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誤殺》:好好的孩子,怎麼會變成禽獸?

電影《誤殺》裡,肖央飾演的李維傑,和譚卓飾演的阿玉,是一對普通夫妻,和兩個女兒平平和安安生活在一起。

孩子的名字寄托了他們對生活全部的期望。但事與願違,本該平平安安的生活被平平參加的一次夏令營徹底打破了。

平平被陳沖飾演的警察局長拉韫的兒子素察侵犯,素察又去平平家挑釁想再次侵犯平平。阿玉和平平把素察打暈,埋在家旁邊的墳地裡。

李維傑為了保護家人,模仿電影裡的犯罪手法,給家人制造不在場證據,逃過了拉韫的報複式審訊。

整部電影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阿玉和拉韫這兩個母親的對峙。

阿玉是平平的母親,拉韫是素察的母親,平平被素察侵犯,阿玉和平平為了自保誤傷素察,李維傑為了保護全家又讓素察死透。

阿玉既是受害者的母親,又是傷害别人孩子的人。

《誤殺》:好好的孩子,怎麼會變成禽獸?

拉韫是不可一世的警察局長,丈夫是政治家,财大氣粗,有錢還有地位。面對阿玉,她是手可通天強大的警察局長,同時她也是一個丢了孩子的母親。

母親都想保護自己的孩子,面對拉韫的咄咄逼人,阿玉顫抖着說出的那句話,讓人久久不能平靜。阿玉說,“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

01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變成禽獸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變成禽獸呢?在《誤殺》裡,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迹。

素察的父母是精英,他們給素察提供了優越的生活條件,還有超出常人的“自由”。

畢竟媽媽拉韫是警察局長,爸爸都彭是市長候選人,素察在他生活的城市裡可以呼風喚雨了。

素察的生日禮物,是李維傑這樣的普通人一輩子也買不起的豪華跑車,他不必像李維傑們謹言慎行,處處賠小心,素察本人就是嚣張跋扈的代表。

他把别人眼睛打瞎,媽媽也會替他善後,連句指責都沒有,還細心給他包紮手上的傷口。

《誤殺》:好好的孩子,怎麼會變成禽獸?

素察是含着金湯匙出生的,他符合人們對富二代的定義,被慣得無法無天。他變成阿玉嘴裡的禽獸,多半歸功于他的父母.

媽媽沒有原則的溺愛,爸爸忙于政務鮮有管教,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指責媽媽把他慣壞,他給自己惹了麻煩。

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強。

如果小時候的素察第一次闖禍,拉韫沒有濫用權威幫他擺平,都彭沒有忙到顧不上孩子,他和拉韫告訴素察,傷害别人是不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應該承受相應的後果。

素察也不會在嚣張跋扈的路上越走越遠,錯得越來越離譜,年紀輕輕死于非命。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父母對孩子的放縱,沒底線的溺愛,會讓孩子是非觀模糊,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孩子做事隻會圖自己開心,不會想這樣做對不對。就像素察一樣,随心所欲地做壞事,反正有媽媽收拾爛攤子。

02

孩子的問題,不全賴父母

有的孩子變成禽獸,尚有迹可循,有的孩子變成禽獸,卻始終沒有答案。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李曉明在電影院用自制的手槍瘋狂掃射,造成9死21傷的慘劇,其中賈靜雯飾演的新聞台編輯主管宋喬安的兒子劉天彥也在其中。

李曉明的“無差别殺人”讓義憤填膺,給受害者家庭帶來難以磨滅的傷痛,也讓李曉明的家家人從此不敢活在陽光下。

李曉明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為死刑犯辯護的律師王赦忍受着群眾的不了解,隻想找到答案。

王赦積極聯系李曉明的父母和妹妹,多次前往監獄見李曉明,想說服李曉明接受精神鑒定,他做的這一切隻是想找到答案。

但最終并沒有真相大白,李曉明被提前執行死刑,沒有人知道什麼李曉明會變成這樣?

面對群眾的指責,李曉明媽媽說得那句話讓人動容,“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20年去培養一個殺人犯。”

《誤殺》:好好的孩子,怎麼會變成禽獸?

2016年,台灣發生一起“小燈泡”事件。4歲的女童小燈泡,在騎腳踏車時被一名男子砍殺,身首異處。

警方調查後發現,行兇男子有“思覺失調症”,也就是“精神分裂”。

小燈泡的媽媽親眼目睹這一慘劇,雖然她幾近崩潰,但她沒有響應群眾的呼籲,要求馬上殺死行兇者。

她說,與其滿足民意去殺死一個人,不如好好了解這個人是怎麼一步步走向犯罪的。

小燈泡的離開已經成為事實,她更希望這起不幸的事件能引發整個社會的思考,給世界帶來一些改變。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患“思覺失調症”的陳昌殘忍殺害幼稚園的孩子,在刑辯律師王赦的辯護下,一心求死的陳昌被判處了無期徒刑,王赫也因為替罪大惡極的人辯護遭受網絡暴力。

另一個“思覺失調症”患者林思聰,本來是個陽光向上的青年,卻因為“思覺失調症”,險些做出傷害别人的行為。

當他絕望地問,“為什麼是我得這個病”時讓人心理難受。險些被他襲擊的精神科醫生,宋喬安的妹妹宋喬平說,“可能是因為你比較勇敢”。

《誤殺》:好好的孩子,怎麼會變成禽獸?

