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位青年用專長記錄城市變遷,讓更多人愛上廈門

[新聞頁-台海網]

台海網12月25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道 城市的曆史,是鄉愁的記憶。他走街串巷,挖掘老街背後的故事,帶大家觸摸曆史留下的痕迹;他通過文化策展,再現城市發展脈絡,喚醒老廈門記憶……思明“85後”青年楊羽翔,因為熱愛廈門曆史文化,成為城市記憶守護者,用自己所長記錄城市變遷,留住鄉愁記憶,讓更多人了解廈門,愛上廈門。

這位青年用專長記錄城市變遷,讓更多人愛上廈門

楊羽翔(中間)向外國友人介紹老廈門文化。資料圖

走街串巷 “畫”出老廈門

楊羽翔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思明人。小時候,他就對地理有着濃厚的興趣,慢慢地,地理思維意識成為楊羽翔認識世界的一種思維習慣。他每到一座城市,就喜歡手繪一張地圖,從地理角度熟悉這座城市。“我不依賴GPS,簡單的手繪可以讓我對一座城市有更宏觀的了解、更深刻的記憶。”

2001年,楊羽翔赴美留學、工作。海外生活讓他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和文化,也喚醒他的鄉愁記憶。2011年,思鄉心切的楊羽翔回到廈門,開始了尋找廈門曆史文化之旅。

楊羽翔認為,老市區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和人文底蘊,是廈門差別于其他城市的“根”和“脈”,沉澱在老街老巷背後的故事更值得人們探索。每次出門,楊羽翔都要花兩三個小時走街串巷,尋找兒時記憶,收集、整理一段段曆史。

為了讓更多人感受老廈門的人文魅力和曆史情懷,2013年,楊羽翔繪制了《老廈門街巷手繪地圖》。小小地圖涵蓋了250餘條廈門老城區尚存街巷。如今,楊羽翔也經常重走街巷,“帶着不同角度去看,每次都有新發現”。

楊羽翔覺得最有魅力的是老城區的地名。“它們是地理與方言碰撞出的火花。”他向記者舉例,“從開元路到大井腳巷有一條‘暗迷巷’,從字面上看大家會以為這是一條陰暗、狹窄的小巷,其實這條巷以前多設賣粥攤位,‘暗迷’是粥的閩南語,是以而得名。”

文化策展 重制城市記憶

近幾年,在思明區開元、鹭江等街道的支援下,楊羽翔開始參與策劃、設計、布置展覽館,同時運用牆繪、漆畫、沙畫等多種形式,把文史和藝術結合起來,帶大家重溫舊時光的市井百态、煙火人情,展示廈門變遷。

在深田文史館,楊羽翔以時代為軸,展現了深田的曆史和紅色印記,帶大家感受“近鄰文化”;在湖濱社群工業記憶館,他通過上百張新老照片、近百份文獻資料以及地圖、實物、影片,展現特區建設40年來廈門工業區的發展;在溪岸僑文化館,他通過挖掘、追溯溪岸片區的發展脈絡、華僑印迹與人文故事,展現溪岸的曆史沉澱和人文底蘊,感悟華僑愛國愛鄉的桑梓情懷……今年,他還參與了廈門市青少年黨史教育基地和紅領巾主題教育基地的建設。

對楊羽翔來說,每一次文化策展都是一段考察學習的曆程。每當看到有人在展館内看得津津有味,或對着照片滔滔不絕分享曾經的記憶時,那便是楊羽翔最滿足、最自豪的時刻,這不僅代表着大家對他的認可,更意味着這座城市的記憶在不斷傳承。

楊羽翔認為,傳統文化需要不同年齡層的人來傳承。在他身上,熱愛演變成一種使命感,他希望利用自己的專長,運用與時俱進的表現手法,讓更多人,特别是廈門年輕一代了解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了解一座城,才會愛上這座城,一起努力把廈門建設得更美好。”(記者柯小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