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轸,字冀三,河南羅山人,因學習成績優良,1919年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提前一年畢業就保送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學成歸國,張轸先是在陝西鎮嵩軍任少校、中校,1925年任黃埔軍校戰術總教官。1926年,張轸調入程潛的第6軍任第19師56團團長,參加了北伐戰争。由于他在北伐中,所率部隊作戰勇猛,成為程潛的愛将,任命為第六軍的軍長。

而讓張轸真正成名的是在台兒莊戰役。
張轸任程潛指揮的補充第二師師長,率部參加抗日戰争,不久補充第二師改編為第110師,參加了由李宗仁指揮的台兒莊戰役。
張轸不是字“翼三”嗎?為了壯軍威、鼓士氣和擴大影響,張轸指令後勤部門專門制作了印有“翼”字的臂章,統一佩戴在左臂上。而這“翼”字就取自張轸之字“翼三”。是以,人們将第110師稱為“翼字軍”。
台兒莊戰役從1938年3月底開始,白天,張轸指令兩個炮兵營向韓莊轟擊,給日軍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夜晚,張轸指令武工大隊,用梭镖、大刀等武器,偷襲日軍營房,殺口軍哨兵,鬧得韓莊日軍膽戰心驚。
到4月23日,日軍對徐州形成包圍之勢時,張轸師又奉命接替金皮寺、望仙山防務,全師官兵與日軍浴血奮戰三日,後因衆寡懸殊被迫撤離部分陣地。總指揮李宗仁聞訊後,決定再派拔一個師歸張轸指揮,對敵人進行反攻。激戰一天後,這個師也是傷亡慘重。
台兒莊戰役,張轸率全師将士與日戰鬥達40多天之久,全師官兵英勇作戰,被第五戰區司令部評為“運動戰第一”而得到最高統帥部的傳令嘉獎。戰地通訊更是以《台兒莊戰場的翼字軍》為題作了報道,全國各地報紙紛紛轉載。
一時間,“翼字軍”名震全國。張轸将軍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抗日英雄,他也是以晉升為第13軍軍長。
此後,張轸還率部參加了武漢保衛戰和遠征軍赴緬作戰。
張轸雖然抗日勇猛,但他骨子裡是反蔣的,是以也被老蔣之嫡系們所忌恨,被湯恩伯撤了第13軍軍長的職務,後在李宗仁的求保下,被蔣任命為豫鄂邊遊擊總指揮;率部參加遠征軍作戰,又被撤職,後由于程潛的疏通,才又調任豫南挺進軍總指揮兼豫東南行署主任,國民黨軍第十戰區副司令長官。
抗戰勝利後,張轸任河南省主席。
此時,偉大的人民解放戰争爆發,張轸看到共産黨上司的人民戰争所具有的正義性,在各方的勸說下,讓他下定了決心起義,投身到革命的隊伍。
1949年春,張轸主動派人與華東地區中共黨組織聯系,向中共中央反映決定起義的意向,并派出女婿張尹人前往解放區同鄧子恢等直接洽談,同時接受中共的訓示,決定起義時間定在解放武漢的時候。1949年4月間,張轸又三次親自赴長沙與老軍長程潛密談,并相約張轸先于武漢舉義,程潛後在長沙行動。
5月15日,張轸率部2.5萬餘人起義成功,光榮地走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列之中。
張轸起義後,被任命為第五十一軍首任軍長。新中國成立後,張轸轉業到地方工作,在國家體委任職,後來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979年平反後,任河南省副省長等職。1981年7月26日,張轸将軍在鄭州病逝,享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