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举国声讨的卖国贼,劳碌一生为中国强大,受尽屈辱为中国强大

清官场的黑暗和腐败是后人难以想象的,如果一个清廉的官员、一个愿意真正睁眼看世界的官员,在晚清官场会是什么样的待遇?郭嵩焘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血淋淋的例子。最后,他是背负着“卖国贼”的骂名去世的,死后没有谥号,朝廷当他不存在。

郭嵩焘接受的是传统的士大夫教育。1818年出生在湖南湘阴,18岁时进入岳麓书院就读,在这里结识了曾国藩。一开始,郭嵩焘没有考中进士,只好到浙江去当幕僚。而他在浙江时,正好爆发了鸦片战争。

一个举国声讨的卖国贼,劳碌一生为中国强大,受尽屈辱为中国强大

英国人的强大让郭嵩焘认识到,世界已经跟自己学得不一样了,他开始睁眼朝外面的世界看去。郭嵩焘后来终于考中了进士,可又逢双亲去世,只能回家居丧。

这期间,朝廷让曾国藩办团练,镇压太平军。曾国藩起先不肯,郭嵩焘上门劝了他几次,这才让曾国藩下定决心创办湘军。郭嵩焘也积极参与了湘军的创建工作。

1856年,郭嵩焘到北京任编修,受到了肃顺和咸丰的欣赏。郭嵩焘对咸丰说,不愿坐而论道,想多办实事。咸丰就让他去僧格林沁处协助军务。

一个举国声讨的卖国贼,劳碌一生为中国强大,受尽屈辱为中国强大

郭嵩焘是个清官,完全不认同大清官场上的作风。他查了僧格林沁管辖范围内,山东各县的税收情况。结果发现所有县衙内人人都贪污税款,敲榨勒索所得超过正税四倍。

结果僧格林沁伙同山东巡抚,弹劾郭嵩焘,咸丰皇帝只好把他召回,降官两级作为惩罚,查税的成果毁于一旦。这就是清官的下场,晚清的官场容不下这样的清官。

等到同治上台,郭嵩焘被任命为苏松粮储道,很快又调到两淮盐运使。这是官场上的肥缺,朝廷调他过去,多半是想整理一下盐务,防止他们贪得太过厉害。

次年,郭嵩焘升为广州巡抚。到1866年,他又得罪两广总督,这下子终于被罢了官,只得回家乡教书去了。大清的官场把郭嵩焘赶了出去。

一个举国声讨的卖国贼,劳碌一生为中国强大,受尽屈辱为中国强大

洋务运动开始后,大清要学洋人的器物之学,用来增强国防实力。郭嵩焘却认为,光学器物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工商业才是出路。

这种想法在当时是异类,中学为体才是主流思想,只有郭嵩焘看到西方的思想已经超越华夏。郭嵩焘这下又多了个卖国贼的罪名,举国上下声讨他的祟洋媚外,支持他的只有李鸿章。

1876年,郭嵩焘被任命为驻英公使,清朝设立这个职务的目的,原本是为了向英国人道歉。别人都不肯去,郭嵩焘这样的通晓洋务,又有卖国贼之名的官员,正合适去受这种屈辱。

一个举国声讨的卖国贼,劳碌一生为中国强大,受尽屈辱为中国强大

郭嵩焘可没有把公使之职当成屈辱,他不仅尽量为中国争取外交权益,建议广设领事馆,保护海外华人,还全面学习了西方制度,甚至还自学外语,以便更好地掌握外国资料。

他把自己的心得和见解写成《使西纪程》,寄给总理衙门。他的激进思想受到了国内保守派的猛烈攻击,这本书直到他去世仍然充满争议,没有人敢发行。

郭嵩焘同时担任驻英和驻法的公使,他用符合国际准则的礼仪跟洋人打交道,被英法两国称为最有教养的中国外交官。而他的副使刘锡鸿,是个保守自大的官吏,秉持着洋人是蛮夷的想法,把郭嵩焘的礼貌行为当作通洋的罪证。

连巴西国王进屋,郭嵩焘起立致意,这种基本的礼仪都可以变成弹劾郭嵩焘的理由。西方人在早期影视作品中,之所以总把中国人描述成狂妄自大的清朝官吏形象,跟刘锡鸿这种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个举国声讨的卖国贼,劳碌一生为中国强大,受尽屈辱为中国强大

刘锡鸿的弹劾得到国内很多人的支持,有人说他有二心,想投靠英国。在舆论压力下,朝廷解除了郭嵩焘的职务。可他回到家乡,仍然被保守的地方官攻击,骂他勾结洋人。

郭嵩焘即使在家中闲居,也没有停止为强国出谋划策,李鸿章倒是和他交好,但也没有办法把他的想法付诸实际。直到甲午、庚子两战,国人才真正认识到不做彻底的改变不行了,各种救国思潮纷纷涌现出来。

而郭嵩焘老先生已经看不到这一切了,他在1891年病逝,清廷没有像对待其他重臣那样,赐谥号给他,也不愿为他立传,仿佛他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真实的原因恐怕是,郭嵩焘的思想太过超前,不容于世,也可能是他得罪的人太多了吧。

我们现在很难去体会当时当代时期郭嵩焘老先生的处境,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那么一点绵薄之力,让祖国更繁荣、更强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