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培養一個不磨蹭的孩子,要學會用這4個心理學法則,效果立竿見影

培養一個不磨蹭的孩子,要學會用這4個心理學法則,效果立竿見影

在孩子磨蹭問題上,父母還需要不斷的成長和學習。

但願有一天,我們都能擁有“孩子,你慢慢來”的詩意心境

作者 | 哎呀媽

如果做個排行榜,投票選出能把家長逼瘋的教育問題,我想“孩子太磨蹭”一定能進入前三。

兒子今年上三年級,日常的磨蹭拖延簡直讓人分分鐘崩潰。

每天起床,三催四請,明明眼睛都睜開了,就是嫌困,總想再睡過去,不吼上幾嗓子,根本起不來。

帶他外出,我都要忍住怒火,看着他以0.5倍速收拾東西、穿衣服、穿鞋子,好不容易一切就緒,他一看到擺在玄關的奧特曼,就忍不住拿起來玩了......

尤其是寫作業,如果說平時還能保持母慈子孝,那一到寫作業真的是各種雞飛狗跳。

回想過去的日子,N+1次因為他太過磨蹭沖他大吼大叫,真是心力交瘁。

結果效果還不好,催多了,兒子反倒成了老油條,根本不為所動。

為了解決他的拖拉磨蹭,我不得不開始聽專家課,看育兒書。

沒想到,還真被我發現教育上的問題。

這半年的時間裡,我反複推敲,認真學習,并将所學付諸實踐。

陪伴兒子的過程中,看到他身上的改變,我就知道,這歸功于所學到的四個心理學效應。

培養一個不磨蹭的孩子,要學會用這4個心理學法則,效果立竿見影
培養一個不磨蹭的孩子,要學會用這4個心理學法則,效果立竿見影

“超限效應”

你的催促,加劇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很多父母都會發現:

孩子動作慢、拖拉,光靠催改變不了什麼,甚至越催,孩子就越慢。

有一次,兒子學校布置了制作燈籠的手工作業,要求家長陪同。

所有材料都備好了放在桌上,他非要找個一次性桌布墊着,找了半天沒找着,又說得備好抹布。

一來二去,十幾分鐘過去了。

當時我着急洗菜做飯,便催他快點過來動手。

可他屁股剛一坐,又跑去廚房洗水果吃,說肚子餓了,不吃點東西幹不動。

看着時間一點點被他浪費掉,我心裡那股無名火瞬間爆發出來,忍不住對着他大吼了一頓。

最後,那次作業,明明半小時就可以完成的,他非得搞到晚上11點。

耗時久,完成的品質差不說,母子關系也陷入僵局。

坦白說,我一度懷疑兒子的了解能力有問題,為什麼我都那樣催了,他還能不為所動。

後來看到心理專家胡慎之的一段話:

媽媽越催促,孩子動作越慢,系鞋帶、吃飯、寫字,都越來越慢。

這其實是孩子對媽媽的攻擊,或者說,是孩子針對媽媽對待自己的方式做出的反擊。

孩子用這種不好不壞的狀态證明父母的失敗,有點損人不利己。可是人的無意識中有這種需要,這是攻擊的需要,也是對憤怒的表達。

恍然大悟,這就跟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一個道理。

我們的孩子,如果受到外界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很容易産生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

甚至會陷入一個死循環:

催——不動——再催——慢慢動——三催四請——更不願意動了。

想想也是。

換做是我,如果别人老是不停催催催,也會覺得很讨厭,甚至故意放慢速度,讓别人着急。

是以,想改變孩子的磨蹭,父母管住自己的嘴巴很重要。

比如,當我決定控制住自己,不去催他,一開始兒子依舊磨蹭。

但過了半小時,他看了看時鐘,意識到作業還沒做,竟罕見地拿出練習冊,乖乖坐在書桌上寫。

原來,有些時候無聲真的勝有聲。

放下催促唠叨,讓孩子做主,既能讓他為自己負責,還能收獲成長的驚喜,何樂而不為?

