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聖誕節之前就能回家”?71年前,美軍的美夢被無情地擊碎!

執筆:長征後衛薛伯陵

“聖誕節之前就能回家”?71年前,美軍的美夢被無情地擊碎!
“聖誕節之前就能回家”?71年前,美軍的美夢被無情地擊碎!

圖源:@CYStudio

1950年12月24日,興南港,當最後一批美軍部隊登上撤離的運輸船,人類戰争史上最為艱苦卓絕的戰役——長津湖戰役正式落下了帷幕。

美軍的鋼鐵巨獸怒吼着,将“無能狂怒”傾瀉在這片無辜的北韓土地上,大地變成一片火海,整個港口都在燃燒。在整個撤退過程中,美軍僅艦炮就發射了3.4萬發炮彈和1.28萬發火箭彈,其火力猛烈程度超過了仁川登陸;最後的士兵瘋狂地破壞興南港所有的設施和美軍囤積的大量物資,留給這片他們不願回首的大地一朵經久不散的蘑菇雲。

“聖誕節之前就能回家”?71年前,美軍的美夢被無情地擊碎!

運輸艦上,那些死裡逃生、失魂落魄的士兵依然沉浸在冰天血地的夢魇之中。對于他們而言,這個一生中最寒冷的冬天,失去的遠遠不是一場戰鬥的勝利。

“聖誕快樂!”不知是誰提醒,1950年的聖誕節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悄然而至。他們應該不會忘記,就在一個月前,狂妄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曾向他們許諾“聖誕節之前就能結束戰鬥,讓小夥子們回家”。是的,他們如期回家了,但卻沒想到是以這種頗具諷刺意味的敗退方式。或許此刻他們還想不到,經此一别,北緯38度線,終究成為他們這一輩子再難踏足的夢。

“聖誕節之前就能回家”?71年前,美軍的美夢被無情地擊碎!

聖誕節這一天,戰俘營中的俘虜化裝成聖誕老人

美國戰地記者大衛·哈伯斯塔姆在《最寒冷的冬天》一書中寫道:“對于曾在那裡戰鬥過的美國人和其他人來說,很多人一直把這段往事深深地埋藏于心,他們從來不向家人和老友提及這段殘酷的經曆,隻把自己當作幸存者。剛從北韓回國時,他們都不願意聽到與這場戰争有關的任何事情。”美國人不能了解,為什麼數十萬缺衣少糧的中國人能夠在這樣嚴寒的冬季生存下來,他們不了解為什麼小高嶺陣地上的最後一個中國人會放棄生存的機會,而選擇抱着炸藥包和對手同歸于盡。美國人搞不懂什麼叫視死如歸,搞不懂什麼叫保家衛國。就像直至今日,我們也不能了解西方人為什麼能夠把這場徹徹底底的失敗“喪事喜辦”,包裝成“敦刻爾克”式的偉大勝利。畢竟美軍到北韓來,并不是為了表演一場“體面”的撤退,更何況這樣的敗退并不體面。

英雄為誰而戰?

那個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的志願軍戰士叫楊根思,他是新中國第一位特等功臣、特級戰鬥英雄,也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之一。在入朝作戰之前,他已經是一位屢立戰功、全軍聞名的戰鬥英雄。1950年9月,楊根思參加全軍首屆英模大會,被評為“一級戰鬥英雄”,見到了毛主席,還登上了天安門國慶典禮的觀禮台。入朝作戰時,他擔任20軍58師172團3連連長。

敵人腐爛變泥土,勇士輝煌化金星。第二次戰役中,為切斷美軍的南逃之路,楊根思率3連3排死守下碣隅裡小高嶺陣地,連續打退了美軍8次沖鋒,在敵人第9次進攻時,隻身一人的楊根思抱起10公斤炸藥包沖進了敵群,與衆多敵人同歸于盡,踐行了戰前“人在陣地在”的慷慨諾言。

“聖誕節之前就能回家”?71年前,美軍的美夢被無情地擊碎!

關于長津湖,在美國流傳着一個“原木在移動”的故事:1950年底,長津湖畔,當美國士兵約翰鑽進鴨絨睡袋準備就寝時,突然槍聲大作。慌忙爬出的約翰驚呆了,他看到志願軍戰士披着白布從樹林裡沖出來,美軍的坦克、火炮和機槍一齊射向他們,他們像原木一樣一排排倒下去,後面的戰士又像原木一樣一排排湧上來……“我被那些不畏死亡的靈魂震撼了,太可怕了。”

在楊根思犧牲的東山陣地,172團2連突擊排堅持戰鬥至最後7名戰士,在失去指揮和缺乏彈藥的情況下,堅守陣地六個小時,殺傷敵人一個連的兵力,并最終與兄弟部隊勝利會合。

在死鷹嶺主峰1519高地,突圍之敵以坦克火炮輪番進攻,陣地每平方米散布炮彈兩發,59師177團6連打垮了敵人8次沖鋒,堅守6天6夜。戰後,這支部隊沒有歸建,師長戴克林過問才知道,堅守陣地的勇士們被深雪覆寫,嚴重凍傷,無法轉移。這位參加過長征、浴血過河西走廊的老紅軍動容了,他下令派出司令部直屬部隊将這60餘名戰士一個不落全都背下來了。那一刻經曆了敵人6天6夜的狂轟濫炸沒有動搖的鋼鐵漢子們哭了!

