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争中後期,國内有兩支部隊進行了合編,并很快開往北韓前線。這支新部隊就是著名的第54軍,後來成為了一支赫赫有名的頂級王牌軍。在1952年進行合編之前,其前身有兩支部隊,分别是44軍和45軍。這兩個軍都出自原第四野戰軍,曆史上也有非常好的戰績和戰功過人的名将。

44軍的前身是原東北野戰軍第七縱隊,志願軍第二任司令員鄧華,曾經擔任過該縱隊司令員;而45軍的綜合實力還要略強于44軍,其前身是東野第八縱隊,堪稱主力雄師,是四野名将黃永勝的老部隊,東野的一支拳頭縱隊。抗美援朝期間,由于我軍部隊整體調整需要,這兩個軍需要進行合編。
1952年10月,這兩個兄弟部隊合編時,引起過較大的争論。因為作為解放戰争期間實力最強的野戰軍,四野的部隊從指揮員到普通一兵都有着很強的榮譽感。一般認為一支部隊取消番号,那麼對于指戰員來說,在心理上是比較難接受的事情。雖然合編之後的部隊也是在延續老部隊的生命,但官兵們都希望能夠保留本部隊原先的番号,似乎更名正言順一些。但一個基本事實是:44軍和45軍兩個老番号,無論如何都是要撤掉一個的,不如無法實作合編。後來是如何處理呢?
如果單純從部隊構成來看,原先45軍的軍部和兩個師得到保留,主體就是45軍,是以從常理來判斷應該沿用45軍的番号,而且45軍在曆史上是比44軍更強悍的部隊,戰績和實力都更出衆。但44軍也打過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曆史貢獻也不小,官兵對老部隊感情很深。總理為了照顧44軍指戰員們的情緒,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兩個部隊的番号都不用,而是保留其中的血脈,留下44軍的“4”和45軍的“5”,組成一支新部隊,就叫解放軍第54軍。
這樣一來,兩個老部隊的番号都以這種方式得到存續,兩邊兒指戰員都不會心裡有疙瘩,新合編的部隊也能更加團結。這是一個妙招,也展現出總理處理問題的周到、全面。就這樣54軍由此誕生,很快開赴北韓前線,名将丁盛擔任54軍的第一任軍長。
54軍保留了原來44軍的第130師和45軍的134師、135師。由于部隊兵員基礎好,54軍雖然入朝作戰時間不長,卻參加了最後一次大戰金城戰役,在這一戰中殲敵七千多人,立下了赫赫戰功;而真正發揮54軍實力的,則是62年對印反擊戰。丁盛将軍作為我軍主要指揮員,率領54軍痛擊印軍,成功保衛了國家主權。從此54軍真正成為了我軍曆史上的一支王牌部隊,絲毫不遜色于之前的幾支四野王牌。而丁盛将軍後來也因為戰功成為大軍區司令員,先後在廣州軍區、南京軍區任職。54軍在79年還參加了對越反擊戰,是打得最好的我軍部隊之一,正是因為在多場外戰中都有突出表現,54軍成了我軍冉冉升起的明星部隊。
1985年這支王牌軍升格為集團軍,隸屬濟南軍區,後來成為我軍僅有的三個重裝快速反應的集團軍之一,實力僅略遜于“萬歲軍”更新後的第38集團軍,地位很高,另外一支則是第39集團軍。很明顯,38軍和39軍都是老資格的四野頭等王牌,能跻身三大主力集團軍之一,可見54軍後期的發展有多快,原國防部長梁光烈上将,也曾在上世紀90年代擔任過該集團軍軍長。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史源曆史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