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黃埔8期畢業生,在滇軍任連長,後來為何又要隐名埋姓到延安抗大學習?這是怎麼回事呢?
他叫朱家壁,雲南龍陵人。

朱家壁少年時代在昆明求學,18歲時考入滇軍軍官團,後又考入雲南講武堂學習,由于成績優秀于1932年被保送到黃埔軍校第8期深造。1933年,畢業後的朱家壁回到滇軍任職,先後任排長、連長、中隊長。
作為滇軍的初級軍官,朱家壁後來為何要投奔延安,參加抗大學習和革命呢?
這原因主要是在他讀軍校時種下了一顆革命的種子。他在軍校讀書期間與同鄉費炳一起參加了張鏡秋組織的雲南省世界語學會。這費炳是在1928年就入黨的黨員,是雲南的地下黨上司人之一。是以,在與費炳等自學世界語的同學學習交流過程中,開始接觸到了先進的革命思想和理念,進而在他心底埋下了一顆向往革命的種子。
1938年,時任雲南省主席龍雲任命朱家璧擔任滇軍補充訓練大隊區隊長。在此期間,向往延安的朱家壁,在革命将領周素園介紹下,主動放棄優渥的工作與生活,隐姓埋名出走,曆盡艱辛,輾轉到達延安,并以“陶隐潛”的化名進入“抗大”學習,并加入了我黨。
周素園是出生于貴州的近代民主革命家,1936年2月紅軍二、六軍團到達畢節,57歲的周老曾組織貴州抗日救國軍,随紅軍長征。到達延安後,除在“抗大”教學外,還利用自己的聲望做國民黨上層的統戰工作。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周老被任命為八路軍進階參議,不久他離開了延安,到重慶、成都、昆明、貴陽等地廣泛接觸社會各界人士,宣傳了共産黨的抗戰主張和八路軍英勇殺敵的事迹,并動員一批知識青年奔赴延安,朱家壁也就是這個時期隐姓埋名奔赴革命聖地延安的。
朱家壁在“抗大”畢業後,留在了陝北公學、中央組織部當幹事。
1939年1月,朱家壁與幾個雲南籍同學向組織部寫了一份有關在雲南開展工作的建議報告,報告引起了上級的重視。組織部陳部長找朱家壁談話,朱家壁告訴陳部長,他叔叔在龍雲手下當師長,與盧漢是同僚,魯道源是叔叔的部下,在滇軍中的團長、營長中很多是自己曾經的同僚,也有不少連、排長是自己的學生。正因為有這層關系,陳部長就把他介紹到了八路軍重慶辦事處工作。1940年底,朱家壁被周公派到雲南開展工作。
回到雲南後,朱家壁利用其社會關系,很快就取得了各方的信任,進入滇軍後,很快地從營長、升到副團長、團長,并積極、謹慎、巧妙地為黨開展工作,抗戰勝利後還遠赴越南參加受降儀式。
但不久之後,朱家壁在滇軍中開展革命工作的事情,被國民黨特務察覺,并被雲南警備司令霍揆彰列入暗殺黑名單第二位。因當時朱家壁不在昆明,于是逃過一劫。得知消息後,朱家壁在組織安排下離開滇軍隐身緬甸。
直到1947年底,朱家璧按照省工委的訓示回到雲南,于次年上司路南圭山、彌勒西山起義,成立了雲南人民讨蔣自救軍第一縱隊,擔任司令員,後任滇桂黔邊縱隊副司令員。
1949年,時任雲南省主席盧漢在獲悉老部下朱家璧已任“邊縱”副司令後,立即派93軍軍長龍澤彙的親信聯系朱家璧。朱家璧先後兩次秘密與龍澤彙商談,積極配合中央直接向盧漢部開展統戰工作,成功建立統戰關系,促進了盧漢的昆明起義程序。
新中國成立後,這位黃埔畢業的滇軍軍官朱家壁已經成為我軍的進階軍官,先後任昆明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雲南省公安廳廳長、解放軍第14軍參謀長、南昌步兵學校副校長、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将。
1992年10月,朱将軍去世,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