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地。大地还是混沌空虚,深渊上还是一团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运行。
天主说:“有光!”就有了光。
天主见光好,就将光与黑暗分开。天主称光为“昼”,称黑暗为“夜”。
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一天。
——引自《创世纪》(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发行2009年版《圣经》)

插图:圣母子与圣露西 弗朗西斯科·范尼 1600年
壹 被剜掉双眼的圣露西
大约在1505年,乔凡尼·贝利尼在圣马可广场、叹息桥以东的圣扎卡里亚(san zaccaria)教堂中,绘制完成了这幅《圣母子与四位圣人》。
放置于教堂左侧的第二座圣坛上的这幅布面油画尺幅为273x402厘米,堪称威尼斯最大祭坛画之一。
画作中除圣母子外,还绘制了四位圣人,分别是:左侧右手抱着书本、左手拿着天堂钥匙的圣彼得;手持棕榈叶扶着车轮的圣凯瑟琳(可参阅第六十二篇文章中,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对这一形象的不同处理);最右边这位身穿红色袍服,手捧书本阅读的,是将《圣经》翻译为拉丁语的圣哲罗姆。
圣扎卡里亚(san zaccaria)教堂祭坛画 1505年 乔凡尼.贝利尼
上述这三位经常出现在祭坛画中的圣徒,我在前边文中都曾有过介绍。至于圣母右侧这位右手托一钵,左手执棕榈叶的圣女,在国内一些资料中介绍为圣阿波罗妮娅(St Apollonia),这是不准确的。
圣阿波罗妮娅在古罗马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殉难,在遇难前被拔掉了所有的牙齿,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最终自己跳入火中殉道,她也因此被后人尊为牙医的守护神。
她出现在画面中的形象,通常是一手执棕榈叶,一手拿着一把拔牙的钳子,钳子上夹着一颗被拔掉的牙齿(写到这时,我不由捂住了自己的嘴)。
十七世纪的西班牙画家苏巴郎,所作的这幅《圣阿波罗尼娅》就是一个标准的版本。
《圣阿波罗尼娅》1635-40年 苏巴郎
乔凡尼·贝利尼画作中的圣女,应该是圣露西(St. Lucy)。圣露西(公元283-304年)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古城邦叙拉古(国内另译为锡拉库)的贵族家庭,她背着家人自童年时就许愿守贞,将献身于主。
露西成年后遭受到叙拉古总督的迫害,被下令剜掉双眼。另一说法是她为了保住贞洁,自己剜掉双眼,以这种极端自残的方式阻止试图向她求婚的人。
乔凡尼.贝利尼的徒孙,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曾作过一幅《圣露西的殉道和最后圣餐仪式》。
《圣露西的葬礼》,卡拉瓦乔,1608-1609 年 圣露西教堂藏
委罗内塞 《圣露西的殉道和最后圣餐仪式》
17世纪初的另一位传奇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也做过这幅《圣露西的葬礼》,分别表现了圣露西被行刑前后,剜掉双眼的惨烈场面。
圣露西出现的标准形象,是手执托盘,其中托盘上盛放着自己的一对眼珠。本文开始那幅插图,由锡耶纳画家弗朗西斯科·范尼在1600年完成的《圣母子与圣露西》中,就是一个标准版本。
圣扎卡里亚(san zaccaria)教堂祭坛画 细部
在拉丁语中,LUX是光的意思,这也是如今英语中露西——Lucy一词的来源。
也许正是因为圣露西在失去自己双眼后,重新获得光明,因此她的出现,寓意着光明的到来。
实际上,相比以前我们所介绍过的祭坛画,乔凡尼在这幅画作中所展现的杰出贡献,正是将光线引入绘画。创作此画时他已经75岁,但是他对光、影的把握都恰到好处。
贰 贝利尼的光之舞
贝利尼在1505年左右完成的《圣母子与四位圣人》中,安排了一组温暖、丰润、柔和的阳光,从建筑物的斜上方洒在圣母与耶稣身上,她们周边的壁柱、穹顶以及前排的圣徒和那正拉着小提琴的天使,一起沐浴在这光线与空气中。
我们可以拿以前介绍过的两幅祭坛画作番对比,其一是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 1420——1492年)于1472-1474年间完成的那幅《圣母子与圣徒》(见第三十五篇文章《透视那点事:二维平面上的三维空间试验》);
弗朗西斯卡 1472-1474年 《圣母子与圣徒》
拉斐尔《圣母的婚礼》1504年
另一幅是拉斐尔同一时期模仿佩鲁吉诺所作的那幅《圣母的婚礼》。前两幅祭坛画,都体现在意大利画家们在透视、构图、人体结构方面的探索成就。但是,上述画作中的色彩仅仅是在依附素描关系上的晕染,对于光线的处理更显得单薄,仅仅侧重于区分出画作中人物的轮廓和建筑的阴影。
相比之下,乔凡尼·贝利尼笔下的这组人物,虽然相互间并没有丰富的肢体、目光和言语上的交流对话,他们完全不像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或者拉斐尔版本《圣母的婚礼》中,那样刻意被安排成戏剧性、彼此呼应的场面,圣徒与天使都在专注各干各自的事情,没有任何的呼应。
但是,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这组画面之间是和谐的,人物之间有着充分的共鸣与呼应的,这是一幅完整的画面,去掉任何一个人物,挪动任何一点细节,都会显得不完美。
这是为什么?
