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初天主創造了天地。大地還是混沌空虛,深淵上還是一團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作。
天主說:“有光!”就有了光。
天主見光好,就将光與黑暗分開。天主稱光為“晝”,稱黑暗為“夜”。
過了晚上,過了早晨,這是第一天。
——引自《創世紀》(中國天主教主教團發行2009年版《聖經》)

插圖:聖母子與聖露西 弗朗西斯科·範尼 1600年
壹 被剜掉雙眼的聖露西
大約在1505年,喬凡尼·貝利尼在聖馬可廣場、歎息橋以東的聖紮卡裡亞(san zaccaria)教堂中,繪制完成了這幅《聖母子與四位聖人》。
放置于教堂左側的第二座聖壇上的這幅布面油畫尺幅為273x402厘米,堪稱威尼斯最大祭壇畫之一。
畫作中除聖母子外,還繪制了四位聖人,分别是:左側右手抱着書本、左手拿着天堂鑰匙的聖彼得;手持棕榈葉扶着車輪的聖凱瑟琳(可參閱第六十二篇文章中,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對這一形象的不同處理);最右邊這位身穿紅色袍服,手捧書本閱讀的,是将《聖經》翻譯為拉丁語的聖哲羅姆。
聖紮卡裡亞(san zaccaria)教堂祭壇畫 1505年 喬凡尼.貝利尼
上述這三位經常出現在祭壇畫中的聖徒,我在前邊文中都曾有過介紹。至于聖母右側這位右手托一缽,左手執棕榈葉的聖女,在國内一些資料中介紹為聖阿波羅妮娅(St Apollonia),這是不準确的。
聖阿波羅妮娅在古羅馬時期的亞曆山大裡亞殉難,在遇難前被拔掉了所有的牙齒,但她依然堅持自己的信仰,最終自己跳入火中殉道,她也是以被後人尊為牙醫的守護神。
她出現在畫面中的形象,通常是一手執棕榈葉,一手拿着一把拔牙的鉗子,鉗子上夾着一顆被拔掉的牙齒(寫到這時,我不由捂住了自己的嘴)。
十七世紀的西班牙畫家蘇巴郎,所作的這幅《聖阿波羅尼娅》就是一個标準的版本。
《聖阿波羅尼娅》1635-40年 蘇巴郎
喬凡尼·貝利尼畫作中的聖女,應該是聖露西(St. Lucy)。聖露西(公元283-304年)出生于西西裡島的古城邦叙拉古(國内另譯為錫拉庫)的貴族家庭,她背着家人自童年時就許願守貞,将獻身于主。
露西成年後遭受到叙拉古總督的迫害,被下令剜掉雙眼。另一說法是她為了保住貞潔,自己剜掉雙眼,以這種極端自殘的方式阻止試圖向她求婚的人。
喬凡尼.貝利尼的徒孫,委羅内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曾作過一幅《聖露西的殉道和最後聖餐儀式》。
《聖露西的葬禮》,卡拉瓦喬,1608-1609 年 聖露西教堂藏
委羅内塞 《聖露西的殉道和最後聖餐儀式》
17世紀初的另一位傳奇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也做過這幅《聖露西的葬禮》,分别表現了聖露西被行刑前後,剜掉雙眼的慘烈場面。
聖露西出現的标準形象,是手執托盤,其中托盤上盛放着自己的一對眼珠。本文開始那幅插圖,由錫耶納畫家弗朗西斯科·範尼在1600年完成的《聖母子與聖露西》中,就是一個标準版本。
聖紮卡裡亞(san zaccaria)教堂祭壇畫 細部
在拉丁語中,LUX是光的意思,這也是如今英語中露西——Lucy一詞的來源。
也許正是因為聖露西在失去自己雙眼後,重新獲得光明,是以她的出現,寓意着光明的到來。
實際上,相比以前我們所介紹過的祭壇畫,喬凡尼在這幅畫作中所展現的傑出貢獻,正是将光線引入繪畫。創作此畫時他已經75歲,但是他對光、影的把握都恰到好處。
貳 貝利尼的光之舞
貝利尼在1505年左右完成的《聖母子與四位聖人》中,安排了一組溫暖、豐潤、柔和的陽光,從建築物的斜上方灑在聖母與耶稣身上,她們周邊的壁柱、穹頂以及前排的聖徒和那正拉着小提琴的天使,一起沐浴在這光線與空氣中。
我們可以拿以前介紹過的兩幅祭壇畫作番對比,其一是皮耶羅·德拉·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 1420——1492年)于1472-1474年間完成的那幅《聖母子與聖徒》(見第三十五篇文章《透視那點事:二維平面上的三維空間試驗》);
弗朗西斯卡 1472-1474年 《聖母子與聖徒》
拉斐爾《聖母的婚禮》1504年
另一幅是拉斐爾同一時期模仿佩魯吉諾所作的那幅《聖母的婚禮》。前兩幅祭壇畫,都展現在意大利畫家們在透視、構圖、人體結構方面的探索成就。但是,上述畫作中的色彩僅僅是在依附素描關系上的暈染,對于光線的處理更顯得單薄,僅僅側重于區分出畫作中人物的輪廓和建築的陰影。
相比之下,喬凡尼·貝利尼筆下的這組人物,雖然互相間并沒有豐富的肢體、目光和言語上的交流對話,他們完全不像達芬奇在《最後的晚餐》中,或者拉斐爾版本《聖母的婚禮》中,那樣刻意被安排成戲劇性、彼此呼應的場面,聖徒與天使都在專注各幹各自的事情,沒有任何的呼應。
但是,我們完全能夠感受到這組畫面之間是和諧的,人物之間有着充分的共鳴與呼應的,這是一幅完整的畫面,去掉任何一個人物,挪動任何一點細節,都會顯得不完美。
這是為什麼?
