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王造反,朝廷一片混亂,蕭道成力纜狂瀾一舉平滅叛軍

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宋明帝劉彧去世,後廢帝劉昱剛繼位,年齡尚小,朝廷大權基本都在袁粲、褚淵、劉秉、蕭道成等大臣手中。蕭道成在四人中權力最小,地位最低,不過在一次藩王叛亂中,蕭道成發現了機會。

宋明帝劉彧在位時,為了防止皇位被人奪走,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大清洗活動,把幾乎所有的皇室子弟屠戮一空。當然這其中還有漏網之魚,這位就是桂陽王劉休範,因為劉休範沒什麼能力,腦子也比較愚鈍,劉彧認為劉休範不可能威脅到他。

事實則恰好相反,腦子笨不一定做不了大事,劉彧死後,袁粲、褚淵、劉秉等人成了顧命大臣,卻沒有劉休範什麼事。惱羞成怒的劉休範決定起兵反叛,想幹掉劉昱取而代之,在那亂世的南北朝時期,這種事很常見。

尤其在南朝劉宋,皇室相殘就好像家常便飯,加上皇帝大多不太靠譜,戰争時有發生。很快劉休範一呼百應,招募了兩萬多士兵,五百多匹馬。看起來兵不算多,可是當時已經不是劉宋的全盛時期,建康(今南京)内外防衛空虛,對于常年搞内讧的國家,可能再也經不起折騰了。

史料記載''

元徽二年五月,舉兵于尋陽,收略官民,數日得士衆二萬人,騎五百匹。

''

皇帝劉昱得知後馬上召開戰前會議,當皇帝問大臣們如何應對時,下面一片寂靜。有些人對朝廷失去了信心,有些則隻是混吃等死,面對如此局面江山随時易主,誰也不想做那個出頭鳥。

親王造反,朝廷一片混亂,蕭道成力纜狂瀾一舉平滅叛軍

蕭道成看無人答言,作為軍方主要上司,他得發言了,蕭道成說:

昔上流謀逆,皆因淹緩,至于覆敗。休範必遠懲前失,輕兵急下,乘我無備。今應變之術,不宜念遠,若偏師失律,則大沮衆心。宜頓新亭、白下,堅守宮掖、東府、石頭以待。賊千裡孤軍,後無委積,求戰不得,自然瓦解。我請頓新亭以當其鋒;征北可以見甲守白下;中堂舊是置兵地,領軍宜屯宣陽門為諸軍節度;諸貴安坐殿中,右軍諸人不須競出。我自前驅,破賊必矣。

意思是我們要吸取以往的教訓,防守不能求遠,應該在新亭、白下、宮掖、東府、石頭等地防守。叛軍遠路而來,且是孤軍,給養供需肯定不足,經不起長時間的戰事,自然會土崩瓦解,我自願到前線請戰,必定破敵。

蕭道成看似是冤大頭,但正是這場戰役使他獲得了足夠的政治資本,所謂富貴險中求就是如此。蕭道成駐守新亭(建康南面),防禦工事還沒有完成,叛軍就到了,為了安撫軍心,蕭道成明知軍情緊急,仍在帳内睡覺。

親王造反,朝廷一片混亂,蕭道成力纜狂瀾一舉平滅叛軍

戰争打響了,兩軍厮殺在一處,戰場上喊殺震天,叛軍勢頭很猛,宋軍有低擋不住,情勢危機。蕭道成卻依舊鎮定自若,從容指揮部隊迎敵,眼看快抵擋不住了,蕭道成計上心頭。

劉休範有個緻命的缺陷,那就是頭腦愚笨,蕭道成抓住這一點,派出黃回、張敬兒兩位大将,去叛軍營中詐降。這種伎倆一般來說很容易識破,偏偏劉休範就相信了,不僅如此,劉休範還派自己的兒子做人質。

也許黃回、張敬兒演技太出彩,成了劉休範的親信,于是在一次酒宴上,張敬兒趁虛而入砍掉了劉休範的人頭。劉休範雖然死了,但叛軍還不知情,攻勢依舊很猛,蕭道成不得已親自沖鋒在前線,穩定軍心。

當時情況緊急,皇城内外全是叛軍,劉休範雖然死了,而叛軍中的很多高層将領嚴密封鎖了消息,是以效用也有限。隻有蕭道成挺身而出,率領軍隊頑強抵抗,士兵看到主帥都和敵人在前線肉搏,随即奮勇殺敵,在危機邊緣挽回了敗事。

史料記載''休範即死,典簽許公與詐稱休範在新亭,士庶惶惑,詣壘投名者千數,太祖随得辄燒之,乃列兵登城北,謂曰:「

劉休範父子先昨皆已即戮,屍在南岡下。身是蕭平南,諸君善見觀。君等名皆已焚除,勿有懼也。

」''

親王造反,朝廷一片混亂,蕭道成力纜狂瀾一舉平滅叛軍

另一個問題是很多人都以為朝廷将失陷,劉休範将取而代之,是以很多人找劉休範投誠,随後這些信件被蕭道成截獲。在那個危機關頭,蕭道成并沒有追究這些人的責任,而是一把火燒掉了信件。正是蕭道成的冷靜思考、準确判斷讓建康城躲過一劫。

參考資料:《南齊書·卷一本紀第一》

曆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曆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