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圖集丨曹州面人、魯錦織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走進菏澤東站

圖集丨曹州面人、魯錦織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走進菏澤東站

(齊魯壹點·齊魯壹點記者 白新鑫 李靜 袁文卿 王瑞超 李岩松) 26日,魯南高鐵(日蘭)曲阜至菏澤至莊寨段開通營運,菏澤非遺項目走進菏澤東站,吸引了不少旅客駐足圍觀。

圖集丨曹州面人、魯錦織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走進菏澤東站

近年來,菏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工作,就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訓示、推出一系列務實舉措,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健全。2018年《菏澤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條例》頒布實施,2020年《菏澤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印發施行。

圖集丨曹州面人、魯錦織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走進菏澤東站

截至目前,全市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項目1項,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分别32項、112項、345項,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分别22名、73名、420名。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及傳承人數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省首位。

圖集丨曹州面人、魯錦織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走進菏澤東站

先後通過搭建投融資、文旅消費、宣傳推介、文創設計平台扶持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傳承發展,全市現有傳統工藝類企業和家庭作坊3000餘家,吸納就業人員20餘萬人,形成了工筆牡丹畫、木草柳工藝品、單縣羊肉湯等一批特色産業叢集,非遺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

圖集丨曹州面人、魯錦織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走進菏澤東站

非遺宣傳推廣工作成效顯著,“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春節等節慶期間,全市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演活動形式多樣、精彩紛呈,人人關注、人人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社會氛圍逐漸形成。

圖集丨曹州面人、魯錦織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走進菏澤東站

國家級非遺項目曹州面人展台走進了菏澤東站。曹州面人曆史悠久,是在古代“花供”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目前以菏澤市牡丹區為中心,影響冀、魯、豫、皖、蘇周邊幾省。它以細小麥面和江米面為主要原料,加入适當顔料,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團,蒸熟後配上适量防腐、防蛀、防幹劑,借助于批刀、塑刀、骨簪、花紋印章等工具,用手捏制成各種各樣的塑像,制作精巧、形象逼人。

圖集丨曹州面人、魯錦織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走進菏澤東站

另外一個國家級非遺項目魯錦織造技藝展台前有不少旅客在圍觀。 魯錦是山東魯西南地區民間手工純棉提花織錦的簡稱,因紋彩绮麗,燦爛似錦而得名。其獨特的手工提花織造工藝和色彩鮮豔對比強烈的圖案藝術與山東其他地區的手工織布有着明顯的差別,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自元末以來,經過明清兩代的紡織機具的改進和織造工藝的發展,魯西南織錦技術已是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其技藝極為複雜,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要經過72道工序。

圖集丨曹州面人、魯錦織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走進菏澤東站

2006年12月,魯錦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008年6月,魯錦織造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此外,在站内還有包括省級非遺項目工筆牡丹畫,市級非遺項目曹州耿餅等展區。

圖集丨曹州面人、魯錦織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走進菏澤東站
圖集丨曹州面人、魯錦織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走進菏澤東站
圖集丨曹州面人、魯錦織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走進菏澤東站
圖集丨曹州面人、魯錦織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走進菏澤東站
圖集丨曹州面人、魯錦織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走進菏澤東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