我想喬凡尼·貝利尼用了兩種此前畫家所沒有的方式,其一是在聖母子之下,與聖徒之間,增添了一位正在演奏小提琴的天使,我們從各位聖徒專注、肅穆的表情和姿态中,可以感覺他們正通過音樂達成一種心靈上的互相感悟與默契。盡管他們的身軀與外貌,更接近真實世俗的形象,但這種專注和肅穆的神情與默契,讓他們顯得充滿神性而更具尊嚴感;
其次,喬凡尼·貝利尼本人,則像是一位樂隊的指揮家,他并不指揮音符與旋律,而是指揮畫面的色彩與光線,用它們的節奏來編織旋律,由此在視覺上做到了和諧與統一。
這些光線并不是特别耀眼或者刻意制造出一種光芒四射的效果,而是一種柔和、溫暖的光線。利用這樣的光線,他把一切遠方的風景、複雜的物體、不同人物之間的情緒統一成一種和諧、安詳的畫面。
正是這雙重——在想象中的聽覺和視覺中的光與影——安排之下,這幅畫作用色彩與光線立刻捕獲了我們的心靈。
叁 威尼斯畫派的神秘大師兄
喬凡尼·貝利尼完成這幅祭壇畫第二年,他的姐夫安德烈亞·曼特尼亞離開了人世,又過了一年,他的兄長貞提爾·貝利尼也相繼而去。
盡管如此,一個新的時代已經悄然來臨。在他忙碌的工作室内,已經有兩位重量級的徒弟開始展露頭角,他們将繼續為威尼斯畫派所特有的光、影魔術,推波助瀾。
這兩位弟子的登場,意味着“威尼斯畫派”正式亮相,其中最為有名的“四大天王”包括喬爾喬内、提香、丁托列托、委羅内塞,他們之間是師兄弟和師承關系,我們先來介紹這位大師兄:喬爾喬内。
喬爾喬内(Giorgione,約1477—1510年)隻比米開朗基羅小兩歲。據說其原名是喬爾喬内·巴巴雷拉·達·卡斯特佛蘭科——達·卡斯特佛蘭科,意味着他出生在威尼斯附近的小鎮卡斯特弗蘭科(Castelfranco)。
而巴巴雷拉這個名字,顯示他出身于巴巴雷拉(Barbarella)家族,但這個名字僅僅是依據了瓦薩裡的描述,有關其出身并沒有任何直接證據。不僅如此,這位大師兄出生日期也沒有被準确記錄,目前隻有資料可以證明他因為鼠疫死于1510年10-11月之間。
這位大師兄本來有可能成為與米開朗基羅相抗衡的一位對手、一位平分秋色的藝術大師,從他作品中所展示的才華我們不會懷疑這點。但他僅活了33歲。從有關他有限的記錄看,他的性格似乎綜合了達芬奇的神秘和拉斐爾的風流。
歸于喬爾喬内名下的《兩個人的肖像》 1502年
他短暫的一生大概隻在其家鄉和威尼斯一帶度過,與達芬奇剛到米蘭時一樣,他最早出名不是因為繪畫,而是因其在音樂方面的才華,在當時的名流社交圈中,他經常演奏魯特琴而備受歡迎。除了音樂外,他也喜歡詩歌,這些才能讓他廣受歡迎,他風度翩翩卻又貪杯放縱。
以上這幅廣為流傳的肖像畫,傳為他在1502年左右所作,人們相信前邊這位身着華麗衣服,風度翩翩的青年人,就是他本人。他用優雅修長的左手托腮,目光遊離,似乎正沉浸在一篇傷感的詩作之中。
而背後那位,出現在戲份之外,又憨又傻氣的少年,就可能是12-14左右的提香,這個毛頭小子那會才剛剛來到威尼斯。
人們用1505年,為喬爾喬内的創作生涯劃界,前一階段是他早期的作品。他生命的最後五年,才是他的創作盛期。但正如他的生平一樣,如今所儲存的,在他名下的畫作大概有30餘幅,這些畫作都存在相當大的争議,其中一部分是他和老師貝利尼、師弟提香共同完成,也有一部分是後人的仿作。
随着人們對其的不斷研究,其中隻有三幅作品沒有受到這些争議。以下這幅他為家鄉卡斯特弗蘭科所作的祭壇畫,便是其中之一。該作大約完成于1504年,比他的老師喬凡尼.貝利尼所作上述《聖母子與聖徒》較早。
卡斯特弗蘭科祭壇畫 喬爾喬内 1504年之前
喬爾喬内将聖母與聖徒們安排在了戶外的風景之前,左邊的山中城堡與右邊遠山環抱的海濱,相得益彰。聖母之前,是卡斯特弗蘭科的保護聖人:聖戰士利貝拉萊和聖方濟各。
我們可以将其與第六十一篇文章:《解鎖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名中的天使含義》一文中,那幅西班牙畫家胡安·德·弗蘭德斯在1505——1509年左右完成的那幅《聖米迦勒和聖方濟各》(saints michael and francis)與之對比下。
胡安·德·弗蘭德斯 saints michael and francis 1505-1509年 木闆蛋彩
便能體會到這位精通音樂、善于吟詩作賦的大師兄,在畫作中對這一題材的抒情式處理,并為我們呈現出一派田園牧歌式的詩意。
這正如19世紀的英國藝術評論家拉斯金(John Ruskin)所做的評價,這幅畫“是基督教在這世上唯一的富有想象力的再現。”
————————————————
歡迎您關注我的視訊号,獲得有關藝術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