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位開國中将去世後,開追悼會時,為何突然出現了一群日本人?

要說服一些頑固的人,就要像《胡雪岩全傳·平步青雲》所說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我國的一位将軍曾經就這麼做過,并且還得到了不小的收獲。

1982年,我國的開國中将楊國夫将軍去世。而在緬懷這位英雄人物的時候,卻出現了同以往不一樣的一幕,在楊國夫将軍的追悼會上,有許多年過花甲的日本老人,遠渡重洋,來祭奠這位英雄老人。并且,在看到他們楊國夫将軍的遺像時,這些老人都泣不成聲。

這位開國中将去世後,開追悼會時,為何突然出現了一群日本人?

那麼,這些日本人和楊國夫将軍究竟有什麼關系呢?為何這些日本人會在楊國夫将軍墓前哭的如此傷心?要知道,楊國夫将軍年輕的時候,可是抗日将軍啊。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楊國夫将軍,再了解一下整個故事的經過。

楊國夫,安徽省霍邱縣人。他于1955年9月,被授予了中将軍銜,又在同年同月被授予了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以及一級解放勳章。到了1957年6月,他又被授予了二級八一勳章。

而對于那些日本人為何會來追悼楊國夫将軍,就要從當年的抗日戰争說起了。

當年,楊國夫将軍受到了組織的派遣,在渤海地區組織敵後武裝,之後更是率領部隊轉戰冀魯邊區。對于楊國夫來說,在戰場上沖鋒陷陣,那都是家常便飯了,然而怎麼才能夠讓我方武裝減少犧牲,這才是一個合格将領最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

在《關于對日軍俘虜政策的指令》中有明确的規定:對于被我俘虜之日軍,不許殺掉,并須優待之。

這位開國中将去世後,開追悼會時,為何突然出現了一群日本人?

在這一點上,楊國夫是踐行的非常的完美的。優待戰俘,進而讓敵人從内部開始瓦解,這才是一個好的将軍所應該做的。可是,日本深受武士道精神的洗腦,是以在許多的戰役結束之後,經常可以統計出來,究竟殲敵多少多少,但是卻會發現戰俘每次都少。

就例如平型關大捷,一共擊斃日軍超過了一千人,但是竟然戰俘一個都沒有,這事讓當時的将領們都感覺很不可思議。

于是,在楊國夫打仗的時候,就特别的重視戰俘的問題。在遇到日本戰俘的時候,楊國夫總是會不遺餘力的去同他們溝通,他希望能夠從内心,打開他們的防線,進而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侵略,以及讓他們知道中國人民抗日戰争的真正意義在哪裡。

那些被俘虜的日本士兵,原以為他們會像長官說的那樣,被“八路”殘酷虐殺,但是事實卻完全不同。

當時條件艱苦,在很多将士們都吃不上一頓好的情況下,這些戰俘的夥食,卻從來都沒有被苛扣過。并且,楊國夫将軍還經常給他們開小竈,經常給這些戰俘加餐,改善一下夥食。可以說,甚至這些戰俘的生活條件,還要比我們的戰士更好。當然,這也讓許多的戰士,表現出了不滿的情緒。

這位開國中将去世後,開追悼會時,為何突然出現了一群日本人?

但是,這并不能讓楊國夫停下來。最終楊國夫的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也感動了這些日本戰俘。他們開始轉變了對這場戰争的看法,之後更是改換陣營,開始努力的宣揚這場戰争的意義。

後來,楊國夫成立了“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山東分部”,而這些被他所感召的戰俘,深入了日軍内部進行反戰宣傳,對瓦解日軍的戰鬥意志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同時也減少了我軍的傷亡。

他們不僅是積極地到前線喊話,同時還向自己的同胞們宣傳了反戰的思想,而且還到紅色革命根據地創立了反戰組織,與我軍協同抵禦日本法西斯主義的侵略。甚至還重傷不下火線,有些為此壯烈犧牲。

而在抗戰結束之後,這些曾經的反戰同盟的成員,大部分都回到了日本。這些曾經受到楊國夫将軍照顧的戰俘,對楊國夫将軍感激涕零,作為做過不可饒恕的罪行的罪犯,楊國夫将軍卻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他們在知道自己的罪行之後,給他們機會用自己的行動去彌補,而不是憤怒的一槍了結他們,或者是更殘忍的折磨。

這位開國中将去世後,開追悼會時,為何突然出現了一群日本人?

在戰争結束之後很久,這些曾經的戰俘對于楊國夫将軍依然無法忘懷,是以當他們得知了楊國夫将軍,無不遠渡重洋,來到追悼會上痛哭,以感激這位英雄的再造之恩。

對此,你怎麼看呢?

參考資料:《胡雪岩全傳·平步青雲》、《關于對日軍俘虜政策的指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