培養一個不磨蹭的孩子,要學會用這4個心理學法則,效果立竿見影

“定位速效實驗”

目标精細化,提高孩子的效率

前幾天在群裡,看到一位媽媽發來的求助語音:

“我真的是要瘋了,這都十點多了,他作業還沒寫完,其他小朋友都已經睡覺了,就他磨磨蹭蹭。”

培養一個不磨蹭的孩子,要學會用這4個心理學法則,效果立竿見影

聽完百感交集。

現在的孩子,作業真不是一般的多。

國文、數學、英語、體育......啥都要打卡,啥都要過一遍。

就像兒子每次一回到家,作業清單一打開,各科各類細碎的安排。

别說他看了頭暈,就連我,也一時不知從何入手。

有的時候,不是孩子喜歡磨蹭,而是目标太多太雜了,孩子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就做過一個實驗,證明了這種現象:

參與實驗的學生被分為3組,分别前往10公裡外的村莊。

第一組的學生,由于不知道村莊在哪裡,跟着向導走不到兩三公裡,就開始叫苦。

走了一半,抱怨的學生越來越多,負面情緒迅速蔓延。

到最後,整個隊伍情緒低落,潰不成軍。

第二組的學生,事先知道目的地在10公裡外。

隻是走的途中沒有任何路标,他們隻是跟着向導走,根本不知道走到哪裡,還有多久。

是以也有人開始抱怨,行走的速度越來越慢。

第三組的學生,情況截然不同。

他們不僅知道目的地在哪裡,還能看到路牌,心中有數,走得也很順利,最終全員完成任務。

這就是心理學上有名的“定位速效實驗”。

由此可見,孩子的磨蹭拖拉,跟目标不明确、過程漫長有關。

于是我在跟兒子商量過後,針對兒子的學習做了調整:

每天先了解他要完成哪些作業,幫他将作業分解成一個個的小目标,然後估算每個目标大概需要的時間,讓他做到心裡有數。

比如前半小時做國文,完成後休息放松十分鐘,吃點東西或聊下天,再花半小時練習英語,繼續放松十分鐘……

以此類推,當每一個短期目标完成時,我都會及時給到回報。

這麼做,不僅消除了一次性完成所有作業的緊張感和壓力感,還預留了時間讓兒子放松一下,調整狀态重新投入學習。

幾個月下來,兒子每次做作業前都會自己做好規劃,效率也慢慢提高了起來。

當孩子一次又一次拿下小目标時,也是他收獲成就感,重拾信心的高光時刻。

培養一個不磨蹭的孩子,要學會用這4個心理學法則,效果立竿見影

“蔡格尼克效應”

降低任務的難度,減少孩子的心理負擔

《超級育兒師》裡,有一個叫龍威的12歲男孩。

考試考27分,玩遊戲時精神抖擻,做作業時哈欠連連,無從下手。

培養一個不磨蹭的孩子,要學會用這4個心理學法則,效果立竿見影

坐在書桌前,要麼發呆、要麼玩筆,到頭來,作業經常交不上去。

看到他在媽媽的逼問下,雙手無處安放的緊張,背不出“六乘以六等于多少”的窘迫,不禁替他捏一把冷汗。

培養一個不磨蹭的孩子,要學會用這4個心理學法則,效果立竿見影

按道理,像他這麼大的孩子,不至于故意拖着不寫作業,挨媽媽一頓打罵。

但從他的緊張、焦慮可以看出,遲遲完不成作業的關鍵在于,學習對他而言很難。

培養一個不磨蹭的孩子,要學會用這4個心理學法則,效果立竿見影

很多時候,明明是迫在眉睫要完成的事情,孩子就是催也催不動。

不要一味判定孩子喜歡磨蹭,這極有可能跟要做的事情難度大有關。

“蔡格尼克效應”也指出了這一點。

人們對尚未處理完的任務,會比已處理完成的任務印象深刻很多。

即是說,那些因為難度高暫時無法完成的事情,會成為孩子心裡不可忽視的疙瘩。

表面上看,他東弄弄西搞搞,不在意是否能及時完成;

事實上,當他選擇拖延時,身心并不輕松,反倒會因“心有牽挂”而煩躁、備受煎熬。

想要快速做完事情,提高效率,重點在于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讓他擁有一個輕松舒适的狀态。

明白這點之後,我一直在思考,怎麼給兒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态呢?

