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新車标配胎壓監測後,現在又要強制給新車安裝新裝置了
最近國家工信部釋出新修改的《機動車運作安全技術條件》,要求從明年1月1日起,新生産的乘用車必須配備EDR系統,即行車事件記錄器。也就是說如今我們購買新車,原廠就強制自帶“黑匣子”!

大家都知道飛機上的黑匣子是用來做事故分析的,調查人員隻需要找到黑匣子,對裡面記錄的内容做出專業分析,那麼事故的起因就能夠精确找出,區分到底是機械故障還是人為操作引起。
那這次我們國家強制安裝的EDR裝置也有一樣的效果麼?
EDR系統對我們車主有沒有好處呢?
今天泰哥就來和老爺們聊聊,下個月立馬就要實施的“新規”對車主是好是壞。
飛機黑匣子聽錄音看資料
EDR就是汽車裡的“黑匣子”
看過紀錄片《空中浩劫》的老爺們都知道,飛機一旦出了事故,搜救人員第一時間就是調取黑匣子裡面的資訊分析找出原因。
同樣,下個月強制普及的EDR一樣也是這個“黑匣子”功能。
EDR系統(Event Data Recorder)字面意思就是行車記錄儀,EDR和我們熟知的“行車記錄器”(CDR)雖然隻相差了一個字,但确實兩種不同的産品。它不僅可以記錄視訊與聲音,還可以采集事發當時的行車資料。
在汽車正常平穩行駛中,EDR預設處于“睡眠狀态”的,當車輛橫向突發劇烈的運動(比如高速行駛中,一把猛打方向)或者縱向突發劇烈的運動(比如比如高速行駛中,突然大力急刹車),就會“喚醒”EDR,它會在瞬間開始記錄車輛的重要運作資料,并維持一段時間。
資料内容主要記錄車輛碰撞前、碰撞時、碰撞後三個階段中汽車的關鍵運作資料(包括發動機轉速、車速、油門踏闆深度、刹車踏闆踩踏深度、刹車系統油管壓力、方向盤角度、變速箱擋位、以及安全氣囊是否開啟、在何時開啟等所有參數)。
也就是說,隻要事後調取EDR資料,基本就能重制事故的前因後果:當時車速多快,是否超速了,車輛突然猛打方向,或者急刹車,然後方向盤是怎麼轉的,駕駛員是踩油門了還是踩刹車了,踩的多狠(多深),刹車燈亮沒亮……
駕駛員比車還多
EDR系統可鑒别當事人“作僞證”
而讓國家做出将EDR納入國标并強制性推廣的真正原因,與這些年我國機動車保有量不斷增多,駕駛員數量不斷增多有關。我們查閱了公安部給出的官方資料,截止到2021年(今年)的12月3日,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3.93億輛,駕駛人達4.79億人,随之而來的卻是交通事故發生量的逐年提升。
而且,随着新能源汽車的不斷普及,又出現了一種新的“事故形式”——車輛失控!不管是單車事故還是雙車、多車事故,很多新聞中總能聽到車主們抱怨說:不是我操作不當,而是我當時操作沒問題,是車不聽使喚,車失控了!
一旦車主提出這樣的主張,交警部門就得想辦法調查,通過對車輛的技術鑒定,最終給出最符合邏輯的科學解釋。如果車主一口咬定聲稱自己踩了刹車了,并且是全力踩下踏闆了。那麼警方就需要查閱現場附近的攝像頭(如果有的話),看車輛刹車燈是否亮了,以及檢查路面是否留下刹車印痕等。
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往往很難。附近沒有攝像頭,或者攝像頭壞了;然後又遇上雨天,路上沒留下痕迹……調查驗證起來難度就暴增了。
而EDR系統應用的資料記錄功能,第一是堵住了駕駛者自己操作失誤,事後卻不承認的可能性;第二是如果車輛真的失靈,也能有足夠的證據鍊,車企想賴都賴不掉;第三是讓故意僞造事故騙保成為不可能。
總體來說對于車主來說的确是一個不錯的保障,講不定以後“路怒症、車霸、加塞狗”估計都會少很多。
新能源車大多已經标配EDR
燃油車大多先标配視訊行車記錄儀
雖說EDR系統雖說下個月起将強制标配在新車上,然而卻不是所有車都會裝配完整的EDR系統。
至于為啥?這就是新規給了廠商一段時間分步實行方案。
其實從這次法案不得修改方案就可以看出端倪,2022年起新車如果沒有标配EDR系統的新車,需要強制标配“視訊行車記錄系統”。而這個東西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行車記錄儀!
在目前以燃油車保有量為主的時代,EDR實際作用并不大,畢竟燃油車絕大部分是機械架構,通過行車記錄儀和現場的事故情況,大緻上就可以還原事故現場。但是現在國家大力推廣電動車,EDR就成為了一種剛需,畢竟新能源汽車複雜的電控系統、自動駕駛技術,會産生一系列車機系統故障、駕駛員誤操作、網絡資訊安全等安全隐患。
而且EDR系統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其的OE采購成本非常高昂,光是入門級的博世EDR系統就要7100美元/套,是以可以看出一個大緻方向,電動新能源車型将會率先标配EDR,而傳統燃油車則會先标配視訊行車記錄儀過渡,然後到下一個階段再配上全套的EDR系統。
這裡法規的實施細則也印證了泰哥的猜想:
2023年起,對于新申請的車型能記錄并讀取A+B級資料元素,A級包括ABS系統狀态、縱向加速度等23個必須記錄的資料;B級包括橫向加速度、垂直加速度等50個對裝備的相關位置必須記錄的資料。
總的來說,這次強制要求新車配置EDR象征着我國汽車安全領域的又一突破,資料采集不僅有利于大資料安全,也能夠很好地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減少事故之後的責任認定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