林思聰的“思覺失調症”,因為發現及時,得到了了專業治療,沒有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但像陳昌,還有現實中小燈泡案的行兇者,他們沒有及時醫治,讓自己從病人變成了禽獸,用傷害别人來解脫自己。

03

放縱孩子,就是在培養壞人

我們都學過一個典故:扁鵲見蔡桓公。

桓公諱疾忌醫,生病初期沒有及時醫治,結果病入膏肓連神醫也無計可施。蔡桓公因為這個典故成了負面教材,但事實上,蔡桓公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數普通人。

小問題出現時覺得無關緊要,沒必要耗費精力,等到問題嚴重了,才發現沒有解決的能力了。

教育孩子同樣如此。孩子小的時候,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天真可愛的,即使孩子有些小問題,也無傷大雅,畢竟,他還隻是個孩子。

就像我們經常看到車廂裡來回奔跑的孩子,飯店裡大聲嚷嚷高聲喊叫的孩子,對着小狗小貓狠狠踢打的孩子。

如果有人指責孩子的行為,馬上就會有充滿愛心的聲音告訴你,他們隻是孩子,吵鬧愛玩是他們的本性,你怎麼能跟孩子計較呢?

《誤殺》:好好的孩子,怎麼會變成禽獸?

孩子可以享有孩子的特權,比如過兒童節,買半價票,吃美味零食,但孩子能自動切換成知書達理的大人模式嗎?顯然不能,小時候飛揚跋扈,長大了很難彬彬有禮。

面對無理取鬧倚老賣老的老人,人們會說,“不是老人變壞了,是壞人變老了。”

那你有沒有想過,壞人是怎麼來的?壞人不是基因突變,不是飛來橫禍,壞孩子長大了,就變成了壞人。

什麼樣的孩子是壞孩子?壞事做多就成壞孩子了。

判斷孩子做的事情是好是壞,可以把眼前的2歲孩子當成是20歲,30歲的成年人,看他的行為你能不能接受。

比如,孩子對着小狗小貓踢打,對孩子來說,可能隻是一個遊戲,在大人眼裡,也是弱小的孩子在跟弱小的貓貓狗狗玩,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換個場景,一個20歲的成年人對着貓貓狗狗踢打,你還能覺得是正常的嗎?

孩子的是非觀不是突然形成的,小時候踢貓踢狗沒人制止,孩子就會認為這不是什麼大事兒,他做的沒問題。

長大後他也不會突然醒悟,孩子的是非觀,都是通過一件一件小事形成的。

就像《誤殺》裡的素察,他不是一出生就帶着“禽獸”的标簽,他也不是從小就闖大禍。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試錯的過程。孩子都會犯錯,如果有人告訴他這樣錯了,他就會換個方向。

可怕的不是犯錯,而是犯了錯沒人告訴他,他不知道自己錯了,就隻能沿着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遠到超出控制,遠到無法回頭。

《誤殺》:好好的孩子,怎麼會變成禽獸?

孩子小,犯錯也不會有嚴重的結果。有時候給孩子指正,幫孩子糾錯反而會耗費更多時間,遠不如漠視孩子的錯來得簡單。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踢球,把别人家的玻璃踢碎了。讓孩子面對犯錯的後果,家長應該引導孩子給人家賠禮道歉,想辦法賠償,幫人把玻璃裝好,這樣會耗費時間和金錢。

換個方法,忽視孩子犯的錯,直接拉着孩子跑得遠遠的,沒人知道是誰幹的壞事,一走了之更潇灑。

隻是,這樣一走,孩子也就學會了,犯了錯闖了禍,遇到麻煩事,要趕緊跑,跑得越快越好。

《誤殺》:好好的孩子,怎麼會變成禽獸?

《誤殺》的最後,李維傑瞞天過海,悄無聲息轉移了素察的屍體,讓全家人度過了劫難。這一切都被小女兒安安看在眼裡。

安安給了李維傑一份100分的試卷,李維傑履行承諾,給安安買口琴。但那張試卷的100分,是用70分塗改的,安安也學會了瞞天過海。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是主設計師。父母書寫善良,孩子就會變得善良,父母放任孩子野蠻生長,孩子就會找不到方向。

沒有人想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變成壞人,那就别偷懶别怕惹麻煩,别像蔡桓公一樣諱疾忌醫,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把孩子的壞扼殺在萌芽裡,告訴他是非對錯,讓他及時修正自己的路。别等到若幹年後,面對無法管教的孩子望天長歎,為什麼是我?

點贊+在看,原這世間每個人都心懷善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