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晚年下诏征伐高麗,留下房玄齡在京城主持朝政,程知節(程咬金)等老将鎮守京城。李世民禦駕親征,太子李治在定州給父皇提供後勤保障。已經退休的淩煙閣功臣尉遲敬德,給李世民上書:“乘輿至遼,太子次定州,兩京空虛,恐有玄感之變。夷貊小國,不足枉萬乘,願委之将臣,以時摧滅。”
尉遲敬德的話,出自《新唐書.列傳第十四》。把這句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說:“萬歲禦駕親征遼東,太子殿下駐紮河北保障後勤,上都長安和别都洛陽就出現了空當。臣害怕會有人效法隋朝的楊玄感,也來個起兵造反。高麗彈丸小國,用不着禦駕親征。請陛下任命臣為行軍大總管,臣一定可以踏平高麗。”
尉遲敬德夢寐以求,想當行軍大總管的職務。李世民知道尉遲敬德勇猛有餘,謀略不足,不敢任命尉遲敬德為行軍大總管,隻任命尉遲敬德為左一馬軍總管。李世民為了安慰老功臣,還給了尉遲敬德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太常卿官位。太常卿雖然品級很高,但是沒有實權,主要是負責軍禮和軍樂,是個高配版軍樂隊隊長。

李世民劇照,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唐朝的時候,實行府兵制。府兵們平時在家種地,歸十二衛節制。一旦發生戰事,朝廷就會委任行軍元帥或者行軍大總管統兵出征。行軍元帥,隻能太子和親王才能擔任。李建成擔任過左元帥,李世民擔任過右元帥,李元吉擔任過太原道行軍元帥。除了太子和親王,其他的人統兵出征,隻能是行軍大總管。
必須是發生國與國之間的大規模、高強度戰争,朝廷才會任命行軍元帥和行軍大總管。比如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鄭國,就曾經擔任行軍大元帥。李孝恭讨伐蕭銑的梁國,就被李淵任命為荊襄道行軍大總管。
尉遲敬德是臣子,沒資格擔任行軍元帥,隻能争取行軍大總管的職務。尉遲敬德早年,深得李世民信任,先後八次擔任行軍總管的職務。比如李世民禦駕親征遼東,尉遲敬德就擔任左一馬軍總管的職務。行軍總管的職務,跟行軍大總管隻差一個“大”字,兵權卻是天差地别。
尉遲敬德劇照,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行軍大總管,是總領全局的方面軍總指揮。舉個例子,如果尉遲敬德擔任了讨伐高麗的行軍大總管職務,就是讨伐高麗方面軍的總司令,所有讨伐高麗的部隊,都歸尉遲敬德指揮。尉遲敬德隻擔任左一馬軍總管,就是左一騎兵集團軍司令員,他統領的部隊,就隻能是他手下的左一馬軍。
尉遲敬德當了八次集團軍司令,沒有當過一次方面軍司令。尉遲敬德夢寐以求,一直想在行軍總管的中間,加一個“大字”,可惜沒有如願。陝西師範大學曆史系于赓哲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的節目裡,曾經戲稱:“尉遲敬德想當行軍大總管,李世民卻讓他當軍樂隊長(太常卿)。”
尉遲敬德一輩子都沒有當過行軍大總管,秦瓊也是一輩子沒有當過行軍大總管。正史上的兩位淩煙閣猛将,神話傳說中的兩位門神爺,都沒有當過行軍大總管。另一位淩煙閣猛将,演義裡的程咬金,正史上的程知節,卻擔任過蔥山道行軍大總管。
秦瓊劇照,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在大唐開國戰争中,李淵任命行軍元帥或者行軍大總管,一般是用宗室子弟。除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之外,李孝恭和李道玄等郡王,也擔任過行軍大總管職務。尉遲敬德和秦瓊、程咬金等人,隻能擔任行軍總管職務。
李世民登基稱帝之後,任命的行軍大總管,主要是李靖和侯君集等帥才。秦瓊和尉遲敬德勇猛無比,但是謀略不足,擔不起行軍大總管的責任。李世民不敢把讨伐高麗方面軍全體将士的性命,交到尉遲敬德手裡,就沒有任命他為行軍大總管。
到了唐高宗當朝的時候,淩煙閣功臣裡面的帥才,已經凋零不少了。蘇定方和薛仁貴等名将,還沒有完全嶄露頭角。就在這個時候,發生阿史那.賀魯叛亂。賀魯叛亂的地方,在蔥山一帶,蔥山就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
李治遍觀朝中将領,李靖和侯君集早已作古,尉遲敬德閉門不出。李績和程咬金老當益壯,蔥山道行軍大總管,隻能是從這兩個威望極高的将軍裡面選一個。程咬金從武德九年七月開始,到唐高宗永徽年間,長期擔任十二衛大将軍職務。
程咬金曆任三朝十二衛大将軍,在軍隊中威望極高,而且有獨自統兵平叛的戰功。貞觀年間,發生了一場規模不大的鐵山獠叛亂。李世民任命程咬金為行軍總管,程咬金三下五除二就平定叛亂。李治經過深思熟慮,任命戰功與威望俱佳的程咬金,擔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
尉遲敬德和秦瓊都沒有當過行軍大總管,程咬金卻當上了讨伐帕米爾高原方面軍總司令。這一場戰争,程咬金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但是在細節上出了大問題。程咬金率領部隊打了勝仗,但是沒有用嚴明的軍紀限制部隊。
程咬金的部隊,在帕米爾高原殺俘搶财。部将蘇定方強烈反對,程咬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部隊胡作非為。有人彈劾程咬金治軍不嚴,惹得李治龍顔大怒。李治下令将程咬金免職,讓程咬金回家吃太平俸祿。程咬金被撤之後,蘇定方接過程咬金的行軍大總管職務,創造了一帥滅三國的戰績。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維權公司簽約,委托維權公司代理維權。未經授權轉載者,維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