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國古代農業民族,受到壓迫時,為何總是最後反抗?社會背景,君主影響,特别是階層問題是他們無法逾越的心理鴻溝
中國古代的曆史社會當中,君王的權力是最大的,這也是為什麼君主,在中國古代被人當成是神話一般的人物的原因,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喜歡做皇帝,甚至為了做皇帝不惜放棄親情愛情,不惜放棄一切的原因。畢竟在中國古代的曆史上權力才一直都是那個永恒的話題,并且,中國古代是一個男權社會,在那樣的社會當中,一個男子,可能抵得過金錢的誘惑,可能能敵得過美色的誘惑,但是想要抵得過權力誘惑那就太難了。

是以曆史上才會有那麼多的權力鬥争,不過,地位越高責任越大,這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君主的地位固然是高的,但同時君主所要做的事情也是多的,一個人國家的興亡起伏與君主也有着分不開的關系,是以,君主這個管理階級的責任也是非常重大的。
古代農民負責糧食生産,對整個社會至關重要
但是,在中國古代的曆史發展當中,有一個階層的人,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同樣重大,但是他們卻沒有像君主一樣的權力,不過,他們的權力雖然不大,可是他們身上卻有着重擔。這個階層就是農業階層的人,也就是農民。農業民族在中國曆史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他們要負責糧食的生産;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重農抑商的社會,農業的發展對整個社會都至關重要,是以,農民其實對社會的發展有着很大的貢獻。
中國古代經濟主體是農業民族,農民擔負繳納稅賦重任
而财政收入往往要和一個國家的總體實力挂鈎,和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挂鈎,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經濟實力往往決定着國家的軍事實力,哪怕是現在,也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以,農業民族或許并不起眼,或許太過于普通,但是農業民族卻是支撐一個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
農民是一個龐大群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但是,每個事物的發展都有它的兩面性存在,唐太宗曾經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農業民族雖然單個看起來社會地位并不高,收入也不高,也沒有什麼大的國家權力掌握在手中,可是不能忽略的是,一個國家隻有一個國君,有一個或者兩個大臣,但是農民卻是一個數量十分龐大的群體,單個看起來确實沒有什麼影響力,但如果綜合起來,那影響的就會是一個王朝了。
就如同唐太宗說的話一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個水滴的力量并不是十分強大的,但是一片汪洋的力量卻是不容忽視的。可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卻能夠發現中國曆史上農業民族的一個有趣現象,那就是:他們往往不能夠在第一時間反抗自己所受到的壓迫,不能夠在第一時間就說出自己心目當中最深層次的影響,哪怕他們數量龐大又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基,但這個階層卻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階層,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我們今天就來主要的分析一下中國古代曆史當中的農業階層,
看一下為何這個階層的人們總是不能夠反抗自己收到的壓迫,為何總是不能夠順應自己的内心。
農業民族人口多,社會地位低,最先受到傷害的階層
第一點是因為社會地位的問題
。農業民族雖然重要,雖然是一個國家人口數量最多的階層。但是,農業民族同時也是這個社會當中社會地位最低的階層,他們手中沒有權力,他們也沒有龐大的财富,如果一旦遇到國家的危機,他們甚至連自保的機會都沒有,基本上每一次都是最先去承受傷害的階層。
并且,他們這個階級的生活沒有保障,如果遇到一個發展好的曆史時間段還好,像是文景之治,像是貞觀之治,或者像是永樂盛世康雍乾盛世,那樣的璀璨的曆史黃金階段還好。如果遇到的是像春秋戰國,五代十國或者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樣的曆史大混亂時期,農業民族的生存問題都會成為威脅他們的生死問題。是以,社會地位是妨礙農業民族展露自己心意的重要阻礙。
農業民族受君主影響很大
其二,如果,農業民族能夠遇到一個開明的君主還好
,像是唐朝最初幾任君主那樣的,他們對于社會的控制并不是很緊,社會的風氣還是比較開明的,一些小的事件不會受到大的懲罰,但是如果遇到的像是清朝的那幾個君主一樣的皇帝,哪怕是一個字的問題都可能引來株連九族的罪過,農業民族也就更沒有機會和膽量去反對了。
再者
,如若要反抗一個政策或者是一種待遇,那麼勢必要反抗朝廷的一個團體,很多時候胳膊是擰不過大腿的,單憑一些沒有權力沒有地位,沒有财富的人去反抗一些有能力,有财富,有權力,也有地位的人,這在中國古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再說,第一個站出來的人總歸是第一個人受到沖擊的人,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最先開始出頭的人得不到好的結果,總是後來人漸漸地努力才能夠得到想要的結果。比如最先發動起義的陳涉和吳廣,他們起義的結果最後都歸結在了劉邦的身上,甚至連項羽也是,是以,在這種無法确定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下,或者說一定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前提之下,沒有人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正所謂槍打出頭鳥。
