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小萬家族的@斯諾
最後一場雪,是因為電影
從上映前超過35萬人想看到首周末突破3億票房(截止12月24日破5億),《誤殺2》時隔兩年後再次成為賀歲檔熱門。
無論是李維傑還是林日朗,他們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了父愛的偉大,讓我們在體驗犯罪片刺激的同時,收獲一份沉甸甸的情感。

《誤殺2》上映第二周,相信許多小夥伴已經看過影片,這個令人感慨的故事背後其實也藏着許多細節值得我們關注。
上周末的20個細節彩蛋,《誤殺2》有你想不到的結局已經梳理了彩蛋,那麼小萬再用3個關鍵詞和1張長圖來梳理一下《誤殺2》故事裡的關鍵節點,幫大家看懂故事背後的邏輯。
全面劇透,未觀影的朋友建議先mark!
PlanA和PlanB
故事我們都很清楚了,小蟲被确診嚴重心髒病,需要心髒移植才能獲得生機。幸運的是,小蟲很快獲得了比對心髒,林日朗也借到了高利貸。
就在手術即将進行時,醫生告知發生了意外,捐贈的心髒在運輸路途中發生了交通意外(損壞了),不能使用了。
轉折點在于阿玲(文詠珊 飾)聽到了達馬醫生(宋洋 飾)和院長的對話,得到了“心髒被人挪用了”的資訊(但不知道是誰)。
基于此,林日朗劫持了醫院,企圖利用輿論和媒體的壓力,找回被他人挪用的心髒,這就是他的“Plan A”計劃。
不過随着事态的發展,林日朗發現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
本來為了揪出真兇,林日朗故意抛出衛生局長攀差的名字做誘餌,想找出背後挪用心髒的人。沒想到,攀差很快就被媒體報道“自殺”了,這讓林日朗有了懷疑,拿走心髒的人不一般;
随後市長秘書薩丁聲稱找回了心髒,但沒想到在林日朗與警察張正義談判的時候,狙擊手竟對林日朗開槍,林日朗意識到原來薩丁是來“滅口”的。此時穿着防彈衣躲過一劫的林日朗确認了自己的假設——他面對的是一個權勢滔天的“大人物”。
而當他通過院長手機短信号碼、撥打電話順着電話聲找去,發現是市長并且市長兒子正在做心髒移植手術時,他頓時意識到,心髒是拿不回來了!
潘差的“自殺”、薩丁的“滅口”、市長兒子的“手術”,讓林日朗徹底絕望。他此前做過心髒配型檢查,并得到了達馬醫生點頭确認配型成功,是以他決定”犧牲自己“,将自己的心髒移植給兒子。
這就是林日朗的”PlanB"計劃。
兩條線索
如果說《誤殺1》是屬于影迷的狂歡,将蒙太奇這個電影術語玩出了新花樣的話,那麼《誤殺2》就是站在編劇視角,帶我們不斷完成劇本拼圖。
這裡,引入一個編劇技巧"冰山理論”。大意為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人物展現在故事中的部分,隻是冰山露出海面上的一小角,人真實的内心藏在水下。
《誤殺2》的故事展開就有參照此理論的意味,雙線并行:明線是林日朗的行動軌迹,暗線則是林日朗“步步為營”,揪出幕後黑色利益集團的行動軌迹。
可以說,《誤殺2》中的這兩條故事線穿插并行,不僅讓整體的故事更加豐富,也讓電影的現實意義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明暗線并行的《誤殺2》就如同一座冰山,林日朗用一場自導自演的劫持行動一步步引出了背後隐藏的更多黑暗真相。
在這個看似絕望的“換心”計劃中,有着數不清的情感震動。而當所有線索都被拼湊起來時,我們終于了解到了一個父親的良苦用心。
無論面對多麼強大的對手,他始終都沒有退縮,隻有在最黑暗的環境之中,小人物才能迸發出最強的亮光。
林日朗的完整“設局追心”圖見下。
四次“誤殺”
相比于《誤殺1》中,李維傑試圖通過蒙太奇來幫助家人擺脫“誤殺”的做法,《誤殺2》中的“誤殺”似乎擁有多重的含義。
記者的冷漠、醫院的遲疑、市長的強權以及父愛的果決造就了電影的四重“誤殺”。
第一重“誤殺”來自記者李安琪。
當小蟲生病後,林日朗第一時間選擇去找記者李安琪幫忙,但卻換來了冷漠的對待。如果她願意報道林日朗一家的情況,也許就不會發生後續的悲劇。
第二重“誤殺”來自醫院。
當适合小蟲的心髒被搶走之後,醫生達馬盡管有過據理力争,但最終也無可奈何,而院長宋民的包庇與威脅讓小蟲的生命徹底陷入危機。
第三重“誤殺”來自市長強權。
盡管市長隻是想救自己的兒子,但以犧牲他人性命,來保全自己兒子的方式也間接“誤殺”了小蟲。
而四重“誤殺”來自主角林日朗。
為了能讓小蟲活下去,林日朗不惜“誤殺”自己,為兒子換取到适配的心髒。
盡管《誤殺2》相比《誤殺1》少了幾分推理遊戲的意味,但多重“誤殺”的含義也增強了影片複雜、盤根錯節現實氣質。
一個父親能為孩子做到什麼地步?《誤殺2》已經淋漓盡緻進行了展現。
隻要有愛,哪怕再平凡的父母,也是偉大的,哪怕輸給全世界,但在所愛之人面前,永遠都是赢家。
電影對你最大的觸動是什麼?歡迎評論區留言~
注:本文部分圖檔來源于豆瓣及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系我們。
【斯諾往期文章】
點選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