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宰相稱呼的改變,談古代相權和皇權的鬥争

官制是政治制度中最複雜的一門,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随着時間的推移,為了适應新的形勢而做出改變,自古相權和皇權的鬥争一直持續不斷,其最終的目的還是在加強皇權。

在奴隸制社會,各諸侯國是番地的實際擁有者,作為官員而言,各位諸侯國主才是番地的最高長官,名義上天下是天子的,而實際那隻是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設立的是相邦,相邦的權利要遠遠大于當時的丞相,丞相他僅僅是相邦的副手,而相邦他是輔佐君王處理國家政務,他是百官中最大的官,至于電視劇中先秦時期稱呼為相國這種稱呼是一種錯誤的,這樣的稱呼直到劉邦稱帝,為了避其名諱改成相國。

宰相稱呼的改變,談古代相權和皇權的鬥争

秦朝他設立郡縣制,天下的大權都收歸到中央,秦始皇他是一個十分專制的人,他設立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分别是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可為了加強專制的穩定,太尉的職位基本都是虛設,朝廷的官員分為内官和外官,内官就是以皇帝為核心的上司層,外官則是在固定的屬地内進行統治,當天下所有的事都集中到以丞相為首的百官手中,必然會因為權利的過大,對皇權造成嚴重的威脅。

宰相稱呼的改變,談古代相權和皇權的鬥争

漢朝基本沿用秦朝的制度,但是将名字改為司馬、司空、司徒,後面又将司馬改為太尉,至于丞相一職并沒有沿用秦朝設立左右丞相制度,在漢朝為了應對朝堂的勢力,皇帝采用外戚勢力來幹預朝政,同時利用宦官來制衡,其目的就是為了加強皇權,西漢的滅亡就是外戚的幹預,實力太強,王莽作為實力強大的外戚颠覆了西漢政權,東漢皇帝重用宦官,導緻十常侍之亂,最後東漢末年導緻群雄割據,最後天下被曹丕篡得。

隋唐時期,為了削弱相權的影響,設立三省六部制度,以三省長官為丞相,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中書省、尚書省、中書門下省,三省的長官都是名義上的丞相,然後在三省下設立六部,唐朝的牛黨和李黨之争,也隻是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種形式。宋朝的制度雖然相比唐朝的制度做出了一定的改革,但是基本上沿用了唐朝的制度。

宰相稱呼的改變,談古代相權和皇權的鬥争

明朝開國之初,雖然也設立了丞相,但朱元璋認為丞相制度是國家動亂的根源,他在大肆屠殺功臣之後,徹底的廢除了丞相制度,設立内閣制度,大臣隻有票拟的權利,沒有實際的決策權,皇權的集中達到了巅峰,明朝後世的皇帝沒有清朝皇帝那麼勤勉,導緻了大批的宦官專政,這嚴重的違背了朱元璋當初訂立的宦官不得幹政制度。

在封建社會,他是專制社會,皇帝最為最高的統治者,他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一家一性的統治,在這個過程必須将權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對于太監而言,皇帝跟他們朝夕相處,對于這些殘疾之人,往往是皇帝最信任人的人,畢竟太監不會稱帝,而别人奪得天下,自己可能連命都沒有,這也導緻了宦官伴随着封建制度的興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