是以,束手束腳的作風就讓農業民族不能夠及時的站出來反抗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是以,在古時候,農業民族也是最為身不由己的,他們的生活最容易受到威脅,安全也最容易受到威脅,并且在此基礎上他們還要擔負着家庭的重任和沉重的賦稅。是以,其實社會地位是禁锢着古代農業民族的一把大的枷鎖。
階層問題是農業民族無法逾越的心理鴻溝
第二個大的原因是階層的問題。大家可以想一下,當中國古代曆史有一個皇帝時是怎樣的?所有的人都在皇帝的支配之下有條不紊的生活,每一個階層都有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在那種情況之下,他們是一個整體,是一個有秩序的團體。
但是,這種情況之下,如果遇到了一個暴君,那麼隻能是生活拮據一點,面臨的社會情況不是那麼的開明,但是絕大多數人的生活還是可以進行下去的。人就是這樣的,趨利避害,上面我們也說了農業民族如果反抗勢必就會面臨着付出巨大代價的結局。
是以,絕大多數人在能夠生活的下去的情況之下不願意反抗,也不會為了别人去反抗。并且,農業民族在那樣的曆史大背景之下是不能夠代表自己的,馬克思曾經說過:農業民族是單個馬鈴薯所組合起來的一袋馬鈴薯,它們根本不能夠代表自己隻能夠由别人來代表,并且,這個代表還要從上面賜予它們所需要的雨露和陽光。
是以,農民們其實并不能代表它們自己,他們根本無法做到整治自己的生活,因為農業民族這個階級實際上是非常龐大并且複雜的,在這個階層當中,人口數量衆多,需要考慮的事情也十分多,是以,在這個階層當中可以說是魚龍混雜的,是以,當這個階級的人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們并不能夠很好的處理。
農業民族受曆史大背景影響,無法掌握自身命運
與此同時受當時中國曆史大背景的影響,他們也并不能夠觸摸到曆史發展最根本的契機,是以這個階級,實際上并沒有辦法完全的掌控自身的命運,以及國家的發展,也就是為什麼馬克思說,他們必須要被别人來代表的原因。
其實,這并不是農業階級這個階層的錯,而是中國曆史所選擇的帝國制度的根本弊端,這種弊端隻能夠通過王朝的更替來進行彌補,是以在沒有達到王朝更替的條件之前,農業民族隻能夠安守自己的本分,隻能夠接受君主從上面給他們帶來的雨露和陽光。
這是一個階層的問題,與當時的曆史大背景有關,并不是這個階層人們最根本的漏洞或者是錯誤,因為生活在那樣的曆史條件之下,他們或許并沒有自己的選擇。
社會問題影響農業民族反抗思想,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甯要暴君不要暴民
還有一個就是社會的問題,這也是其中的第三個原因,并且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原因。我們上面已經說過了,當中國曆史社會隻有一個皇帝的時候,人們會跟随這個人的腳步進行有條不紊的發展,當這個皇帝是一個暴君的時候,其實他波及到的人也并不是絕大多數的,或者說換句話來講,他所波及到的絕大部分人影響也并沒有極其嚴重,雖然很多人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之下并不能夠富裕的生活,但是他們的生活也能夠進行下去。
可是我們換一個方面來思考,當中國曆史沒有皇帝的時候呢?其實如果沒有皇帝,那麼人人就都是皇帝。這一點我們通過西周後期的發展就可以看得出來了,在西周後期出現了大的曆史混亂,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春秋戰國。
當時那個時代是一個天子多個國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一個天子之下有多個國王都會發生諸侯紛亂的局面,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了天子呢?那豈不是人人都可以稱作是國王了?如果真的到了這樣的曆史時間段,那基本上一個人可以算作是一個勢力體,而多個勢力的組合加起來就可以看作是無數的派别,在這些派别當中的争鬥一定是非常殘酷的。
我們知道,戰國後期各大諸侯國之間的紛争就異常的殘酷,但那還隻是七個國家在中原地區的争鬥,僅僅是七個諸侯國鬥争都已經如此的紛亂複雜,那如果是無數個勢力群體呢?可以說,農業民族如果真的沒有達到曆史條件的時候進行反抗,那麼就會營造出許多的暴民,暴民的影響是遠遠大于暴君的,那才是真正的流血漂鹵伏屍百萬的場景。
是以,農業民族其實也擁有着自己的苦衷,在還有機會的前提之下,在不到萬不得已的境地之下,農業民族是甯可要暴君而不要暴民的。
一個暴君稍稍影響自己的生活,一定是比周圍都是争奪權利的暴民要來的好,是以這其實也是一個社會的問題。還是那句話,如果沒有皇帝,那麼人人就都是國王,人們也就沒有辦法進行統一,也就沒有辦法真正的進入一個安穩的曆史時間段進行發展,那麼國的曆史社會其實就到了一個無法調和的境地。是以說,并不是感受到了壓力就要反抗對時代發展是有好處的,一定程度上的壓力反而會增進社會的發展,這是整個中國曆史實踐得來的結論。
綜述
筆者認為
,其實中國古代的農業民族是非常困難的,他們面臨着選擇但是他們卻不敢輕易地選擇,或者說不能夠輕易的選擇,因為一旦做出了選擇,那将是整個階級的事情,階級的事情會推廣到成為社會的事情,甚至有可能成為曆史發展的事情。是以,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中國的曆史其實是很難出現起義的。
我們中國古代曆史社會在制度選擇上面所帶來的影響,它不是一個靠着商業去發展經濟的制度,也不是一個以靠民主來進行統一的制度,它是在封建的君主制度之下所衍生出來的一種帝國制度。帝國的誕生和統治一定是伴随着權利的争奪的,也一定是伴随着權力的更替的。是以在這樣的過程當中,農業民族扮演着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并且這個角色不能夠被輕易地改變,也就是說農業民主并不能夠完完全全的随心所欲的做出抉擇。
參考文獻:《資治通鑒》、《史記》、《漢書》、《清史》、《新唐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