東周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混得是風生水起、名聲大噪。

然而,職場永遠都是競技場。

這幾年的風生水起,并不意味着犀首就沒了競争對手。

張儀的終身對手:秦國出仕敗于他、回魏後扳回一城,人生結局成謎

回魏後,犀首曾想争搶魏國相國。此時,犀首的最大競争對手不是别人,正是剛從秦國趕回的張儀。張儀之是以回來,是與秦惠王達成了秘密協定,想要操控魏國之政。雖然張儀不是刻意針對犀首,可當年兩人在秦國結下的梁子,讓犀首徹底憤怒了。

為阻止張儀,犀首派人勸說韓相公叔:“張儀要聯合秦、魏二國了。他宣稱,要讓魏國進攻南韓的南陽,秦國進攻三川,那樣南韓必定滅亡!您何不将南韓政事稍微委托我一些,這樣我就有了功勞,那麼秦、魏之間就難以結盟了。如此一來,魏國就會抛棄張儀,為親近南韓而任命我為相國。”

公叔聽了,大為贊同,果然将一些政事委派給犀首。

光有韓人幫忙,還不能保證犀首扳倒張儀。畢竟,秦國才是大國、強國,南韓國力遠遜,魏惠王怎麼會輕易放棄秦國而選擇與南韓結盟?

在這緊要關頭,一位意外的幫手現身了:張儀在秦國的死敵,陳轸。陳轸正負命通路齊國,途中經過魏國。到了魏國後,得知犀首與張儀正争奪相位,陳轸出了一計:在魏惠王派現任相國田需出使楚國之際,犀首卻高調假裝出使燕、趙二國。這幾年來,犀首憑借縱橫之術攪得整個東周翻天覆地,列國都清楚他的本事。聽說犀首要出使燕、趙二國,齊威王首先就坐不住了:萬一犀首與燕、趙二國結盟,那齊國豈不就危險了?這時通路齊國的陳轸再借機推波助瀾,齊威王就更加把持不住,馬上提出要将齊國政事委托給犀首。齊威王牽了頭,燕、趙、楚等等國也不甘落後,紛紛把政事托付給犀首。

張儀的終身對手:秦國出仕敗于他、回魏後扳回一城,人生結局成謎

其他國家都要犀首擔任相國,這下輪到魏惠王着急了,說:“寡人之是以不用公孫衍,是因為他不能勝任。既然其他四國都把政事交給了他,那麼寡人也把政事交給他吧!”

一時間,犀首邁入了人生的巅峰,同掌五國相位!

雖然在秦國輸給了張儀,可回到魏國後,犀首終于扳回一城。

不過,随着魏惠王的過世,犀首人生的高光時刻也就結束了。魏哀王繼位後,又重新啟用田需為相。因為此前的過節,重新執政的田需處處打壓犀首。

這之後,按《史記》《戰國策》等史料說法,犀首又回到秦國,并終老于此;可《韓非子》卻說,犀首在與田需的權力鬥争中落敗,被田需迫害緻死。

張儀的終身對手:秦國出仕敗于他、回魏後扳回一城,人生結局成謎

不同史料的不同說法真假難辨,這讓犀首的人生終局也成為一個難解的謎團。但以犀首離秦後全力對抗秦國的表現看,似乎《韓非子》的說法更加可信:一位曾對秦國造成這麼大傷害的魏國公族,還能安然無恙地傳回秦國終老嗎?

如果《韓非子》之說為真,曾經在東周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犀首卻窩囊地喪生于内部權力鬥争當中,不也格外令人惋惜嗎?

——完——

作者|欲雲:喜歡曆史的理工男,現居深圳

圖檔| 來自網絡,

欲雲談史論今

解讀不一樣的曆史

以古喻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