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宋朝海外貿易那麼昌盛,其主要突出在哪幾方面?其導緻繁榮的原因又是哪一些?

實際上在唐朝時期,廣州已經設立有市舶司部門,主要負責處理海外的事務。後來發展到北宋年間又陸續增設泉州、明州、杭州等地的市舶司,這時的市舶部門已經接近現代的海關模式,所擁有的權力甚大,全宋朝的商業船隻想要出海,需要提前向該部門申請相關手續,然後才得出航,如果沒有報備的,一經發現立馬查扣全船貨物,船員也将接受懲罰。由于宋朝的工業經濟獲得快速發展,各種制瓷業、紡織業、釀酒、産鹽、礦業都發展得比較繁榮,甚至有了過剩,這時就急需一跳新的銷路,那麼海上貿易就自然被催生。
促進宋朝向海外貿易發展的因素有很多。當時南宋地域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盛開産谷物,南方人又手巧勤勞喜歡做手工,使得手工業發展的極快,并且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北宋,于是這些南方的商品就通過到廣州市船司報備後,開始在碼頭裝箱上船,運往海外進行貿易。
後來北宋的技術學者們發明了指南針,并應用于航海事業,這直接給貿易帶來更大的友善,船夫們自從有了指南針的指引就不容易迷失方向,逐漸敢于向更遠的海洋冒險,跨越大海到達更多的異域國家進行經商。
當時整個宋朝分南宋跟北宋,雖然在貿易上有絲綢之路,陸地貿易在大唐盛世的時候也非常繁榮昌盛,但是對宋朝來講,以海路貿易才是主要發展路線,因為當時的天下一分為二,時常有戰事,是以使得絲綢之路大受影響,很多商隊都不敢再通過此路線進行貿易,是以就讓海路成為了主流貿易路線。
宋朝的海外貿易其實是建立在大唐的基礎之上,早年唐朝由于全國統一,萬邦來朝,大部分商人走得都是陸地路線,是以海運路線比較少走,不過當時唐朝也開始發展了自己的海運貿易,并且設立了相關的部門跟設施。自從得唐朝衰落後,該海運設施留給了南北宋,當時由于這兩個分割出來的朝代,局勢不穩定,導緻各國商隊的陸運貿易有風險,進而不得不開啟海外貿易,是以也算是促進海外貿易昌盛的原因之一。
宋朝的海外貿易涉及國家多達50多個,期間交易最頻繁的要數鄰近國家,諸如高麗、日本島國、北韓、安南等。随着海外經商的蓬勃發展,各地的沿海地區的港口碼頭陸續修建起來,而當時有廣州、明州、泉州是三大貿易港口,當中的泉州碼頭則是當時全球最大的海外貿易港口,其進出口的貨物衆多,品種繁雜,所宋朝的出口貨物,主要以瓷器、茶葉、絲織品為主,這些宋代出品的貨物被遠銷日本、南韓等地,并且歸來的商船往往攜帶着滿箱的進口香料、珍珠、地方特此等。
從宋朝海外貿易的繁榮景象,看其造船與遠航技術的發達程度
特别一提,我國宋朝的造船技術跟遠航技術是當時全球最先進最實用的技術,同時朝廷對海外經商采取的相當不錯的鼓勵措施,定制一系列有助發展海運貿易的規定,稽核跟稅務方面也相當放寬,讓百姓通過海外貿易獲得更多的利益,另外宋朝還允許外邦人到本土貿易并且長期定居,還在各地較大的碼頭開設專門供給外邦商人居住的場所,而貿易方面,宋朝廷主張對外對内絕對的平等公平交易,以物換物,如辣椒換香料,瓷器換絲綢等等,是以這些良好方面,均有效的促進了宋朝的海外貿易發展。
經過多部文獻古籍分析,我們發現宋朝人對海外的地理知識掌握得相對多,甚至有不少宋朝學者寫有關于海外的書籍,諸如《諸藩志》、《海外諸善地理圖》以及《嶺外代答》等,這些古籍中描述有當時對非洲地區的一些國家,像中理國(現在的索馬裡)跟東非層撥國(現在的桑給巴爾)、施盤地國、北非木蘭皮國、勿斯裡國(古埃及)以及默伽國(古摩洛哥)等等,為此說明我國宋朝的海上貿易路線之廣跟其他國家外交貿易的數量之多。宋朝人趙汝适在自己的《諸潘志》上指出宋朝跟世界國家貿易的數量多達60個,該書籍描述着這樣一句話:“詢諸賈胡,稗列其國名”,而貿易的商品品種也高達410種以上。
宋代海外貿易之是以那麼興盛的原因,還表現在造船方面。
其技術比唐朝有着明顯的提升,據吳自牧著寫的《夢梁錄》描述宋朝的航海船隻能乘坐500-600人左右,其中又以海船為主,均限福州沿海之地就足有三百多艘海船,其船體寬1丈2尺,而且東南沿海的港口一般都建設有先進的造船部門,其所設計出的海船稱重高,航海速度快,駕駛平穩,而且更容易跳轉方向,其抗風浪的能力都比其他國家的海船還強大。是以宋朝的航海技術一直領先于當時的世界。
而該航海技能的發展主要展現在宋朝水手能夠很熟練的使用信風規則,進而不易在大海中迷失方向,做到順利出海平安歸來的情況。并且一些技術人員還能根據天氣星相來預判潮汐訊息以及風向的轉變等。比如船師一般都懂得運用“牽星術”來探測水域的深淺,采用羅盤辨識方位以及導航,還會根據自己所到之地繪制出新的航海圖,以便于後人在海上更好的經商。
宋朝的貿易平台,主要分為官方貿易以及個人貿易。官府貿易主要進行一些貢品賜品交易,還有朝貢的交易。個人貿易,就是商人之間的平等交易。大宋朝廷對這2種貿易平台都實行一系列輔助政策,以便促進他們的繁榮發展。在宋朝初年,朝廷對貢賜貿易不會加以限制,讓其随意發展,是以外邦來貢的使者可以經過宋代的任何港口踏入宋朝土地,而這些外來使者所帶來的貨品就被稱為貢物,是要統統運往汴京不得私賣。
當中包含有皇族人員的貢物、國王貢品、以及随行官員的貢品等,接受完這些貢品後,朝廷一般就安排經商人員負責估算價值,然後收納進國庫。當然宋朝會對這些貢品分别給出等價值的回報,也稱之為“回賜”,其中分别有加賜、特賜、别賜等方式,然而各個邦國進貢的物品多數是他們國家特産的物品,諸如大象牙、犀牛角、香料、瑪瑙、珍珠、獅子、玳瑁等,而宋朝就回賜他們金銀銅器、絲綢布段以及甲胄、墨畫書籍等。
我國宋朝之是以那麼重視發展海上貿易,主要是該途徑給當時的社會經濟帶來很大利益,充分促進了全朝發展。我國傳統文化向來都是重農,而宋代則将農商結合一齊重視起來,正如宋神宗所講:“東南利國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
參考文獻:《諸藩志》、《海外諸善地理圖》、《嶺外代答》、《夢梁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