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舉國聲讨的賣國賊,勞碌一生為中國強大,受盡屈辱為中國強大

清官場的黑暗和腐敗是後人難以想象的,如果一個清廉的官員、一個願意真正睜眼看世界的官員,在晚清官場會是什麼樣的待遇?郭嵩焘給我們展示了一個血淋淋的例子。最後,他是背負着“賣國賊”的罵名去世的,死後沒有谥号,朝廷當他不存在。

郭嵩焘接受的是傳統的士大夫教育。1818年出生在湖南湘陰,18歲時進入嶽麓書院就讀,在這裡結識了曾國藩。一開始,郭嵩焘沒有考中進士,隻好到浙江去當幕僚。而他在浙江時,正好爆發了鴉片戰争。

一個舉國聲讨的賣國賊,勞碌一生為中國強大,受盡屈辱為中國強大

英國人的強大讓郭嵩焘認識到,世界已經跟自己學得不一樣了,他開始睜眼朝外面的世界看去。郭嵩焘後來終于考中了進士,可又逢雙親去世,隻能回家居喪。

這期間,朝廷讓曾國藩辦團練,鎮壓太平軍。曾國藩起先不肯,郭嵩焘上門勸了他幾次,這才讓曾國藩下定決心創辦湘軍。郭嵩焘也積極參與了湘軍的建立工作。

1856年,郭嵩焘到北京任編修,受到了肅順和鹹豐的欣賞。郭嵩焘對鹹豐說,不願坐而論道,想多辦實事。鹹豐就讓他去僧格林沁處協助軍務。

一個舉國聲讨的賣國賊,勞碌一生為中國強大,受盡屈辱為中國強大

郭嵩焘是個清官,完全不認同大清官場上的作風。他查了僧格林沁管轄範圍内,山東各縣的稅收情況。結果發現所有縣衙内人人都A錢稅款,敲榨勒索所得超過正稅四倍。

結果僧格林沁夥同山東巡撫,彈劾郭嵩焘,鹹豐皇帝隻好把他召回,降官兩級作為懲罰,查稅的成果毀于一旦。這就是清官的下場,晚清的官場容不下這樣的清官。

等到同治上台,郭嵩焘被任命為蘇松糧儲道,很快又調到兩淮鹽運使。這是官場上的肥缺,朝廷調他過去,多半是想整理一下鹽務,防止他們貪得太過厲害。

次年,郭嵩焘升為廣州巡撫。到1866年,他又得罪兩廣總督,這下子終于被罷了官,隻得回家鄉教書去了。大清的官場把郭嵩焘趕了出去。

一個舉國聲讨的賣國賊,勞碌一生為中國強大,受盡屈辱為中國強大

洋務運動開始後,大清要學洋人的器物之學,用來增強國防實力。郭嵩焘卻認為,光學器物是遠遠不夠的,隻有學習西方的政治和經濟,發展工商業才是出路。

這種想法在當時是異類,中學為體才是主流思想,隻有郭嵩焘看到西方的思想已經超越華夏。郭嵩焘這下又多了個賣國賊的罪名,舉國上下聲讨他的祟洋媚外,支援他的隻有李鴻章。

1876年,郭嵩焘被任命為駐英公使,清朝設立這個職務的目的,原本是為了向英國人道歉。别人都不肯去,郭嵩焘這樣的通曉洋務,又有賣國賊之名的官員,正合适去受這種屈辱。

一個舉國聲讨的賣國賊,勞碌一生為中國強大,受盡屈辱為中國強大

郭嵩焘可沒有把公使之職當成屈辱,他不僅盡量為中國争取外交權益,建議廣設領事館,保護海外華人,還全面學習了西方制度,甚至還自學外語,以便更好地掌握外國資料。

他把自己的心得和見解寫成《使西紀程》,寄給總理衙門。他的激進思想受到了國内保守派的猛烈攻擊,這本書直到他去世仍然充滿争議,沒有人敢發行。

郭嵩焘同時擔任駐英和駐法的公使,他用符合國際準則的禮儀跟洋人打交道,被英法兩國稱為最有教養的中國外交官。而他的副使劉錫鴻,是個保守自大的官吏,秉持着洋人是蠻夷的想法,把郭嵩焘的禮貌行為當作通洋的罪證。

連巴西國王進屋,郭嵩焘起立緻意,這種基本的禮儀都可以變成彈劾郭嵩焘的理由。西方人在早期影視作品中,之是以總把中國人描述成狂妄自大的清朝官吏形象,跟劉錫鴻這種人有着莫大的關系。

一個舉國聲讨的賣國賊,勞碌一生為中國強大,受盡屈辱為中國強大

劉錫鴻的彈劾得到國内很多人的支援,有人說他有二心,想投靠英國。在輿論壓力下,朝廷解除了郭嵩焘的職務。可他回到家鄉,仍然被保守的地方官攻擊,罵他勾結洋人。

郭嵩焘即使在家中閑居,也沒有停止為強國出謀劃策,李鴻章倒是和他交好,但也沒有辦法把他的想法付諸實際。直到甲午、庚子兩戰,國人才真正認識到不做徹底的改變不行了,各種救國思潮紛紛湧現出來。

而郭嵩焘老先生已經看不到這一切了,他在1891年病逝,清廷沒有像對待其他重臣那樣,賜谥号給他,也不願為他立傳,仿佛他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真實的原因恐怕是,郭嵩焘的思想太過超前,不容于世,也可能是他得罪的人太多了吧。

我們現在很難去體會當時當代時期郭嵩焘老先生的處境,但我們能做的就是盡自己那麼一點綿薄之力,讓祖國更繁榮、更強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