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古代农业民族,受到压迫时,为何总是最后反抗?社会背景,君主影响,特别是阶层问题是他们无法逾越的心理鸿沟
中国古代的历史社会当中,君王的权力是最大的,这也是为什么君主,在中国古代被人当成是神话一般的人物的原因,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做皇帝,甚至为了做皇帝不惜放弃亲情爱情,不惜放弃一切的原因。毕竟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权力才一直都是那个永恒的话题,并且,中国古代是一个男权社会,在那样的社会当中,一个男子,可能抵得过金钱的诱惑,可能能敌得过美色的诱惑,但是想要抵得过权力诱惑那就太难了。

所以历史上才会有那么多的权力斗争,不过,地位越高责任越大,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君主的地位固然是高的,但同时君主所要做的事情也是多的,一个人国家的兴亡起伏与君主也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因此,君主这个管理阶级的责任也是非常重大的。
古代农民负责粮食生产,对整个社会至关重要
但是,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当中,有一个阶层的人,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同样重大,但是他们却没有像君主一样的权力,不过,他们的权力虽然不大,可是他们身上却有着重担。这个阶层就是农业阶层的人,也就是农民。农业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他们要负责粮食的生产;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农业的发展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因此,农民其实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经济主体是农业民族,农民担负缴纳税赋重任
而财政收入往往要和一个国家的总体实力挂钩,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挂钩,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经济实力往往决定着国家的军事实力,哪怕是现在,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农业民族或许并不起眼,或许太过于普通,但是农业民族却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农民是一个庞大群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但是,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两面性存在,唐太宗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农业民族虽然单个看起来社会地位并不高,收入也不高,也没有什么大的国家权力掌握在手中,可是不能忽略的是,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国君,有一个或者两个大臣,但是农民却是一个数量十分庞大的群体,单个看起来确实没有什么影响力,但如果综合起来,那影响的就会是一个王朝了。
就如同唐太宗说的话一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水滴的力量并不是十分强大的,但是一片汪洋的力量却是不容忽视的。可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却能够发现中国历史上农业民族的一个有趣现象,那就是:他们往往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反抗自己所受到的压迫,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说出自己心目当中最深层次的影响,哪怕他们数量庞大又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但这个阶层却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阶层,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我们今天就来主要的分析一下中国古代历史当中的农业阶层,
看一下为何这个阶层的人们总是不能够反抗自己收到的压迫,为何总是不能够顺应自己的内心。
农业民族人口多,社会地位低,最先受到伤害的阶层
第一点是因为社会地位的问题
。农业民族虽然重要,虽然是一个国家人口数量最多的阶层。但是,农业民族同时也是这个社会当中社会地位最低的阶层,他们手中没有权力,他们也没有庞大的财富,如果一旦遇到国家的危机,他们甚至连自保的机会都没有,基本上每一次都是最先去承受伤害的阶层。
并且,他们这个阶级的生活没有保障,如果遇到一个发展好的历史时间段还好,像是文景之治,像是贞观之治,或者像是永乐盛世康雍乾盛世,那样的璀璨的历史黄金阶段还好。如果遇到的是像春秋战国,五代十国或者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样的历史大混乱时期,农业民族的生存问题都会成为威胁他们的生死问题。所以,社会地位是妨碍农业民族展露自己心意的重要阻碍。
农业民族受君主影响很大
其二,如果,农业民族能够遇到一个开明的君主还好
,像是唐朝最初几任君主那样的,他们对于社会的控制并不是很紧,社会的风气还是比较开明的,一些小的事件不会受到大的惩罚,但是如果遇到的像是清朝的那几个君主一样的皇帝,哪怕是一个字的问题都可能引来株连九族的罪过,农业民族也就更没有机会和胆量去反对了。
再者
,如若要反抗一个政策或者是一种待遇,那么势必要反抗朝廷的一个团体,很多时候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单凭一些没有权力没有地位,没有财富的人去反抗一些有能力,有财富,有权力,也有地位的人,这在中国古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再说,第一个站出来的人总归是第一个人受到冲击的人,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最先开始出头的人得不到好的结果,总是后来人渐渐地努力才能够得到想要的结果。比如最先发动起义的陈涉和吴广,他们起义的结果最后都归结在了刘邦的身上,甚至连项羽也是,所以,在这种无法确定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下,或者说一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前提之下,没有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所谓枪打出头鸟。