“聖誕節之前就能回家”?71年前,美軍的美夢被無情地擊碎!

1081高地位于水門橋以南約1英裡處,居高臨下扼守3至4公裡長的狹窄盤山公路,是美軍逃離的必經之路。

在慘烈的黃草嶺阻擊戰中,堅守主峰1081高地的60師180團1營2連在零下40多度的低溫中,苦戰竟日,彈藥告盡,全部壯烈犧牲在陣地上。180團政治處組織股幹事沈肇壽帶着“人在陣地在”指令和最後的補給——十幾斤洋芋登上1081高地,見到了勇士們最後一面:“太冷,槍也打不響,隻有靠手榴彈。”“工事都是雪堆的,戰士們伏在工事裡,一個個臉都凍紫了,有的用棉花捂着耳朵,有的用棉被裹着腿,幾乎沒有什麼人講話,隻是轉眼珠看着你。工事前邊,擺着手榴彈,都揭了蓋……帶上去的洋芋都凍了,想吃,卻咬不動。”

然而就是這樣一支仿佛要化作冰雕的隊伍卻在最後時刻爆發出了生命最壯烈的呐喊。南韓戰史《長津湖戰鬥》中記錄了這樣的場景:“直到最後一刻,守軍在投擲完手榴彈之後,(雙方)展開白刃戰,苦戰至15時,(美軍)終于攻占1081高地。”美軍記錄則稱“此處的中國兵,沒有一個人投降,全部堅守陣地而戰死。”志願軍20軍《1950年60師戰役總結》中描述了打掃戰場時的情景:“遺體全被敵自動火器槍殺,卡品湯姆彈全是空的,僅有幾個梭子内有4-5發子彈,陣地上已沒有我之手榴彈”。這些戰士直到犧牲時,依然保持着戰鬥姿态,如傲然于風雪的冰淩花,盛放在異國他鄉的冰天雪地中,活進了一個民族不朽的記憶裡。

“聖誕節之前就能回家”?71年前,美軍的美夢被無情地擊碎!

出現在多部影視作品中的美軍向“冰雕連”敬禮的橋段屬于藝術加工,事實上并不存在

戰後有外國軍事研究者試圖分析,這些一個月内空着肚子,彈匣内隻有幾顆子彈的戰士們,為何隻要沒有倒下,便一刻不停止戰鬥?他們認為:這就是毛澤東所提倡的“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隻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的精神。但研究者忽略了一個核心問題:他們為誰而戰?

楊根思生于1922年,爺爺、父親、母親在地主的壓迫下先後含恨去世,十來歲楊根思跟着哥哥一路要飯從江蘇到上海,去工廠當童工,不久哥哥也在資本家殘酷的剝削下凄然離世。楊根思後來回憶說:我記不清多少次漆黑的夜裡,自己在黃浦江邊嚎啕大哭,哭爺爺,哭父親母親,哭哥哥,哭這個萬惡的舊社會!直到後來有一天,他遇到了共産黨……在人民軍隊中成長,在人民戰争中曆練,他明白了“為誰而戰”。

“聖誕節之前就能回家”?71年前,美軍的美夢被無情地擊碎!

他在唯一存世的一行文字中這樣寫到:“在黨和毛主席上司下共同進步,為人民服務到底。”保衛祖國!保衛人民!保衛和平!這也是北韓戰場上每一位和楊根思有着共同經曆的志願軍戰士内心的呐喊。

毋庸置疑的勝利

對于志願軍而言,長津湖戰役的艱苦毋庸置疑,嚴寒是和美軍一樣要命的敵人:“由于我軍入朝倉促,一切冬季物資未能補充齊全,如我軍棉鞋、棉帽、棉背心、大衣,除一個師大部領有棉帽外,其餘均未能穿上,彈藥和手榴彈,全軍平均每人隻有二個,兵站未能及時設立,是以糧食未能運上。”這樣的裝備條件,面對的卻是零下四十多度的嚴寒,在整個長津湖戰役期間,九兵團因凍傷減員近3萬人。