我想乔凡尼·贝利尼用了两种此前画家所没有的方式,其一是在圣母子之下,与圣徒之间,增添了一位正在演奏小提琴的天使,我们从各位圣徒专注、肃穆的表情和姿态中,可以感觉他们正通过音乐达成一种心灵上的相互感悟与默契。尽管他们的身躯与外貌,更接近真实世俗的形象,但这种专注和肃穆的神情与默契,让他们显得充满神性而更具尊严感;
其次,乔凡尼·贝利尼本人,则像是一位乐队的指挥家,他并不指挥音符与旋律,而是指挥画面的色彩与光线,用它们的节奏来编织旋律,由此在视觉上做到了和谐与统一。
这些光线并不是特别耀眼或者刻意制造出一种光芒四射的效果,而是一种柔和、温暖的光线。利用这样的光线,他把一切远方的风景、复杂的物体、不同人物之间的情绪统一成一种和谐、安详的画面。
正是这双重——在想象中的听觉和视觉中的光与影——安排之下,这幅画作用色彩与光线立刻捕获了我们的心灵。
叁 威尼斯画派的神秘大师兄
乔凡尼·贝利尼完成这幅祭坛画第二年,他的姐夫安德烈亚·曼特尼亚离开了人世,又过了一年,他的兄长贞提尔·贝利尼也相继而去。
尽管如此,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在他忙碌的工作室内,已经有两位重量级的徒弟开始展露头角,他们将继续为威尼斯画派所特有的光、影魔术,推波助澜。
这两位弟子的登场,意味着“威尼斯画派”正式亮相,其中最为有名的“四大天王”包括乔尔乔内、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他们之间是师兄弟和师承关系,我们先来介绍这位大师兄:乔尔乔内。
乔尔乔内(Giorgione,约1477—1510年)只比米开朗基罗小两岁。据说其原名是乔尔乔内·巴巴雷拉·达·卡斯特佛兰科——达·卡斯特佛兰科,意味着他出生在威尼斯附近的小镇卡斯特弗兰科(Castelfranco)。
而巴巴雷拉这个名字,显示他出身于巴巴雷拉(Barbarella)家族,但这个名字仅仅是依据了瓦萨里的描述,有关其出身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不仅如此,这位大师兄出生日期也没有被准确记录,目前只有资料可以证实他因为鼠疫死于1510年10-11月之间。
这位大师兄本来有可能成为与米开朗基罗相抗衡的一位对手、一位平分秋色的艺术大师,从他作品中所展示的才华我们不会怀疑这点。但他仅活了33岁。从有关他有限的记录看,他的性格似乎综合了达芬奇的神秘和拉斐尔的风流。
归于乔尔乔内名下的《两个人的肖像》 1502年
他短暂的一生大概只在其家乡和威尼斯一带度过,与达芬奇刚到米兰时一样,他最早出名不是因为绘画,而是因其在音乐方面的才华,在当时的名流社交圈中,他经常演奏鲁特琴而备受欢迎。除了音乐外,他也喜欢诗歌,这些才能让他广受欢迎,他风度翩翩却又贪杯放纵。
以上这幅广为流传的肖像画,传为他在1502年左右所作,人们相信前边这位身着华丽衣服,风度翩翩的青年人,就是他本人。他用优雅修长的左手托腮,目光游离,似乎正沉浸在一篇伤感的诗作之中。
而背后那位,出现在戏份之外,又憨又傻气的少年,就可能是12-14左右的提香,这个毛头小子那会才刚刚来到威尼斯。
人们用1505年,为乔尔乔内的创作生涯划界,前一阶段是他早期的作品。他生命的最后五年,才是他的创作盛期。但正如他的生平一样,如今所保存的,在他名下的画作大概有30余幅,这些画作都存在相当大的争议,其中一部分是他和老师贝利尼、师弟提香共同完成,也有一部分是后人的仿作。
随着人们对其的不断研究,其中只有三幅作品没有受到这些争议。以下这幅他为家乡卡斯特弗兰科所作的祭坛画,便是其中之一。该作大约完成于1504年,比他的老师乔凡尼.贝利尼所作上述《圣母子与圣徒》较早。
卡斯特弗兰科祭坛画 乔尔乔内 1504年之前
乔尔乔内将圣母与圣徒们安排在了户外的风景之前,左边的山中城堡与右边远山环抱的海滨,相得益彰。圣母之前,是卡斯特弗兰科的保护圣人:圣战士利贝拉莱和圣方济各。
我们可以将其与第六十一篇文章:《解锁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名中的天使含义》一文中,那幅西班牙画家胡安·德·弗兰德斯在1505——1509年左右完成的那幅《圣米迦勒和圣方济各》(saints michael and francis)与之对比下。
胡安·德·弗兰德斯 saints michael and francis 1505-1509年 木板蛋彩
便能体会到这位精通音乐、善于吟诗作赋的大师兄,在画作中对这一题材的抒情式处理,并为我们呈现出一派田园牧歌式的诗意。
这正如19世纪的英国艺术评论家拉斯金(John Ruskin)所做的评价,这幅画“是基督教在这世上唯一的富有想象力的再现。”
————————————————
欢迎您关注我的视频号,获得有关艺术的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