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革命曆史電視劇《大決戰》第35集中,黃維第12兵團被中原野戰軍包圍在雙堆集。時間是1948年11月25日。

得知被包圍後,黃維多少有些心慌。因為就在不久前,黃百韬第7兵團被華東野戰軍消滅于碾莊,黃百韬本人自殺身亡。第12兵團會不會重蹈覆轍呢?
這時候,有一名下屬寬慰黃維:“司令,大可不必焦慮,就憑雙堆集這幾個字,我12兵團定能逢兇化吉。我跟名家學過拆字。雙堆集的堆,堆者,十一佳也。集者,十八佳也。而這雙字,更是佳上有佳。合起來就是11師佳,18軍佳。”
黃維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在陸軍大學特别班第一期深造過,又留學德國喝過“洋墨水”,當然知道這種拆字純屬無稽之談。不過,他還是對自己的第12兵團有一定信心:“我12兵團一路北上,實力并沒有受損,就是放在這兒讓他們打,他們劉鄧都未必打得動。”
黃維這樣說,是有足夠底氣的。
第12兵團于1948年9月組建于漢口。淮海戰役爆發時,這支兵團才成立2個月。雖然成立比較晚,但第12兵團實力強大。這是一支全機械化的王牌主力兵團,下轄第10軍、第14軍、第18軍、第85軍,以及1個騎兵團、1個坦克營、1個炮兵營,共計12萬人。坦克營裝備20餘輛美式15噸輕型坦克、10餘輛裝甲車,炮兵營裝備12門105毫米榴彈炮,在火力配置上屬于國軍的頂級水準。
相比之下,中原野戰軍在武器裝備方面就差得遠了。
中原野戰軍由八路軍129師發展起來的,總兵力接近20萬人,在人數上占據一定優勢。但是,中原野戰軍在千裡躍進大别山時,丢掉了所有的重型武器裝備,從大别山出來後又沒有得到補充,是以缺乏重型武器,最頭疼的就是城市攻堅戰。
鑒于中原野戰軍有能力包圍黃維兵團、但很難在短時間内将之殲滅的實際情況,華東野戰軍派出了5個縱隊,加上1個特種兵縱隊,參加對黃維第12兵團的圍攻。
在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齊心協力的圍攻下,黃維第12兵團于12月15日午夜宣告全軍覆沒。兵團司令黃維、副司令吳紹周等人被我軍俘虜。
在雙堆集戰役裡,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傷亡3萬餘人的代價,殲滅敵人12萬餘人,俘虜中将兵團司令官黃維以下官兵4.6萬餘人,繳獲各種火炮870門、坦克15輛、汽車300餘輛等。我軍殲滅黃維第12兵團後,讓被圍困在陳官莊的杜聿明集團陷入絕境。淮海戰役全面勝利的曙光,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了……
為了紀念雙堆集戰役的勝利,1976年以來在雙堆集陸續修建了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紀念碑、淮海戰役雙堆集殲滅戰紀念館等建築。2001年,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被列入全國第二批100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雙堆集是一個鎮,隸屬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總面積約253平方公裡,人口約10萬人,西北接壤濉溪縣南坪鎮,東北接壤宿州市埇橋區,南部接壤蚌埠市懷遠縣,西部接壤亳州市蒙城縣。它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在集鎮的南部和北部,分别有兩個幾十米高的大土堆,因而得名。令人稱奇的是,土堆上面隻有泥土,沒有石塊。南部的大土堆,形狀尖而高,取名為“尖谷堆”。南部的大土堆,形狀平而大,取名為“平谷堆”。過去,“尖谷堆”上有一座廟宇,在雙堆集戰役裡被炮火摧毀。
雙堆集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以第一産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大豆、玉米、山芋、油菜、花生、芝麻、棉花、韭菜、黃瓜、蕃茄等農作物。
根據《雙堆集鎮2021工作計劃》顯示,目前,雙堆集正“大力實施工業強鎮戰略,緊緊抓住雙堆集高鐵站建設的機遇……發展農副産品精深加工業、先進制造業、勞動密集型産業和物流、電商、現代化服務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着力引進一批工業項目,發展工業經濟,築牢經濟發展之基,加快工業化程序。力争通過五年努力,培育規模工業企業10家以上,基本實作由農業大鎮向工業強鎮跨越,農業鄉鎮向經濟強鎮的飛躍”“把雙堆集鎮打造成經濟強,百姓富、生态美的幸福之城。”
我們相信,在雙堆集人民的努力下,宏偉藍圖一定會如期實作。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