直到今天,網絡上依然有人在長津湖戰役孰勝孰敗上糾纏不休。的确,因為主觀思想和客觀條件上的準備不足,此次戰役志願軍沒有實作全殲美陸一師和第七師的戰役目的,而對手同樣沒有實作聖誕節前結束戰鬥的狂妄計劃,被迫撤回到三八線附近。雙方都沒有實作自己最初的戰鬥意圖。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在《第九兵團東線作戰之檢讨》開頭一句就是:“這次作戰打得很不好……”而相比于志願軍方面的冷靜與客觀,美方劫後餘生的大表彰讓人匪夷所思:美國軍方為長津湖作戰共頒發了17枚國會榮譽勳章、70枚海軍十字勳章,這是美軍戰史上為一次作戰頒發勳章最多的記錄。西方的宣傳機器“叭叭叭”開動了數十年,把這場戰役完美地包裝成了“美國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海上撤退行動”。在不同的文化思維下,我們不能了解美國人對于生存的執念,就像美國人不能了解中國人舍生取義去追求勝利的精神内源一樣。

那麼勝利者究竟是誰?長津湖戰役是一場氣與鋼的較量,我軍在雙方實力完全不對等的極端困難局面下,志願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将技術戰鬥水準和鋼鐵般的戰鬥意志發揮到了極緻。參加過長津湖戰役的美軍陸戰一師老兵艾德·裡弗斯,在多年後回憶長津湖戰役時仍心有餘悸:“他們都沒有鞋和襪子,許多人隻穿單鞋,其他人的腳則裹着破布,他們的腳都凍僵了,又腫又黑,很難相信那些人還能走路,更不用說還能向面前的陣地發起進攻,從那一刻開始,我覺得這場仗是打不赢了。”

第二次戰役之後,北韓半島北緯三十八度以北的絕大部分地區得到收複,北韓戰局徹底扭轉,這一戰為抗美援朝戰争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正如北韓戰争親曆者美國作家貝文·亞曆山大《北韓戰争:我們第一次戰敗》中描寫長津湖戰役的最後一句話:“征服北北韓的巨大努力以失敗而告終。”

“聖誕節之前就能回家”?71年前,美軍的美夢被無情地擊碎!

在這場氣與鋼的較量中,我們赢得的不僅僅是戰争。《芝加哥日報》記者比奇在戰場上偶遇抗戰期間在華擔任武官的美國軍官弗裡曼,談及對中國人的感受,弗裡曼回答說:“他們不再是同一批中國人了。”正如毛澤東說過的那樣:“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代價是巨大的,勝利是偉大的。

勝利,毋庸置疑!

精神的傳承

“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是楊根思在戰場上立下的誓言,這位偉大的革命戰士,不僅将誓言踐行到生命最後一刻,也讓“三個不相信”的精神傳遍了北韓戰場,在臨清江反擊戰中湧現出了38個楊根思式的英雄。到了上甘嶺戰役,包括黃繼光在内,有名有姓的楊根思式的英雄有68個。黃繼光同志犧牲後,從他的飯包裡發現三本連環畫,第一本就是《楊根思》。

“聖誕節之前就能回家”?71年前,美軍的美夢被無情地擊碎!

1951年12月,志願軍總部把楊根思生前所在連隊命名為“楊根思連”,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支以英雄命名的連隊。70年過去了,在汶川抗震救災現場,在朱日和,在天安門廣場國慶閱兵方隊中,在艱苦的非洲維和現場,“楊根思連”的大旗依然高高飄揚,“三個不相信”的連魂依然響徹長空。

83集團軍合成某旅某連前身是堅守黃草嶺的180團2連,也就是網友們廣為傳頌的“冰雕連”,如今這支部隊已經轉型為新時代的數字化尖兵,時代在進步,裝備在更新,戰士也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堅決服從指令,誓死完成任務”的“冰雕連精神”始終不變。

中國人講傳承,長津湖戰役後,楊根思連僅幸存4人,黃草嶺阻擊戰中,除了後方留下傷員,戰場上的180團2連指戰員踐行了與陣地共存亡的誓言。就算百花凋零,但隻要有一顆種子,英雄的紅色基因就會像冰淩花一樣,在冰天雪地中發芽、盛開,英雄的血脈就能像“楊根思連”的連魂一樣代代相傳。

也許正如電影《長津湖》中所說:“我們把該打的仗都打了,下一代就不用打了。”71年過去了,當和平的曙光依舊照耀着這片古老的土地,我們很想念他們,長津湖畔、清川江邊、上甘嶺上那些怒放的“冰淩花”,我們最可愛的人!

又是一年12月25日,對于無數不過聖誕節的中國人而言這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天。我們在冬日暖陽中互道一聲早安,開始一天的生活、工作,但這個世界其實仍然戰火紛争不斷。

有國家拿着一管“洗衣粉”當證據就敢入侵一個主權國家;有國家在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200多個生物實驗室,卻沒人知道裡面在搞什麼試驗;有國家面對疫情不好好應對隻會嫁禍他人,不管不顧自己百姓的安危;有國家犯下種族滅絕罪行,卻憑借輿論霸權開足馬力對别人指指點點。

我們沒有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隻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可以安享沒有動蕩的生活。

前事不忘,是對先烈最好的告慰。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垂不朽!

編  輯丨賈崇钰

校  對丨梁泰華

校  審丨陳 園

值班編委丨湯 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