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要自己造車?不存在的,造車滿足不了華為的野心

前天,在華為釋出會上,餘承東正式介紹了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高端智慧汽車品牌AITO的首款新車,問界M5。這款車最大的亮點是華為深度定制的HarmonyOS智能座艙。

而在這款車釋出之後,很多人表示,這是不是華為親自造車了?其實并不是的,新車與華為還隻是合作關系,華為在這一新品牌中也沒有股權,而餘承東也在釋出會上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

華為要自己造車?不存在的,造車滿足不了華為的野心

事實上,關于華為會親自下場造車的說法,已經越來越多了,特别是賽力斯SF5、阿爾法S銷售狀況不佳時,大家都說接下來該華為親自下場造車了。

但要我說,華為真不會自己造車,因為這并不符合華為的利益,也滿足不了華為的野心。

華為要自己造車?不存在的,造車滿足不了華為的野心

首先是現在造車的利潤普遍非常低,大家去看看BBA這些廠商,利潤都是低于10%,甚至像豐田、大衆這樣的巨頭,利潤甚至是低于7%的。而華為的手機業務呢,利潤是高于20%以上的,這說明造車這事真的并不賺錢。

更重要的是,造車不像手機,造車是一個技術難度極高、投入成本極大,但回報周期極長的業務。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全球銷量前二十的車企都是50年以上曆史的大型企業。華為如果自己造車,短時間之内見到成效,其實是很難的。

華為要自己造車?不存在的,造車滿足不了華為的野心

更何況華為自己現在還是禁令在身,造車需要大量的晶片,華不能不能整合好這些供應鍊都是問題,是以華為自己造車,并不現實。

其次,華為的瞄準的也不是造車這檔子事,華為瞄準的是造車背後那塊更大的蛋糕,也就是智能汽車生态。

一方面是為這些智能汽車提供自動駕駛、電控系統、智能座艙等等技術服務,讓自己成為供應商,這樣的市場,遠比自己造車更大。

華為要自己造車?不存在的,造車滿足不了華為的野心

另外一方面是華為想發展汽車生态,比如鴻蒙生态,在智能汽車時代,占據使用者在車内的時間、精力,并且讓華為的手機、手表等智能終端與車連接配接起來,形成一個基于鴻蒙的萬物互聯時代,這個遠比造車有價值,且有意義的多。

而這樣的野心,需要大量的使用者,大量的裝置來連接配接,而不是僅靠華為自己造車就能夠實作的,一旦華為自己造車,其它車企就不會與華為合作了,是以華為明顯不會自己造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