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郭沫若想研究清史,他打聽到了末代皇帝溥儀在獲得特赦後沒有正式工作,于是就厚着臉皮去聘請溥儀,想讓他當自己的助手,協助自己研究滿語。
沒想到溥儀聽完他的來意後,冷冷地說:我不會滿語。

郭沫若聽完之後瞠目結舌,他對溥儀說:你是清朝的皇帝,你怎麼能不會滿語?這一定是在開玩笑。此事後來在民間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争論,那就是——
溥儀是真的不會說滿語,還是因為不想當郭沫若的助手故意在推托?
一、溥儀不會講滿語的可能性
滿語特指滿洲人的語言,在清兵入關以前,這種語言的使用範圍比較狹小,僅限于滿族人。清兵入關之後,清朝在推行“剃發令”的同時,一度想推廣滿語,但是由于滿族人過去沒有文字(他們的文字是在1599年才由努爾哈赤根據蒙古文字創造的),是以滿語主要靠滿族人祖祖輩輩口授相傳。
這種語言的傳播形式,隻能适應于滿族過去漁耕遊牧的生活。
而中原社會的制度、文明程度和社會的體量,都遠遠超過了滿族原來的小圈子。僅僅靠着原有的滿語詞彙,是完全無法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以清朝時期,滿語在社會上并未得到普及。
滿清的統治者,為了維護本民族的文化尊嚴,規定朝廷的正式公文要用滿語書寫,同時堅持讓貴族的子弟們操習滿語。但是事實上,
在康乾時代,很多滿人就已不會使用滿文,滿語也漸漸用得少了。
在那個時候,假如有一個人精通滿漢兩種語言 ,就要被當成“國寶”供起來,如清初名臣張廷玉就是典型。
沒有文字做依托,語言就沒有辦法大範圍地推廣,再加上八旗貴族中本身也有數量不少的漢人。滿清統治中國,需要役使漢族的臣民,滿漢交流時,統治者使用滿語來表達,就變得困難重重。隻恨不能手足并用,一邊比畫一邊咿咿呀呀,講了半天還是對牛彈琴。
時間一久,全國就沒幾個人會寫滿文,而滿語也逐漸退出了社交語言的舞台,隻供一些年老的滿族人緬懷。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己的傳記中也有提到過宮裡皇子們學習滿語的過程,教授滿語口語,都是一些老人,他們本身年齡很大,口齒不清晰,每一位講出來的發音都不相同,讓小皇子學起來也非常頭疼。
勉強學完了之後,滿語也沒有多少“用武之地”。平時大家都已經習慣了用漢語交流,學了滿語對誰說去呢?總之學完之後就忘光光了。是以
溥儀說,自己隻會一個“伊力”
,就是“平身”的意思。至于前面提到的,朝廷公文必須要用滿語書寫,那肯定也是由專門書寫公文的人員去操辦,不由皇帝來操心了。
二、溥儀與郭沫若
郭沫若是中國文壇的大咖,他早年從事詩文創作,在中國文壇上聲名卓著。二十年代起,他就開始研究中國的甲骨文和金石銘刻,慢慢開始對中國的曆史産生了興趣。解放後之,郭沫若當上了中科院第一任院長兼曆史研究所所長。
這個時候的生活,不像過去那麼緊張,閑下來的時間也比較多了。再加上有國家撥款的支援,郭沫若就想研究清史。
中國過去有一個傳統,後起的朝代要為前一個朝代修史。
本來當初取代清朝的是民國,但是
民國存續時間短,且戰亂不斷,沒有精力完成修史的工作。
于是新中國成立後,自然就要把修史的責任擔起來。要修清史,郭沫若首先想到的就是溥儀。因為
對于曆史專家來說,溥儀這個末代皇帝就是“活化石”。
想要研究清朝的曆史,沒有比溥儀更好的調研對象了。這個念頭剛起的時候,郭沫若也是有一點猶豫。因為溥儀畢竟身份非常特殊,也不知道他出獄後的表現如何,是以這事就暫時擱置起來了。
再看溥儀這一方面。溥儀是一九五九年十二月獲得特赦的,在那之前,他從來沒想過會有重獲自由的一天。出獄之後,溥儀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工作問題。最初,他在妹妹家裡休息了半個月。後來再靠着北京民政局的介紹,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種花,等他被郭沫若調到文史研究院時,都是四年之後了。
六十年代,郭沫若創作了大量像《武則天》、《蔡文姬》一樣的曆史劇,後來又心系明代定陵的考古工作。在那一段時間裡,郭沫若看溥儀已經出獄四年了,表現良好,于是就向溥儀表達了想要聘請他擔任自己助理的意願。溥儀最初聽說郭沫若要自己擔任助手,還是非常高興的。
畢竟溥儀教育程度并不低,讓他寫寫回憶的文章,總比讓他種花澆水更能發揮特長。可他沒有想到郭沫若會讓他協助研究“滿語”,讀懂滿文書寫的文獻。
作為一名滿族人,還是滿清王朝最後的一位皇帝,溥儀卻不會滿語。滿文更不會寫,滿語隻會講那一句“伊力”,大約就是平身的意思。是以,當時的溥儀隻能尴尬地回答郭沫若:“我不會滿語!”
這件事對一心想要研究滿語郭沫若來說,自然是“無比震驚”。可是對于溥儀來講,卻也是十分無奈。在研究滿語這件事上,溥儀幫不上郭老的忙,但是他後來還是進了文史研究所工作。因為除了“滿語”,他還知道很多關于末代皇朝的史實。
結語
公元1644年,明亡清興,滿清貴族當上了中國的統治者。在當時的滿清統治者看來,滿族文化肯定是優于漢文化的。要不然,為什麼獲得勝利的是他們呢?于是,在馬嘎爾尼訪華團到達中國時,一位滿族皇子也向英國人表達滿族文化更加優秀的觀點。但是,現實卻狠狠地打了他們一記耳光。
清王朝為了維護本民族的文化尊嚴,極力在全國推行滿語,最後卻以失敗告終。
郭沫若去找溥儀幫忙研究“滿語”時,他也不敢相信,這位“征服者”的末代皇帝,最後已經忘記了本民族原來的語言。
郭沫若不知道這是溥儀的難言之隐,他以為溥儀隻是看不上他,不願意給他當助手,是以他尴尬地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