我的做法是,讓他先從簡單容易的事情做起。

比如所有的作業中,他背英語單詞背得比較快,就讓他先完成這項作業;

一般完成1、2項簡單的作業後,他就會明顯找到成就感,逐漸放松下來,不像剛開始那樣面露難色了。

等他心情放松了,最後再做數學或其他難度較高的學科主業,相對更專注和快速些了。

這樣的方法持續大概兩個月,我驚喜地發現:

兒子比以前更自信,就算要當天要完成的作業比較多,他也不擔心。

看他每天順利完成一個一個挑戰,渾身散發出的滿足感,我便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有潛力的,隻有用對方法,激發他進步的渴望,再難的事,他都願意花時間精力做下去。

他時常磨蹭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培養一個不磨蹭的孩子,要學會用這4個心理學法則,效果立竿見影
培養一個不磨蹭的孩子,要學會用這4個心理學法則,效果立竿見影

“自然懲罰法則”

化主動為被動,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書中講過這樣一個例子:

一位生意做得很好的媽媽,卻苦于無法引導孩子好好寫作業。

她掏心掏肺,幾乎天天監督孩子寫作業,可孩子卻對此深惡痛疾,常常完不成,成績一直是班裡倒數。

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尹建莉聽到媽媽催孩子寫作業的話,瞬間明白了:

“你已經欠數學老師三次作業了,還欠着英語老師兩次作業,今天再不寫,欠得更多了!”

提醒孩子寫快點,這倒沒什麼問題。

但媽媽這樣的方式和語氣,隻會讓孩子覺得:作業是老師的,不是我的。

而且,孩子還會覺得:我完不完成沒關系,反正有媽媽會催我,不怕。

之前,我也踏進過類似的誤區。

比如兒子上學要遲到了,我幹脆幫他整理好書包,回過頭再說他,他卻一臉“理所應當”的嘚瑟樣,氣得真想打他。

自從學習了“自然懲罰法則”之後,我決定學會放手。

有次,到了睡覺時間,兒子仍沉浸在玩樂高的專注中,英語作業一個字都沒動。

我也不催他,簡單提醒他“該睡覺了”就轉身回屋。

第二天,他因為沒有寫作業被老師狠狠批評了一頓,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不敢再玩了。

出門上學也是,我會提前告訴他,如果7點還沒準備好,我就沒辦法送他上學,到時候他隻能讓奶奶帶他去坐公共汽車,這樣就很容易遲到。

剛開始,他不為所動,依舊磨磨蹭蹭,我也沒再催,到點簡單跟奶奶交代幾句後,我就揮手說拜拜了。

那天,兒子果然遲到了,被學校記遲到後,動作明顯變快了,竟然開始催着我出門上學。

有句諺語這麼說:智慧來自經驗,而經驗來自失策。

自然懲罰法則,就是讓孩子親身體驗磨蹭的後果,為此付出代價,吸取教訓。

進而不斷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調整自己的節奏,掌握正确的做法,不斷自覺快速起來。

培養一個不磨蹭的孩子,要學會用這4個心理學法則,效果立竿見影
培養一個不磨蹭的孩子,要學會用這4個心理學法則,效果立竿見影

看着兒子近一年的成長,我愈發覺得:

孩子并不是天生的慢性子,他也不是故意要拖延時間,拖沓磨蹭。

隻是有時候,他跟不上大人的步伐而已。

就像那句話說的,教育孩子,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

是以,别急,給他多一點點時間,多一點點關愛。

要相信,他已經用最大的速度前行,父母能做的,就是用堅定不移的愛接納他,在前面耐心引導他,讓他找到自己的節奏。

假以時日,孩子一定會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最後點個“贊吧”,與各位父母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