所以,束手束脚的作风就让农业民族不能够及时的站出来反抗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所以,在古时候,农业民族也是最为身不由己的,他们的生活最容易受到威胁,安全也最容易受到威胁,并且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要担负着家庭的重任和沉重的赋税。所以,其实社会地位是禁锢着古代农业民族的一把大的枷锁。
阶层问题是农业民族无法逾越的心理鸿沟
第二个大的原因是阶层的问题。大家可以想一下,当中国古代历史有一个皇帝时是怎样的?所有的人都在皇帝的支配之下有条不紊的生活,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那种情况之下,他们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秩序的团体。
但是,这种情况之下,如果遇到了一个暴君,那么只能是生活拮据一点,面临的社会情况不是那么的开明,但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可以进行下去的。人就是这样的,趋利避害,上面我们也说了农业民族如果反抗势必就会面临着付出巨大代价的结局。
因此,绝大多数人在能够生活的下去的情况之下不愿意反抗,也不会为了别人去反抗。并且,农业民族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之下是不能够代表自己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农业民族是单个马铃薯所组合起来的一袋马铃薯,它们根本不能够代表自己只能够由别人来代表,并且,这个代表还要从上面赐予它们所需要的雨露和阳光。
所以,农民们其实并不能代表它们自己,他们根本无法做到整治自己的生活,因为农业民族这个阶级实际上是非常庞大并且复杂的,在这个阶层当中,人口数量众多,需要考虑的事情也十分多,因此,在这个阶层当中可以说是鱼龙混杂的,所以,当这个阶级的人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们并不能够很好的处理。
农业民族受历史大背景影响,无法掌握自身命运
与此同时受当时中国历史大背景的影响,他们也并不能够触摸到历史发展最根本的契机,所以这个阶级,实际上并没有办法完全的掌控自身的命运,以及国家的发展,也就是为什么马克思说,他们必须要被别人来代表的原因。
其实,这并不是农业阶级这个阶层的错,而是中国历史所选择的帝国制度的根本弊端,这种弊端只能够通过王朝的更替来进行弥补,所以在没有达到王朝更替的条件之前,农业民族只能够安守自己的本分,只能够接受君主从上面给他们带来的雨露和阳光。
这是一个阶层的问题,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有关,并不是这个阶层人们最根本的漏洞或者是错误,因为生活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之下,他们或许并没有自己的选择。
社会问题影响农业民族反抗思想,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宁要暴君不要暴民
还有一个就是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其中的第三个原因,并且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当中国历史社会只有一个皇帝的时候,人们会跟随这个人的脚步进行有条不紊的发展,当这个皇帝是一个暴君的时候,其实他波及到的人也并不是绝大多数的,或者说换句话来讲,他所波及到的绝大部分人影响也并没有极其严重,虽然很多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并不能够富裕的生活,但是他们的生活也能够进行下去。
可是我们换一个方面来思考,当中国历史没有皇帝的时候呢?其实如果没有皇帝,那么人人就都是皇帝。这一点我们通过西周后期的发展就可以看得出来了,在西周后期出现了大的历史混乱,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春秋战国。
当时那个时代是一个天子多个国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天子之下有多个国王都会发生诸侯纷乱的局面,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天子呢?那岂不是人人都可以称作是国王了?如果真的到了这样的历史时间段,那基本上一个人可以算作是一个势力体,而多个势力的组合加起来就可以看作是无数的派别,在这些派别当中的争斗一定是非常残酷的。
我们知道,战国后期各大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就异常的残酷,但那还只是七个国家在中原地区的争斗,仅仅是七个诸侯国斗争都已经如此的纷乱复杂,那如果是无数个势力群体呢?可以说,农业民族如果真的没有达到历史条件的时候进行反抗,那么就会营造出许多的暴民,暴民的影响是远远大于暴君的,那才是真正的流血漂卤伏尸百万的场景。
所以,农业民族其实也拥有着自己的苦衷,在还有机会的前提之下,在不到万不得已的境地之下,农业民族是宁可要暴君而不要暴民的。
一个暴君稍稍影响自己的生活,一定是比周围都是争夺权利的暴民要来的好,所以这其实也是一个社会的问题。还是那句话,如果没有皇帝,那么人人就都是国王,人们也就没有办法进行统一,也就没有办法真正的进入一个安稳的历史时间段进行发展,那么国的历史社会其实就到了一个无法调和的境地。所以说,并不是感受到了压力就要反抗对时代发展是有好处的,一定程度上的压力反而会增进社会的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历史实践得来的结论。
综述
笔者认为
,其实中国古代的农业民族是非常困难的,他们面临着选择但是他们却不敢轻易地选择,或者说不能够轻易的选择,因为一旦做出了选择,那将是整个阶级的事情,阶级的事情会推广到成为社会的事情,甚至有可能成为历史发展的事情。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中国的历史其实是很难出现起义的。
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社会在制度选择上面所带来的影响,它不是一个靠着商业去发展经济的制度,也不是一个以靠民主来进行统一的制度,它是在封建的君主制度之下所衍生出来的一种帝国制度。帝国的诞生和统治一定是伴随着权利的争夺的,也一定是伴随着权力的更替的。所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农业民族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并且这个角色不能够被轻易地改变,也就是说农业民主并不能够完完全全的随心所欲的做出抉择。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史记》、《汉书》、《清史》、《新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