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郭沫若想请溥仪协助自己研究满语,溥仪却冷冷地说道:我不会满语

有一次,郭沫若想研究清史,他打听到了末代皇帝溥仪在获得特赦后没有正式工作,于是就厚着脸皮去聘请溥仪,想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协助自己研究满语。

没想到溥仪听完他的来意后,冷冷地说:我不会满语。

郭沫若想请溥仪协助自己研究满语,溥仪却冷冷地说道:我不会满语

郭沫若听完之后瞠目结舌,他对溥仪说:你是清朝的皇帝,你怎么能不会满语?这一定是在开玩笑。此事后来在民间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那就是——

溥仪是真的不会说满语,还是因为不想当郭沫若的助手故意在推托?

一、溥仪不会讲满语的可能性

满语特指满洲人的语言,在清兵入关以前,这种语言的使用范围比较狭小,仅限于满族人。清兵入关之后,清朝在推行“剃发令”的同时,一度想推广满语,但是由于满族人过去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字是在1599年才由努尔哈赤根据蒙古文字创造的),因此满语主要靠满族人祖祖辈辈口授相传。

这种语言的传播形式,只能适应于满族过去渔耕游牧的生活。

而中原社会的制度、文明程度和社会的体量,都远远超过了满族原来的小圈子。仅仅靠着原有的满语词汇,是完全无法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清朝时期,满语在社会上并未得到普及。

郭沫若想请溥仪协助自己研究满语,溥仪却冷冷地说道:我不会满语

满清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尊严,规定朝廷的正式公文要用满语书写,同时坚持让贵族的子弟们操习满语。但是事实上,

在康乾时代,很多满人就已不会使用满文,满语也渐渐用得少了。

在那个时候,假如有一个人精通满汉两种语言 ,就要被当成“国宝”供起来,如清初名臣张廷玉就是典型。

没有文字做依托,语言就没有办法大范围地推广,再加上八旗贵族中本身也有数量不少的汉人。满清统治中国,需要役使汉族的臣民,满汉交流时,统治者使用满语来表达,就变得困难重重。只恨不能手足并用,一边比画一边咿咿呀呀,讲了半天还是对牛弹琴。

时间一久,全国就没几个人会写满文,而满语也逐渐退出了社交语言的舞台,只供一些年老的满族人缅怀。末代皇帝溥仪在自己的传记中也有提到过宫里皇子们学习满语的过程,教授满语口语,都是一些老人,他们本身年龄很大,口齿不清晰,每一位讲出来的发音都不相同,让小皇子学起来也非常头疼。

郭沫若想请溥仪协助自己研究满语,溥仪却冷冷地说道:我不会满语

勉强学完了之后,满语也没有多少“用武之地”。平时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用汉语交流,学了满语对谁说去呢?总之学完之后就忘光光了。因此

溥仪说,自己只会一个“伊力”

,就是“平身”的意思。至于前面提到的,朝廷公文必须要用满语书写,那肯定也是由专门书写公文的人员去操办,不由皇帝来操心了。

二、溥仪与郭沫若

郭沫若是中国文坛的大咖,他早年从事诗文创作,在中国文坛上声名卓著。二十年代起,他就开始研究中国的甲骨文和金石铭刻,慢慢开始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兴趣。解放后之,郭沫若当上了中科院第一任院长兼历史研究所所长。

这个时候的生活,不像过去那么紧张,闲下来的时间也比较多了。再加上有国家拨款的支持,郭沫若就想研究清史。

中国过去有一个传统,后起的朝代要为前一个朝代修史。

本来当初取代清朝的是民国,但是

民国存续时间短,且战乱不断,没有精力完成修史的工作。

于是新中国成立后,自然就要把修史的责任担起来。要修清史,郭沫若首先想到的就是溥仪。因为

对于历史专家来说,溥仪这个末代皇帝就是“活化石”。

想要研究清朝的历史,没有比溥仪更好的调研对象了。这个念头刚起的时候,郭沫若也是有一点犹豫。因为溥仪毕竟身份非常特殊,也不知道他出狱后的表现如何,所以这事就暂时搁置起来了。

郭沫若想请溥仪协助自己研究满语,溥仪却冷冷地说道:我不会满语

再看溥仪这一方面。溥仪是一九五九年十二月获得特赦的,在那之前,他从来没想过会有重获自由的一天。出狱之后,溥仪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工作问题。最初,他在妹妹家里休息了半个月。后来再靠着北京民政局的介绍,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花,等他被郭沫若调到文史研究院时,都是四年之后了。

六十年代,郭沫若创作了大量像《武则天》、《蔡文姬》一样的历史剧,后来又心系明代定陵的考古工作。在那一段时间里,郭沫若看溥仪已经出狱四年了,表现良好,于是就向溥仪表达了想要聘请他担任自己助理的意愿。溥仪最初听说郭沫若要自己担任助手,还是非常高兴的。

毕竟溥仪文化程度并不低,让他写写回忆的文章,总比让他种花浇水更能发挥特长。可他没有想到郭沫若会让他协助研究“满语”,读懂满文书写的文献。

作为一名满族人,还是满清王朝最后的一位皇帝,溥仪却不会满语。满文更不会写,满语只会讲那一句“伊力”,大约就是平身的意思。所以,当时的溥仪只能尴尬地回答郭沫若:“我不会满语!”

郭沫若想请溥仪协助自己研究满语,溥仪却冷冷地说道:我不会满语

这件事对一心想要研究满语郭沫若来说,自然是“无比震惊”。可是对于溥仪来讲,却也是十分无奈。在研究满语这件事上,溥仪帮不上郭老的忙,但是他后来还是进了文史研究所工作。因为除了“满语”,他还知道很多关于末代皇朝的史实。

结语

公元1644年,明亡清兴,满清贵族当上了中国的统治者。在当时的满清统治者看来,满族文化肯定是优于汉文化的。要不然,为什么获得胜利的是他们呢?于是,在马嘎尔尼访华团到达中国时,一位满族皇子也向英国人表达满族文化更加优秀的观点。但是,现实却狠狠地打了他们一记耳光。

清王朝为了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尊严,极力在全国推行满语,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郭沫若去找溥仪帮忙研究“满语”时,他也不敢相信,这位“征服者”的末代皇帝,最后已经忘记了本民族原来的语言。

郭沫若不知道这是溥仪的难言之隐,他以为溥仪只是看不上他,不愿意给他当助手,因此他尴尬地离开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