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朝的曆史,是一個文化與藝術繁榮發展的美好時代,有豪放派的蘇東坡,有婉約派的李清照,還有其他一些大名鼎鼎的文人騷客,那個時代都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千古名句,至今都是傳唱不衰。那麼,今天筆者就來和大家探讨一下,一手造就這個藝術繁榮時代的皇帝——宋太宗趙炅。剛一聽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有些不熟悉,别着急,聽筆者細細來給你們介紹介紹。

宋太宗畫像
趙炅,原名趙匡義,太祖登基之後,為了避諱皇帝的名諱,改為趙光義,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親弟弟,他本人也是出生于武将世家,16歲的時候就随父親南征,表現十分勇猛。此時趙匡胤也被黃袍加身,身邊急需一個得力的助手,于是就把弟弟趙匡義給叫了過去。
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有了弟弟的強勢加盟,趙匡胤掃平障礙之路走得異常地順暢,也可以說趙匡義為穩固哥哥的皇權,立下了汗馬功勞。是以在趙匡胤登基初期,兩兄弟相處得還是非常融洽的。這也可以從以下事情看出來。
宋太祖畫像
趙匡胤在登基之初,為了再次穩固皇權,兩次禦駕親征,而他都讓弟弟趙匡義留守朝中,處理政事,後來又封趙匡義為開封府尹。開封府尹大概是個什麼職位呢?它是當時宋朝都城開封的最高官職,全國重要的政務都要通過這裡之後,才會上傳到皇帝身邊。是以趙匡義此時在朝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十分受到宋太宗的信賴。
但是,人有時候就隻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趙匡義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任開封府尹的十幾年時間裡,他将各路能人異士都招緻自己的麾下,廣交大臣,培植自己的羽翼,與趙匡胤的關系也越來越惡化。我們都知道宋太祖重文輕武,這就是害怕有一天,自己的臣子也像自己一樣,被黃袍加身,奪了自己的皇權。
黃袍加身
但是千防萬防,家賊難防。公元976年,農曆十月十九,受太祖召見,趙匡義進宮,兩兄弟把酒言歡,徹夜長談,誰知在第二天早上就發現趙匡胤暴病身亡,而接替皇位的居然不是趙匡胤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趙匡義。實際關于趙匡義的繼位是很受人诟病的,有曆史學家認為是他殺死了宋太祖,然後繼位,這也就是筆者題目中所說的接替兄長,登基成為皇帝。
不過也有曆史說,是杜太後在宋太祖還沒有去世的時候,讓大臣趙普拟好了诏書,傳位于趙匡義。但是筆者認為這種傳言是不可信的,這隻是為他自己登基找的一個借口罷了,畢竟古代人是很重視名正言順這四個字的,尤其又是涉及到皇位的交接如此重大的事情。太祖又不是沒有留下子嗣,為什麼非要大費周章讓自己弟弟繼位呢?再推測一下太祖的死因,真是細思極恐。
宋太宗劇照
不管事實真相到底如何,曆史已不可能重來,我們且看趙匡義繼位之後都做了哪些事情吧!在軍事上他出兵攻打北漢,完成了趙匡胤留下的曆史問題,實作了大一統。随後他又乘勝追擊讨伐遼國,然而事實卻不像他想的那麼容易,兩次讨伐都失敗了。于是宋遼兩國之間的攻守關系完全調轉了過來,他自己的内心對于遼國也是懼怕不已,這也為以後宋朝的覆滅埋下了隐患。
除了這些,難道趙匡義就沒有做過其他大事嗎?當然不是!筆者在上文提過,趙匡義做了十幾年的開封府尹,在朝事上還是非常有手段的,他加強了集權,并大力發展文化事業,他強調以文治國,完善了科舉制度,為了防止考生作弊,強調公平性,他還想出了密封試卷,找人謄錄考卷的想法,而就密封試卷這一項制度,我們現在都在使用。
不得不說宋太宗真是真有先見之明啊!宋太宗強調以文治國,并不是嘴上說說而已,他自己也是身體力行,每天不管批閱奏章有多晚,他總會騰出一些時間去看以前的一些經典佳作,在朝事的處理上也是以史為鑒。在他的帶領一下,宋朝的文化發展如日中天,許多赫赫有名的文學作家,如雨後春筍般就冒了出來,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我們不管趙匡義的皇位來路到底如何,但是在他執政期間,宋朝的文化的繁榮發展可是實實在在的。是以,綜合趙匡義的種種表現,筆者認為他還是一位合格的皇帝,你們大家覺得呢?