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隆基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為何李旦卻堅持傳位給他

唐中宗李顯複位以後,韋後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與武三思、上官婉兒等人勾結,意欲效仿武則天稱帝。臨淄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不願政權旁落,于是聯合起來,在唐中宗被毒死後,發動了著名的“唐隆政變”。

事成之後,衆人擁護相王李旦登基。至于為什麼不直接擁立李隆基,這一點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過,在這裡簡單說一下。

主要就是相王在朝中的威望高,他是唐高宗的兒子,唐中宗的親弟弟,擁有純正的皇室血統。加上之前他當過皇帝,唐中宗之前也有意立他為皇太弟,是以李旦登基是名正言順,也是衆望所歸。

李隆基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為何李旦卻堅持傳位給他

(韋後與唐中宗劇照)

相反當時李隆基根基不穩,還沒有足夠多的勢力支援他,他不能草率奪位。還有就是太平公主的關系,李旦是她哥哥,登基後将來可以傳位給自己,可一旦李隆基登基,自己就沒有機會了。

總之,擁立李旦是肯定的,這樣局勢才能穩定,太平公主也不會搗亂。然而李旦登基,也沒能使兒子和妹妹握手言和,李隆基與太平公主,暗地裡仍然鬥得不可開交。兩人都沒想到,李旦一登基,就決定要立太子。

李隆基就不用說了,他自然是想當太子的。而對于太平公主來說,隻要不是李隆基當太子,自己就還有希望。然而最終在各種條件的促成下,李隆基還是如願成為了太子。

李隆基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為何李旦卻堅持傳位給他

(李旦劇照)

這時太平公主仍不肯放棄,還屢次制造謠言,想讓李旦廢掉李隆基。可沒想到李旦親自替兒子澄清,最後還幹脆退位,讓李隆基當了皇帝,自己去做太上皇。

從立太子到傳位,可以看出李旦一直是維護李隆基的。李隆基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為何李旦如此維護他,甚至堅持傳位給他?衆所周知,古代的嫡庶觀念很重,即使李隆基能幹,但李旦的長子、次子也不弱,為什麼偏偏是李隆基呢?

其實就像筆者前面說到的,這是各種條件促成的結果,接下來我們詳細說說。

李隆基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為何李旦卻堅持傳位給他

一、并無規定必須嫡長子繼位

古代嫡庶觀念重,是指嫡子的身份要高一截,如果要繼承皇位或爵位,嫡子擁有優先權。簡單來說,就好比隻有一樣玩具,嫡子庶子都想要,這時候就由嫡子先得,如果嫡子不要,才輪到庶子。

李旦要立太子,那麼嫡長子就有優先繼承權。然而唐朝時期,并沒有明确規定過,必須由嫡長子繼位。李淵是開國皇帝,後來的李世民、李治雖然都是嫡子,但都不是長子,可仍然繼承了皇位。

包括李旦,他還是唐高宗和武則天最小的兒子,而且他是以“皇太弟”身份繼位,繼承的是哥哥的皇位,更談不上什麼嫡長子繼位了。是以到了他這一代,就自然不必遵循什麼“立嫡立長”的規矩。

李隆基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為何李旦卻堅持傳位給他

(太平公主劇照)

二、長子、次子不願當太子

長子李成器,是李旦的嫡子,生母是肅明皇後,是以他是第一順位繼承人。當然在第一點中我們也說了,沒有明确規定,必須要嫡長子繼位。可李成器身為嫡長子,身份是要比李隆基尊貴的,況且他也不弱,李旦自然也要考慮他。

當時李旦就猶豫過,是否要立李成器為太子,可從内心來說,他還是更想立李隆基。至于為什麼,第三點會提到。李旦正在為難的時候,沒想到李成器卻主動提出,要退出太子之位的競争。他說:“國家安則先嫡,危則先有功,臣死不敢居隆基之上。”

李隆基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為何李旦卻堅持傳位給他

(李隆基劇照)

其實李成器為人善詩書,不喜歡參與朝政之事,是以他才找了這個借口,希望成全弟弟李隆基。李成器不想當太子,那麼老二呢?畢竟李隆基排行老三,既然老大已經放棄,總要看看老二的态度才行。

李旦的次子叫李成義,生母曾經隻是一個宮女,是以他的身份也不是很高。身份不如大哥尊貴,功勞又不如三弟李隆基,那麼李成義自然無力競争太子之位。在聽到大哥決定退出後,李成義也以同樣的理由,拒絕參與儲君競争。

李隆基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為何李旦卻堅持傳位給他

三、李隆基功勞最大

唐隆政變能夠成功,李隆基的功勞是最大的。換句話說,李旦能夠當上這個皇帝,都是兒子努力付出換來的。這就是筆者剛才說,李旦為何更想立李隆基的原因。

而這時候朝中不少大臣,已經劃分成為兩派,一派支援李隆基,一派支援太平公主。不過李隆基的勢力居多,太平公主的權力,大多是源于李旦對她的縱容。在不少大臣心中,李隆基是恢複李唐江山的功臣,這樣一來,他的擁護者就比其他皇子要多了。

正如李成器說的那樣,國家安定的時候,就先考慮立嫡,國家處于危險的時候,就要先看誰有功勞。可以說沒有李隆基,李唐政權現在還掌握在韋後手中,國家隻會越來越衰弱。這時候立李隆基為太子,則是安定民心,也是衆望所歸。

李隆基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為何李旦卻堅持傳位給他

四、為了平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戰争

李旦登基之後,對妹妹太平公主十分縱容,每當遇到大事,都會問手下是否問過公主意見。太平公主不滿李隆基,一次次找機會陷害,李旦認為手心手背都是肉,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斷在中間調停,可惜效果不大。

自從李旦立了太子以來,幾乎每天都有人建議,讓他改立太子。太平公主在這邊制造謠言,李旦就在那邊親自替兒子澄清,可是這樣實在太累了。于是當了兩年皇帝後,李旦幹脆直接選擇禅位,自己當太上皇去了。至于這姑侄倆的恩恩怨怨,就留給他們自己處理。

太平公主一直想當“皇太妹”,效仿母親當皇帝,這點李旦不會不知道。可他身為李家的子孫,根本不可能讓妹妹繼位。但妹妹的勢力龐大,自己又不能欺負妹妹,就隻有讓一個有能力的兒子,來制衡她的勢力。

李隆基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為何李旦卻堅持傳位給他

很明顯,有能力又有勢力的李隆基,就是最好的人選。如果讓李成器或李成義繼位,他們根本不是姑姑的對手。隻不過李旦或許沒想到,李隆基最後會逼死自己的親姑姑。太平公主死後,李旦就完全還政于皇帝,去安度晚年了。

其實筆者認為,何必如此糾結,李隆基是不是嫡長子呢。自古以來,都講究“有能力者居之”,不管是做皇帝,還是現在做上司,隻要自身有能力,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那都是正确的選擇。

事實證明,李旦的選擇并沒有錯,這樣才有了後來的“開元盛世”。隻可惜晚年時期的李隆基,還是讓人失望了,可即使如此,他的功勞仍然不可磨滅。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